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朝開國,晉豫大道千里哀嚎,至今父老哭向天

宋朝開國,晉豫大道千里哀嚎,至今父老哭向天

「惠遠祠前晉溪水,翠葉銀花清見底。水上西山如卧屏,鬱郁蒼蒼三百里。中原北門氣勢雄,想見城闕雲煙中。」金元詩冠元好問曾有一首詠史詩《過晉陽故城書事》,感嘆宋初毀滅太原城的愚蠢舉措。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太宗趙光義率兵四十萬親征太原,經過長期圍困,終於攻破城池。後漢皇帝劉繼元投降,但太原城民對宋軍非常痛恨,紛紛撤下屋瓦投擲入城的宋軍。太宗異常惱怒,下令大開殺戒,晉陽血流成河。諸大臣給太宗上疏:五代以來,天下紛爭,晉陽實為禍本,不毀此城,後患難絕。另有陰陽家給太宗說,太祖由歸德節度使入承大統。歸德,春秋時期屬宋地,故國號為宋,宋之封野為商星,而太原所屬河東為參星,參商不合,如不痛摧河東,於國家不利。太宗於是下令:全城人五日遷徙,然後大火焚城。一座始創於公元前497年,隋唐以來帝王頻出的龍興之地,已經有著1476年歷史的文明古城毀於一旦,這是太原建城史上一次亘古未有的大浩劫,也是對太原歷史文化一次亘古未有的大摧殘。

「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也亡。」(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太原城雖然毀了,但太原處在草原王國與中原王國的交界地帶,是宋朝北抗契丹的重要地區,宋太宗命大將潘美為留守,先駐榆次,另築新城。這就是今日的太原城,重建年代是公元982年。在建新城的過程中,宋人又採用的陰陽家的建議,新城風水,都取自平庸而不吉利者。如官街不得有十字式,都是丁字式。丁者,釘也,意為釘破之意。新城,在古晉陽以北的兩個小村附近,西為唐明、東為三交。「周一十里二百七十步。四門,東曰『朝曦』,南曰『開遠』,西曰『金肅』,北曰『懷德』……」以唐明村的晉文公廟為帥府衙門,就是今天的省政府。這座新城,無論從政治上、經濟上、規模上都不能與古晉陽同日而語。古晉陽曾經是大唐北都,通都大邑,「周四十二里,東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三十二步。」規模是全國重要的大府,而宋初新建的太原城不僅撤掉了大府的建制,而且降格為第四等級的小州「緊州」。新城建好以後,潘美從榆次回到了太原,命令在新城內建造功德廟,裡面供奉當年火燒晉陽的宋太宗。可是萬萬沒想到,太宗功德廟連連遭受火災。趙宋王朝這才感受到了太原民意不可辱,於是到了嘉佑年間重新恢復了太原大府的建制,宋仁宗趙楨在敕文中說:「并州素稱都會,曩懲偽跡,降齒小邦,與俗為新,歷年斯久,宜還府號,以慰民心。」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當初,太宗退兵之際,把太原的富戶大族盡數擄往河南,舊城片瓦不存,開為稻田。太原擄民散居中原,無以為生,於是開始做買賣。每年清明節,太原擄民都要奔波千里,扶老攜幼,回故里為先人掃墓,晉豫大道上哀聲一片、淚水漣漣……太原擄民一邊祭祖,一邊長途販運一些東西,養家糊口,這就是後來晉商之發端。

山西本是尚武之地,歷史上英雄輩出。宋代的楊家將、呼家將、狄青都是名傳千古的英雄。代縣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將的後代。這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他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擔任侍衛新軍都虞侯。後來,宋軍進攻太原,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北方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6 個兵寨。多次大敗契丹軍。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軍北伐契丹,三路大軍同時前進,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潰敗,楊業率領的西路軍成了孤軍深入。契丹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楊業壓來。監軍王銑和主帥潘美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楊業出發後,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家將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銑、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絕食而死。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

楊業之子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在父親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與楊家將齊名的太原名將還有狄青。宋代軍士入伍前都要在臉上刺上番號,防止逃跑。士兵出身的狄青喜歡戴一副銅面具,披頭散髮衝鋒陷陣。他在抗擊西夏和南方儂智高的叛亂中屢建奇功。儘管如此,他仍然遭到了一些文官的歧視,名臣韓琦曾經當面折辱他:「只有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的才是好漢。」狄青因軍功升為樞密副使以後,宋仁宗勸他去掉臉上的黥文,狄青卻說:「我要讓天下賤兒知道,國家有此名位相待。」

今日晉祠最著名的建築聖母殿就是宋代初年修建的,裡面43尊侍女像,形態各異,美崙美奐,晉祠的主像供奉的雖然是唐叔虞之母邑姜,但形態卻是按照當時的皇后劉娥塑造的。說起來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劉娥原本是四川成都人,15歲跟隨做銀匠的丈夫龔美來到汴梁謀生。由於生計艱難,龔美準備把她賣掉。當時的襄王趙恆發現劉娥儀容秀美,於是納為妃子。趙恆做了皇帝以後,劉娥為了掩飾自己出身卑賤,於是攀附五代時期屢出帝王將相的太原劉氏為先祖,成了河東太原人。真宗趙恆去世以後,劉娥以皇太后身份臨朝處事,由於她生性警悟,聰明好學,有唐代武則天遺風。在她主政的十一年間,興利除弊,選賢用才,浚通河道,大興改革之風,國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因此,太原守吏在她的「故鄉」修建了聖母殿,表面上是弘揚邑姜德風,實質上是為了彰顯當時的皇太后劉娥的功業。晉祠之內,除了聖母殿外,造型獨特的魚沼飛梁和剛健威猛的鐵人也是宋代初期的遺物。

北宋時期,也是中國士大夫最為興盛的時期。在北宋諸多名相中,有不少是太原人。如太宗年間的王溥、仁宗年間的高若訥、文彥博,尤其是四朝重臣文彥博。當時河北貝州發生了以王則為首的邪教叛亂,朝野震動。身為參政知事的文彥博主動請纓挂帥,經過數月精心作戰,終於平息了這場暴亂。在今天的介休城內,至今還有一處保存完整的祆神廟,就是為了紀念當年的這一重大事件。

「堤邊翠帶千株柳,岸上青螺數十峰。海宴河清無個事,畫樓朝夕幾聲鍾。」這是後來的一位詩僧描寫太原汾河美景的詩句。北宋在河東唐明監崛起太原新城以後,因為太原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影響和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北宋時期許多士大夫出身的名臣都曾經職守太原。如范仲淹和他的兩個兒子范純仁、范純禮,韓琦,王君貺,司馬光,陳堯佐等等,這些文人名臣,不僅給太原留下了許多詩詞美文,而且在太原修建了許多市井名跡。如陳堯佐擔任太原知府時期,徹底治理了汾河水患,興建了著名的「柳堤」,於是「柳溪夜月」成為文人百姓泛舟賞月的最佳去處。此時的太原,是宋朝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民諺有「花花真定府,錦繡太原城」之譽。北宋詞人沈唐,曾經是重臣韓琦的門客,他追隨韓琦來到并州,留下了千古絕唱:「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并州。」

「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也亡。幾時卻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築晉陽。」金代詩人元好問的看法非常準確,趙宋王朝把晉陽城的十字街改成丁字街,意在釘破晉陽的龍氣,誰知卻把自己釘破了。到了北宋欽宗年間,吏治腐敗,民不聊生。趙宋王朝面臨內外交困的境地,在內部,太學生陳東等人上書朝廷,要求革除弊政,重用賢良;在外部,宋欽宗雖然與新近崛起的女真人簽訂了海上之盟,共同滅掉了強大的對手遼國,但女真人建立的新型政權已經開始覬覦中原北門。可是,昏聵不堪的宋欽宗並沒有預料到潛在的巨大危險,他採取高壓手段鎮壓了以陳東為首的一幫太學生,繼續坐享所謂的「太平盛世」。這時的東京城流傳起了一句民謠「只管陳東,不管河東;只管太學,不管太原。」言外之意,不重視河東太原的防務,趙宋王朝的滅亡之日就在眼前。

時隔不久,這首民謠就應驗了。宣和七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分兵兩路南下攻宋。西路由粘罕率領從雲中出發,很快兵臨太原城下,身為河東宣撫使的奸臣童貫發現大兵壓境,連夜逃走。中原北門太原,只剩下知府張孝純、副將王稟等三千守軍。金帥粘罕為了儘快與東路軍會師,除留下一部分人馬繼續圍攻太原之外,自己率領主力部隊一路南下,直逼東京汴梁。宋欽宗被從天而降的金兵嚇破了膽,連忙派人出城講和,許諾把太原等北方三鎮割讓給金人,以此來換取對方退兵。粘罕聞訊,於是回師太原。但是,金人萬萬沒有想到,太原城民根本不接受皇帝投降的詔書,一場殘酷的太原保衛戰開始了。金將粘罕多方攻城,先是用器械拋巨石,擊毀城樓,用木輪車裝滿土柴填平了城壕,用鵝車運兵攀城,以火梯、雲梯配合進攻。太原城民沉著應對,無論老少,奮勇殺敵,他們用糠袋緩衝巨石的打擊,用柴草火燒爬上城牆的敵兵,用搭鉤拽倒對方的鵝車。金軍屢屢失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太原保衛戰前後堅持了八個多月,由於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太原城終於被金兵攻破了。知府張孝純被俘,而副將王稟在城破之際,從功德廟裡取來宋太宗的畫像,背在自己身上,投汾河而死。如此忠勇的義士,感動得敵人都落下淚來。

太原失守以後,太原附近的民眾並沒有屈服,在太行義士王忠植、王友直的率領下,太原人民不斷發動反金鬥爭,其中的一支,後來南渡黃河加入了民族英雄岳飛的抗金隊伍。

中原北門太原落入金人之手,北宋王朝失去了北方屏障,沒過幾年就滅亡了。統一的中華版圖再次出現了分裂。趙宋小朝廷偏安江南,而金人佔領了北方的大片領土。金人統治太原的時間很短,不到一百年,但崇儒尚佛的金人政權卻給太原留下了一批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今天看到的晉祠獻殿、陽曲開化寺等等都是金代建築,最讓太原人自豪的是,金代末年,太原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一位震古爍今的大詩人元好問。

大詩人元好問,以自己的詩歌創作,記錄下了金代太原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風情畫卷。

元好問是金代太原秀容(今忻州市)人,在今天的忻州南大街上,至今還保存著一座元好問祠堂。由於經歷了太多的更迭和動亂,祠堂中的塑像、資料、版本、詩集、家譜等等珍貴文物已經蕩然無存。但是,我們從史書記載當中可以了解到:元氏原系拓跋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元姓。北魏滅亡後,元氏子孫落籍河南。元好問的遠祖元結,以紀實詩顯名於唐代,曾經得到大詩人杜甫的推崇。他的高祖元誼,宋代宣和年間做過忻州神武軍使。於是元家遷到了太原秀容。元好問出生在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少年時代,元好問隨叔父客居異鄉。21歲那年回到了家鄉,在離祠堂幾十里外的定襄遺山讀過書,故而他自號遺山山人。兩年之後,蒙古大軍突襲秀容。屠城十萬之眾,元好問的哥哥元好古在兵災中喪生。元好問被逼無奈和母親一起流亡到了河南。元好問的功名之路並不順利,三十二歲中了進士,後來擔任過河南鎮平、內鄉和南陽的縣令。四十三歲調進京城升為左司員外郎。不久,蒙古大軍包圍了汴京,皇帝在逃亡中死去。元好問和大批官員被俘,蒙古大軍將他們押往山東聊城看管了兩年。金亡之後,元好問成了遺民。由於元好問在詩文上名氣很大,新興的元王朝對他也敬讓三分。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臣耶律楚材傾心接納元好問,可他無意做官。五十歲那年元好問重新回到了老家。一邊隱居著書,一邊交友遊歷。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欲,來訪雁丘處。」 這首千古絕唱《摸魚兒·雁丘辭》,是元好問早年的作品。他青年時期赴太原應試,途中碰到了這樣一件事:有位獵人捕獲了兩隻大雁,一隻雄雁脫網而出,在空中盤旋良久。無法從獵人手中營救出它的愛侶,竟一頭栽地,殉情而亡。另一隻母雁在網中不吃不喝,絕食而死。它們壯烈的愛情感動了大詩人。元好問從獵人手中買下了死去的母雁。將這一對愛侶埋葬到了一起,勒石以名其志。一對殉情而死的大雁,使詩人想起千百年為自由而殉情青年男女。為他們的忠貞愛情而動容落淚。

元好問一生兩度飄零,三度為官。他在理想上有點像杜甫、李白,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在為官,為政上有點像白居易「長歌生民病,得願君王知。」他用

自己的詩歌記錄下了百姓的疾苦,傳達給了統治者,傳達給了後世。比如這一首:「太平婚嫁不離鄉,小小兒郎楚楚娘。三百年來涵養處,卻將沙漠換牛羊。」在元好問的筆下,太平年間,故鄉的青年男女找對象都不找外鄉人。他曾經見到過一對金童玉女,男的長得楚楚動人,女的長得嬌小玲瓏,然而就是這麼一對金童玉女,因為遭遇動亂年代,所以他們淪為了奴隸,被賣到了遙遠的蒙古去換牛羊。在元好問的筆下,他非常關注百姓的疾苦,非常關注離亂中下層百姓的生活。

元好問是太原籍的大詩人。在他的作品中有許多反映太原風情的名篇。尤其是他的《過晉陽故城書事》是詠晉詩中的上乘之作。

太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春秋戰國時期,是趙國的都城。南北朝時期,是北都霸府。北齊的高歡、高洋父子坐鎮太原,行雨太下。到了隋朝末年,李淵、李世民父子兵起太原而奪天下。唐宋年間的大詩人李白、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范仲淹、沈唐等等都留下了不少題詠之作。但是到了五代晚期的時候,兵起開封的趙宋軍事集團打敗坐鎮太原的北漢小朝廷。宋太宗趙光義奪得太原以後,一方面為了發泄私憤,另一方面聽信風水先生的謠言,火燒了這座千年歷史名城,同時也給自己埋下了禍根。而生活在金元易代、國破家亡中的大詩人元好問,對太原的興盛榮辱感受最深刻,認識最獨特。元好問的《過晉陽故城書事》是一首詠史詩,追述的就是宋朝初年晉陽城被毀的故事。元好問在詩中表面上是探尋當年的宋亡之路。實質上是警醒當時偏安汴梁的金代小朝廷要重視太原的防守。失太原必失中原,失中原必失天下。可是,金王朝還是重蹈了北宋滅亡的悲劇。元好問以詩論史,以史入詩。是一位「雄渾高雅、博古通今」的大詩人。

晚年的元好問隱居在故鄉韓岩村。構築了野史亭,精心收集資料。編寫了一部《壬辰雜編》。目的是要為已經亡國的金朝撰寫一部國史。可惜天不假英才,六十八歲的時候他病逝了。後人根據他整理的資料終於完成了他的心愿。今天我們看到的《金史》就是在元好問《壬辰雜編》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

中國歷史上,憂鬱出詩人,憤怒出詩人。七八百年前太原大詩人元好問就是在憂鬱和憤怒中走完了他蕩氣迴腸的一生。元好問去世後,家人把他安葬在野史亭旁,建立了規模較大的元墓。周圍載種了不少蒼鬆勁柏。如今鬱鬱蔥蔥,生氣盎然。 中國文學史上有兩個比較冷落的時期。一個是北朝,一個是遼、金、元;北朝的北魏、北齊、北周與南朝的宋、齊、梁、陳並行了一百多年。但是今天的學者關注南朝的比較多,而關注北朝的比較少,遼金元也是如此。金代大詩人元好問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絲毫不差於蘇東坡、黃庭堅、陸遊。人們把他們並稱為「蘇黃陸元」。

太原,這一方詩歌厚土成就了元好問,金元更迭的特殊歷史環境成就了這位兩朝詩冠。

(註:此文做於2003年,為電視片《名都自古并州》第十一、十二部分 中原北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山西 的精彩文章:

將軍領著他的戰士在雁北的一場戰鬥被寫入鐵師軍歌
神農的秘密,就在太行山上!

TAG:行走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