明朝君臣撕逼,此人6個字讓朝堂鴉雀無聲,嘉靖趕緊提拔他當大官
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發榜之日,七次落榜的「科場衰人」張璁(cōng)終於在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不過,靠後的名次使張璁無法謀到像樣的職位,只能爭取到一個不入流的禮部觀政的閑職。無論如何,他總算進入體制,享受到了公務員的待遇。可是,論資排輩的官場令張璁很不爽。每天上班,一大把年紀的他跟在年輕人的身後,遭受冷落和鄙視,箇中滋味實在難以忍受。
張璁面臨發展危機,不得不思考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走出困境,爭取一個好前程?
正德十六年三月,正德皇帝病逝,其堂弟繼位,改年號為嘉靖。嘉靖剛即位,就迫不及待地下詔,命禮部商議其生父的封號問題,並由此拉開了大禮之爭的序幕。
首輔和禮部官員都站在皇帝的對立面,眼見嘉靖孤立無援,張璁意識到這是個絕好機會,於是果斷地站出來,向朝中元老重臣叫板。
嘉靖正為朝臣不為他說話而犯愁,突然見到如此給力的奏疏,便立即下諭將奏疏交付內閣討論。首輔不屑一顧,把奏疏退回,朝臣也群起彈劾張璁。面對洶湧而來的反對聲浪,張璁毫不畏懼,說只有天子才有資格談論禮制,你們算哪顆蔥?!朝臣被他問得啞口無言。到這時,首輔才知道張璁是個狠角色,授意吏部把他調出京城。
張璁身在地方,心系嘉靖。他積極聯絡官員,不斷上疏為嘉靖造勢。嘉靖也離不開張璁這員幹將,降旨召他回京議事。張璁回到朝廷後,立馬上疏請求嘉靖冊封其生父為皇考,並把他的牌位迎入太廟。嘉靖見疏如獲至寶,下詔將張璁的奏疏交付內閣討論。內閣重臣罷官的罷官,辭職的辭職,留下的官員噤若寒蟬,自然不敢違拗聖意。最終,嘉靖完勝。
嘉靖和張璁這對君臣,風雲際會於大禮之爭。張璁想嘉靖所想,急嘉靖所急,一路衝鋒陷陣,打敗了所有元老重臣。嘉靖想辦而一時還不敢辦的事情,都被張璁及時辦妥,使他順心遂意,省去不少麻煩。嘉靖勝利後,作為議禮首功之臣的張璁,自然備受寵信和器重,官職飆升極快,很快坐上內閣首輔的寶座。
然而,自張璁入主內閣後,他同嘉靖的親密關係,非但沒有得到鞏固,反而產生了不小的裂痕。
張璁為人剛愎自負,行事果決而不講通融,這在大禮之爭中不但不算是毛病,反而是一種長處。然而,在大局已定之時,身處首輔地位的張璁理應隨形勢變化而收斂鋒芒。可他依舊張揚他的個性,狂妄地認為他的才幹天下無雙,又依仗嘉靖對他的寵信,「頤指百僚,無敢與抗者」。張璁的專橫和擅權不但引起同僚不滿,也對嘉靖的皇權構成潛在的威脅。
嘉靖見張璁如此目中無人,便下旨切責他。張璁接到措詞嚴厲的詔書後,嚇得魂飛魄散,意識到自己面臨巨大的信任危機,如果不迅速採取補救措施,先前得來的恩寵和地位都將化為烏有。張璁最擅長議禮,可大禮之爭已畫上句號。眼下嘉靖正著手祭祀典禮改革,如果能拿出改革議案,肯定能吊起嘉靖的胃口。可惜張璁對此很少研究,實在說不出什麼道理來,只能另闢蹊徑。
張璁突然想到自己名字的「璁」與嘉靖名字「厚熜」的「熜」字音相同,便上疏,說自己名字與聖上名諱音同,每念及此,於心不安,因此決意改名,以減輕罪孽。這道看似恭順,實則肉麻的奏疏,引起群臣吐槽,卻很對嘉靖的胃口。他龍顏大悅,傳旨褒獎張璁,賜他名為「孚敬」,字「茂恭」,並將這四字寫成字帖賜予他。
至此,張璁一下子拉近了自己與嘉靖的距離,接著又不斷在嘉靖面前秀自己的「乖」,以表現他的恭順和忠誠。這一招很奏效。果然,嘉靖對張璁好了起來,恢復了對他的寵信,讓他繼續坐在首輔的寶座上,直到他病退。張璁病逝,嘉靖賜他謚號為「文忠」,並贈他太師爵位。如此恩典,在嘉靖一朝大臣中是絕無僅有的。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陳漢成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這姑娘情商壓過寶釵,連王熙鳳都敬她了三分,紅樓夢裡笑到了最後
※政黨老大請他入黨,此人踹走老大自己上位,600萬人因他而死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