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軾「綿里藏針」是如何形成的

蘇軾「綿里藏針」是如何形成的

請點擊「昌平書畫軒」進行關注,有更多有趣有益的圖文哦!

北宋四大書家之一的蘇軾評論自己的書法說:「余書如綿里鐵」,綿柔軟,鐵針堅硬,一在外表,一在內里,形象地說明了他自己書法外表柔軟而且豐厚,骨子裡則是堅硬無比的風格。

蘇軾的書法點畫肥厚,卻神采飛揚,其原因就是因為在肥厚豐滿的外表之中,有著很堅硬剛健的骨子,也就是書論中所說的「肉豐而有骨」。如若不然,就會顯得臃腫笨重,狀如「墨豬」。所以書寫粗筆道的字一定要有骨力,就如綿花裹著鐵針,外柔內剛,才能蘊含骨力,不致於疲軟無力。

在蘇軾以前,評論書法一向以瘦硬為標準,唐代大詩人杜瀚就說過「書貴瘦硬方通神」,顏真卿的字寫得較為粗壯,在當時就遭到很多非議。蘇軾形成肥厚豐滿的面目也有一個過程,他開始學書時,和其他人一樣,借鑒了晉唐一路的瘦硬風神,待到以後在外形上變為豐滿肥厚時,他的骨子已經確立了。由此可知,要寫外形豐腴一路的字,事先還得先走一段「瘦硬」的路,以期先煉就堅硬的骨架,然後才能長滿渾身肌肉。古語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書法則是「骨之不存,肉將焉附」,可見「綿里藏針」的比喻其實說的是「骨」和「肉」的關係。

米洛建築設計(上海)有限公司

陳佩秋書:墨明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昌平書畫軒 的精彩文章:

永遠別忘曾經給你撐過傘的人

TAG:昌平書畫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