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在曹魏政壇說話靠的是實力而不是名望,而實力靠的是戰績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二十三歲的曹睿繼皇帝位,是為魏明帝。本年遵制仍用黃初的年號,次年改元為太和。
老實說,除那天在崇華殿參加託孤的三位重臣之外,其他朝臣們對這個皇子並不熟悉,他被冊封為太子也僅僅是幾天前的事。
史稱,曹睿深居宮中,不問政治,只專心讀書,也不交結朝臣。當了皇帝後,朝臣們紛紛議論,想一睹年輕天子的風采,但天子彷彿仍沉浸於喪父的巨大悲痛中,一連幾天都不召見大家,也沒有什麼詔令發出。
又過了幾天,天子單獨召見侍中劉曄,談論了整整一天。文武百官都在外面緊張地等待消息,大家都想知道天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劉曄出宮,大家紛紛前來詢問,劉曄答道:「天子乃秦始皇、漢武帝之儔,只是器宇稍弱。」
特殊的生活經歷造就了明帝特殊的個性,這一點與漢武帝有點相仿。長年讀書思考,讓這個年輕人具備了豐富的學識,謹小慎微地事奉在父親和郭皇后跟前,讓他做事更加嚴謹和沉穩,懂得如何忍耐。但同時,作為君王他便缺少那種捨我其誰的霸氣和自信。
司馬懿懷著一絲忐忑等待天子的召見。一直以來,司馬懿視文帝為知已,雙方亦是君臣亦是朋友,凡事無話不談。對文帝突然離世,司馬懿一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更重要的是,他也完全沒有做好與新的天子相處的準備。
明帝不先召見自己或者陳群,而先把劉曄找去談話,也許並沒有什麼深意,但司馬懿仍然覺得一絲不安。
之前,他與年輕的天子並無任何來往,缺乏那種最為可貴的以信任為紐帶的情感基礎。雖然名列四位託孤大臣之一,但司馬懿知道自己在朝臣中還缺乏牢固的名望基礎,更談不上實力作依託。不用說曹氏宗親,就連劉曄等人,都未必肯服氣,而像張郃這樣的軍中宿將,自己還遠遠談不上去駕馭。
文帝過早故去,是自己政治生涯中的一大挫折,今後只有靠自己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明帝登基之後一切如舊,沒有任何新的舉措。
只是按照禮儀,尊皇太后、自己的奶奶卞氏為太皇太后,尊皇后、自己的繼母郭氏為太后。同時,明帝尊生母甄宓為文昭皇后,對郭皇后來說,這是一個不祥的信號。
甄宓死時明帝已經成年,儘管有些事對他嚴密封鎖消息,但他還是隱隱約約聽到一些傳聞,他知道母親被殺緣於郭太后之寵,讓他最難受的是,他聽說母親死後沒有正常收斂,而是被發覆面、以糠塞口。每想到這些,明帝都悲痛萬分。即位之後,他多次向郭太后泣問母親死狀,郭太后被逼無奈,道:「先帝的詔令,你何以責問我?你作為人子,可以追仇於死父,怎麼能為前母枉殺後母呢?」明帝意更難解。
孫權那邊卻先發制人,他想乘人之危,於當年八月御駕親征,攻打魏之江夏郡。
明帝這才召集御前會議,商討對策。群臣紛紛建議發兵救援。
司馬懿沒發話,他想觀察一下新天子是否有自己的見解。
明帝道:「孫吳熟悉的是水戰,如今敢下船改陸戰,是寄希望於出奇制勝罷了。只需命江夏郡太守文聘固守就行,兵法上說攻守勢倍,孫權不敢久戰。」
司馬懿不禁暗自誇讚,明帝的這個看法正與自己的見解相同,他對年輕的天子不禁增加了許多好感。看來天子在深宮之中埋頭讀書,並沒有讀成書獃子。
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只小明帝四歲,司馬懿在感情上願意把這個年輕人作為自己的子侄來看待,他總是難忘文帝在崇華殿託孤的那一幕,文帝渴盼的眼神他永遠忘不掉。
果然如明帝所料,孫權雖然來勢洶洶,曹魏這邊沒費多大力氣便把他擋了回去,甚至連文聘都沒出動,孫權就回去了。
曹魏御史台的治書侍御史荀禹當時正在南方一帶視察,剛好到達前線,碰上孫吳大軍來攻。治書待御史是管監察的,品秩六百石,經常赴各地巡察,相當於中央朝廷派出的巡視組組長。荀禹記載不詳,至少不是潁川荀氏本家。但是,荀組長作為文官卻很有膽略,強敵突然壓境他一點也不驚慌,既沒逃跑,也沒有盲目拚命,他立即發動附近各縣軍民上千人,趁夜舉火造勢。
吳軍以為魏軍早有防備,偷襲無法成功,隨後撤回。
按照文帝生前的安排,司馬懿以撫軍大將軍的身份長駐許昌,雖為託孤之臣,但由於朝廷新的人事布局尚未下達,一切仍按原先體制進行,為避免他人議論,司馬懿向明帝請示,自己是否可以回許昌駐守。
明帝詔允,命司馬懿仍以撫軍大將軍的身份駐守宛城。宛城,南陽郡的郡治,是曹魏的南大門,距曹魏襄陽前線不遠。
司馬懿剛到許昌,就接到報告說孫權撤走後,吳國左將軍諸葛謹又率兵來攻,目標是襄陽、尋陽,司馬懿趕緊上報軍情。明帝詔令很快下達,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率部增援襄陽,征東大將軍曹休率部增援尋陽。
這一仗是司馬懿統兵以來打的第一仗,對手是孫吳老臣、蜀丞相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
司馬懿所部最初有五千人馬,以後陸續有所增加,目前直接統率的人馬在一萬上下,但他如今有了託孤大臣的身份,又有皇帝的詔令,所以必要時可以調度周圍的軍隊。
司馬懿明白,在曹魏政壇說話靠的是實力而不是名望,而實力靠的是戰績。有了實力才擁有安全,有了絕對的實力,就擁有絕對的安全。
司馬懿為謹慎起見,決定輕易不調動別人的隊伍。靠著自己這一萬人馬,加上襄陽當地的守軍,這一仗司馬懿打得很漂亮,不僅擊潰敵人的進攻,而且斬殺敵將張霸。
尋陽那邊,曹休也將敵人擊退。
這一年十二月,明帝才頒布了大家期待已久也議論紛紛的新的人事任命。
根據明帝的詔令,新設太傅、大司馬二職,分別由鍾繇、曹休擔任,地位均高於三公;鍾繇空出的太尉一職,由華歆擔任;華歆空出的司徒一職,由王朗擔任;王朗空出的司空一職,由陳群擔任。任命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新的人事布局不涉及曹真,曹真仍為大將軍。如果按照這份名單,僅從地位上來看,鍾繇、曹休排前兩位,以下依次是曹真、華歆、王朗、陳群、司馬懿。司馬懿在這份名單里排名第七位,這是曹魏帝國新的權力核心。
從排位上看,司馬懿作為四位託孤大臣之一如今排到了第七位,影響力似乎有點下降。但從實力上看,司馬懿還是滿意的,因為驃騎大將軍在軍中的地位僅次於大將軍,意味著如今他的地位超過了張郃、朱靈等人,成為軍中數一數二的重臣。一直處於休養狀態的曹洪,被明帝拜為後將軍,名義上也在司馬懿之下。
更為重要的是,驃騎大將軍按慣例可以開府,也就是擁有自己的辦事機構,相關人事安排可以自行決定,這就名正言順地為培養自己的勢力提供了條件。三國時期各國內部多實行類似於世襲的兵制,一名將軍所帶之兵通常情況下會一直跟隨他,直到其死後手下的人馬才會重新被整編,司馬懿利用擔任撫軍大將軍、驃騎大將軍的機會可以迅速建立自己的隊伍。張遼、徐晃、曹仁等生前掌有重兵,司馬懿新建隊伍中很多都來自於他們的舊部,以後長期追隨司馬懿的部將牛金等人就是在此前後轉到司馬懿麾下的。
明帝還下詔,命司馬懿「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
這一項任命很厲害,也很實惠,也可以說它徹底鞏固了司馬懿在軍中地位。「督某州諸軍事」是文帝的首創。其時,「曹統區」面積很大,防務極為繁重,東面青、徐、揚、荊各州與孫吳毗鄰,西面雍、涼二州和蜀漢交界,北面的幽州、冀州還要防禦烏桓、鮮卑,對於各地的軍務,除朝廷統一調度指揮外需要派重臣駐守於一州或二州,統轄和指揮本轄區內的各種軍隊,也就是所謂的「都督」,類似於大軍區司令。
黃初二年(221年),文帝詔令自己的心腹、「太子四友」之一的吳質為「都督河北諸軍事」,職務相當於「河北戰區司令員」,是為「都督諸州軍事」制度的開始。此後,曹仁、曹真、曹休以及張遼等人外出領兵,一般都加以「都督某州諸軍事」的名號,有的加以「持節」的授權。有這種名號和授權的將軍,權力非常之大,可以調兵,也可以懲治轄區內某一級別的官員,好比後世的欽差大臣。
曹魏的「都督諸州軍事」後來慢慢固定化了,北線一般為「都督河北諸軍事」,主要職責是防禦北部少數民族部落,轄區面積不小,但一直沒打過大仗,重要性稍差。西線一般為「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或「都督隴右諸軍事」,主要職責是防禦蜀漢,通常由征西將軍或鎮西將軍兼任。中線一般為「都督荊州諸軍事」或「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主要職責是兼防蜀漢和孫吳,通常由征南將軍兼任。東線一般為「都督揚州諸軍事」或「都督青州、揚州諸軍事」,主要職責也是防禦孫吳,通常由征東將軍或鎮東將軍兼任。
成為定例後,這些「都督諸州軍事」便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戰區,而以西線、中線和東線這三個戰區最為重要。自文帝至明帝時期,曹真和曹休通常一個在西線,一個在東線;一個對蜀漢,一個對孫吳,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格局。而中線戰區一直以來沒有固定人選,司馬懿「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的任命,正式明確了他作為中線戰區總指揮的地位,治下不僅有荊州,還包括曹魏最重要的經濟區豫州,使司馬懿成為與曹真、曹休並駕齊驅的軍中「三巨頭」之一。
本文摘自南門太守《司馬懿》
※弗雷澤的《金枝》為什麼能夠成為經典?
※迄今為止,沒有哪一則神話像洪水神話這樣引起人類如此巨大的興趣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