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德軍導彈攻擊的成效有多大?

二戰德軍導彈攻擊的成效有多大?

責編:Southland

導讀

如惡魔觸手一般的德軍導彈,究竟給盟軍和大後方帶來了怎樣的打擊?本文將從從德軍導彈部隊的作戰實錄入手,一窺打擊的真實效果。

1944 年 6 月 13 日凌晨 3 點鐘,在法國北部的埃斯丹(Hesdin),1 枚 V1 導彈被德國空軍第 155 高射炮團的官兵們裝上發射架。此刻,燃料加註完畢,各系統檢查正常。待一切準備就緒,所有人員撤離發射架,躲入掩體。3 點 50 分,指揮官下達發射命令。一旦啟動,一股壓縮空氣會把 75 號辛烷值的燃料注入導彈的脈衝噴氣引擎內,然後將其點燃。引擎的尾部噴射出耀眼的火光。從點火到達到起飛推力需費時 7 秒鐘。在此期間,導彈下方的助推器也會被點燃。助推器內存放有俗稱的「T 燃料」和「Z 燃料」,即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鉀。壓縮空氣將兩者同時推入燃燒室,兩種物質一旦遭遇,立即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自點火啟動之後 7 秒鐘,導彈的引擎輸出能量將達到規定值。此時即可切斷導彈尾部 1 根直徑 6毫米的鋼針,導彈隨即沿著發射軌道向前衝去。軌道的長度約為 50 米,當導彈抵達軌道盡頭時,已加速至 400 公里時速,足以衝天而去。這就是 V1 導彈首次實戰發射時的場景。

發射後的最初 3 分鐘里,導彈以小角度爬高,並且繼續加速。然後彈載自動駕駛儀接管飛行控制,並繼續爬升到預設的 900 米巡航高度。由於 V1 基本上只能沿著直線飛行,所以發射前必須瞄準預訂目標。德國人為其選擇的瞄準中心點是著名的倫敦塔橋。當它穿過海峽,進入英國領空後,其獨特的脈衝噴氣引擎所發出類似摩托引擎的聲音,很快就會被英軍地面觀察人員發現所察覺。

導彈的頭部安裝有 1 個由風力驅動的葉輪,在飛行過程中會自動旋轉。而旋轉著的葉輪又被連接到 1 台計數器上,以此精確控制飛行距離。當計數器達到設定值時,即可發出電子信號,將彈體上的升降舵和方向舵鎖定在原始位置。同時,彈體尾部的擾流板會被拋出,以促使尾部翹起,令彈體以大角度俯衝。這樣的姿態將使得脈衝噴氣引擎無法汲取油箱中殘餘的燃料,所以引擎很快也會熄火。導彈就這樣安靜地撞向地面,並引爆所攜帶的 850 公斤重的高爆炸藥。最終,這枚導彈在距離目標點 24 公里處落地,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在這個清晨,德國人總共發射了 10 枚V1 導彈。其中 3 枚墜落在開闊地帶,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是第 4 枚導彈導致 6 人死亡,9人受傷。剩下的 6 枚以發射失敗告終。它們甚至未能抵達英國海岸。這就是 V1 導彈的戰鬥開端。

官方編號為 Fieseler103 的 V1 導彈, 其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戰爭初期。首次發射試驗是在1942年。 到1943年7月, 試驗飛行距離已達 250 公里,而且落點位於目標半徑00 米以內。軍方立即認為,導彈已經成熟,並立即著手量產。德國人計劃在法國北部建造發射設施,空襲倫敦和其他英國城市。為此成立了第 155 高射炮團。從 1943 年秋天開始,該部隊在波羅的海展開相關訓練。與此同時,托特組織下屬的 40000 名勞工全力建造 64 個發射陣地和 32 個後備發射陣地。全部在法國北部地區。原計劃從 1943 年 12 月開始實施轟炸任務。但是導彈量產工作不順利,計劃被迫延期 6 個月。

V-2正在發射

與此同時,德國人建造發射陣地的工作當然不可能瞞過盟軍。儘管對於細節不得而知,但是其用途無可懷疑。盟軍的中型轟炸機對這些設施展開了一連串的空襲。修復損壞的設施又進一步放慢了計劃的進度。為了抵禦空襲,德國工程師設計了一種簡易發射陣地。只要精心偽裝,就不易從空中發現。但是盟軍對法國和比利時的鐵路系統的空襲還是削弱了德國人的準備工作。

到 1944 年 5 月底,V1 的量產已經開始。其他支援工作也已經接近完成。在空襲英國的「野山羊」行動終止之後,德國人計劃在幾周之內,依靠 V1 導彈,恢復對倫敦和其他英國城市的空襲。但是 6 月 6 日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行動使得計劃大大提前。

德軍指揮部認為諾曼底登陸只是一次牽制性登陸。更大規模的登陸將在加萊地區展開。這裡部署了大量的 V1 導彈發射陣地。考慮到一旦盟軍在此登陸,已經構築的發射陣地勢必陷於敵手,所以第 155 高炮團接到命令,最遲於 12 日對倫敦發射導彈。如此短促的準備時間給導彈發射部隊造成很大壓力。但是該部還是竭盡所能,完成任務。他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在 64 個構築好的發射陣地中,挑選了 55 個,安裝了發射裝置。然而,盟國空軍對法國境內的鐵路網實施了廣泛的空襲,物資運輸工作嚴重受阻。按計劃,第一批發射的導彈應達到 64 枚,但由於缺乏燃料,且部分導彈未能準備就緒,最終只發射了 10 枚。其中只有 4 枚飛過了海峽,落到了英國的土地上。這個結果與德國人對其寄予的期望相差甚遠。在隨後於東普魯士「狼穴」召開的會議上,希特勒對此結果深表失望,並一度下令取消進一步生產和發射 V1 導彈的計劃,以減少資源的浪費。但是隨後新聞秘書送來了來自英國媒體發表的誇大其詞的報道。於是希特勒的情緒又高漲起來,隨即取消了剛才的命令,同時下令發動進一步的大規模攻擊。換句話說,是這些英國媒體挽救了 V1導彈。

於是,在首次發射之後,德國人又花了3 天時間鞏固準備工作。6 月 16 日凌晨,大規模導彈空襲正式開始。當天總共發射了 244枚導彈。但是其中 45 枚發射失敗。只有 153枚成功穿越海峽,抵達英國。

在此後的 16 天里,第 155 高射炮團總共發射了 2442 枚 V1 導彈。平均每天 153 枚。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未能抵達英國。只有三分之一擊中倫敦及其周邊地區。還有三分之一被擊落或掉落在英國南部廣闊的區域內。最成功的一次是在 18 日,1 枚導彈命中了威靈頓軍營。當時有大量的人聚集在這裡做禮拜。高爆彈頭造成 121 人死亡。

盟軍希望利用其空中優勢摧毀 V1 的發射基地。但是由於德國人的精心偽裝,空襲造成的破壞非常有限。從 6 月 12 日到 7 月 1 日,只有 2 個發射陣地被徹底摧毀。18 個陣在空襲後又被修復。德軍的人員傷亡也不嚴重。只有 28 人被炸死,80 人受傷。

空襲最大的成效還在於擾亂了德軍的地面運輸系統,向前線運送導彈的速度跟不上部隊的發射速度。發射部隊經常必須等待多時才能;領到需發射的導彈。按照條令,德軍在 2 次導彈發射的時間間隔應至少達到 26分鐘,但實際上,由於彈藥不足,平均發射間隔時間長達 1 小時以上。

整個 7 月份,V1 的襲擊從未中斷。而到8 月 2 日,迎來了發射高潮。德軍在 24 小時內從 36 個發射陣地總共發射了 316 枚導彈。其中有 107 枚落到倫敦地區。也是在這次攻擊中,1 枚導彈命中了倫敦塔橋,可謂正中靶心。整個戰爭中,這種事情僅此一次。

雖然 V1 給英國造成了一些物質損失,但是對於法國的戰局於事無補。隨著盟軍的推進,德軍開始放棄那些離戰線日益臨近的發射陣地。同時開始在東面距離更遠的地方構築新的發射陣地。8 月 25 日,蒙哥馬利麾下的英軍第 21 集團軍群渡過塞納河,快速向北推進。當地的導彈發射陣地一個接一個落入盟軍手中。第 155 高射炮團被迫向東撤退。9 月 1 日凌晨 4 點,最後一枚 V1 飛出,從法國北部發射的 V1 至此結束。在 2 個多月的時間裡,德國人總共從這裡發射了 8617 枚導彈。

但這並不意味著 V1 的戰鬥已經結束。從 7 月 9 日開始,III/KG3 開始以其 He111 轟炸機攜帶空射型 V1 投入實戰。這支部隊駐紮在荷蘭,主要利用惡劣天氣的掩護髮射導彈。

空射導彈

V1 本身的重量就超過 2 噸,再加上燃料。1 枚導彈總重大約 2.5 噸。He111 可以在機腹下掛載 1 枚,但仍然嚴重限制了飛機性能。發射導彈時,載機以 280 公里的巡航速度飛行,以小角度爬升到 600 米的安全高度。然後改為平飛,並繼續加速到 360 公里的時速。此時,令導彈引擎點火。點火後 10 秒鐘,導彈被投放。由於點火時明亮的火光會暴露載機,所以這是最危險的時刻。一旦導彈被投放,它會首先以自由落體的方式下降 100 米,直至自動駕駛儀開始工作。然後導彈重新爬升到預先設定的巡航高度。與此同時,載機高速轉向脫離,以儘快遠離這個顯眼的目標,避免被敵人發現。空射 V1 的行動貫穿了整個秋天和冬天。即便在喪失了荷蘭的基地以後,III/KG3 仍從德國北部的基地起飛,在北海上空發射導彈。

與第 155 高射炮團所遇到的困難一樣,III/KG3 無法維持導彈發射的密度。有大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導彈未能飛抵目標。剩下的當中,也有許多被戰鬥機和高射炮擊落。9 月16 日的行動是一次典型。當天,北海上空雲層很厚,雲高很低。天黑後,15 架 He111 以間隔 5 分鐘的方式依次起飛。它們最終成功地發射了 9 枚導彈,但是其中 3 枚在到達英國海岸前已被戰鬥機和軍艦上的高射炮擊毀。進入英國領空後,又有 2 枚被戰鬥機擊毀。剩下的 4 枚導彈中,還有 2 枚掉在了曠野當中,只有 2 枚最終落到了倫敦地區。當然,所有載機全部安然返航。

也是在 1944 年秋天,OKL 決定擴充其空射導彈部隊。III/KG3 被改編為 I/KG53。該聯隊第 2 和第 3 大隊也將加入到空射 V1 的隊伍中來。到 11 月份,新加入的 2 個大隊已具備作戰能力。但是油料短缺限制了作戰規模。截 至 1945 年 1 月 10 日,KG53 聯 隊 仍 有 79架飛機可用。但是燃料危機最終迫使空射 V1的行動於 1 月 14 日全面終止。截至此時,共有 77 架飛機在行動中損失。但其中只有 16架毀於敵方夜間戰鬥機之手。剩下的大多是因為在夜間低空飛行過程中造成的事故。

自 6 月份發動導彈空襲以來,倫敦始終是首要目標。為保衛首都,英軍被迫調集大量的戰鬥機和高射炮。此外,英國皇家空軍花費巨大的力氣試圖捕捉德國的導彈載機。蚊式戰鬥機不僅每晚要攻擊德軍的機場,還會在導彈發射空域巡邏。據英國方面宣稱,其防空系統對 V1 導彈的攔截成功率為46%。其中高射炮佔據了 17%;戰鬥機攔截了 24%。連防空阻塞氣球也攔下了 5%。

德軍正確認識到,如果能夠擴大攻擊範圍,無疑將迫使英軍分散防禦兵力。所以其他城市也被納入空襲目標。截至 9 月初,IIIKG3 總共向倫敦發射了 300 枚導彈;向南安普頓發射了 90 枚;向格羅斯特發射了 20 枚。由於在空中發射導彈時,與所瞄準的目標處於相對位移狀態,以當時的技術水準而言,只能導致導彈的準確性惡化。而且攻擊距離更遠的目標,也就意味著在更長距離的飛行過程中,累積的導航誤差會越來越大,而留給敵方戰鬥機進行攔截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德軍向南安普敦和格洛斯特的攻擊完全失敗沒有一枚導彈命中格洛斯特。對南安普敦的攻擊也不成功。導彈全都落到了目標南面,以至於英軍情報部門認為這是對朴次茅斯的不成功的攻擊。

針對其他城市的空襲往往是零星的。只是在 12 月 24 日,德軍進行了唯一一次針對倫敦以外目標 的大規模空襲。50 架 He111 在北海上空發射了導彈,攻擊曼徹斯特。但只有 11 枚落到了曼徹斯特周邊地區。只有 1 枚命中城裡。共計 37 人死亡,67 人受傷。這次戰鬥行動的主要後果是迫使英軍重新部署防禦力量,擴大防禦範圍。

英軍攔截導彈

基於同樣的技術理由,德軍在戰爭末期開發的改進型的 V1 導彈更不成功。這種導彈通過加大燃料攜帶量,並減輕彈頭炸藥的重量,使導彈的飛行距離增至 360 公里,以趕上 V2 導彈的射程。這樣就可以從位於荷蘭的地面發射陣地發射了。新導彈的攻擊浪潮始於 1945 年 3 月初,到月底就結束了。總共發射了 275 枚。而且此時英軍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最終只有 13 枚落到了目標區域。

除了空襲英國以外,從 1944 年 10 月 21日開始,德軍利用 V1 襲擊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這是盟軍在西歐地區最主要的裝卸港口,對於後勤供應有著極端重要的意義。僅僅在1944 年的最後 3 個月里,德軍對這座港口發射了 740 枚 V1 和 924 枚 V2。轟炸一直持續到 1945 年的 3 月。

到戰爭結束時,V1 的發射總量剛好超過10000 枚。其中 85% 是從地面發射。這其中,7488 枚飛到了英國。但是有 3957 枚被英軍擊落。剩下的 3531 枚導彈中,有 2419 枚導彈倫敦地區。30 枚到達了南安普敦,1 枚導彈了曼徹斯特。也就是說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導彈達到目標區。空射導彈中,這個比例甚至只有十分之一。英國總共有 6184 人死亡,17891 人受傷。

假如德軍能夠發動更大規模的導彈空襲,以 1 次 50 枚導彈以上的規模實施火力齊射,那麼勢必使英軍的防禦系統瀕臨飽和,從而將會有更多的導彈穿透防禦圈,造成更大的損失。然而彈藥不足使得德軍只能零星發射導彈,令英軍能夠較為容易地應對這種威脅。對德軍而言,V1 導彈的真正價值在於牽制了大量的英軍兵力。為了防禦 V1 導彈,英軍調集了 2800 門高射炮、3000 個阻塞氣球和大量戰鬥機。此外,皇家空軍在法國投擲的炸彈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炸彈是瞄準這些導彈發射陣地的。

基於技術原因,像 V1 這樣的早期巡航導彈不夠精確,只能攻擊城市這樣的大面積目標。他們能對敵方造成較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進而打亂日常生活和生產工作。對戰爭末期的英國老百姓而言,他們對於 V1 導彈的空襲已經習以為常。只要還能聽到那熟悉的引擎聲音,就表明危險尚未臨近。一旦聲音消失,就意味著你還有 10 秒鐘時間尋找掩蔽體。總的來說,英國的老百姓更多的是將它看作是一種生活煩惱,而不是一種威脅。V1 導彈的真正的價值在於,迫使盟軍為摧毀它們而大量分散資源。

即將被V-1攻擊的城市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從 1944 年從 9 月8 日開始,德軍利用位於荷蘭海牙的基地向倫敦發射 V2 導彈。這種導彈由德國陸軍開發並使用,故在此不予詳細介紹。總體上,從當天起,直至 1945 年 3 月 27 日,德軍總共向倫敦發射了 1054 枚 V2。其中有 517 枚飛抵目標,造成大約 2700 人死亡。與 V1 相比,V2 導彈的優點在於發射條件較為寬鬆。發射時只需要一小塊空曠的平地即可。所有發射設備都被設計成可移動式。發射前只需很少的準備時間。這些因素使得 V2 導彈無須建造專用發射陣地。也正因為如此,V2 導彈對於戰局發展的影響甚至比 V1 導彈更小。與 V1一樣,V2 導彈只能用於轟炸城市,而不能直接攻擊任何軍事目標,所以缺乏直接的軍事價值。而與 V1 不同的是,彈道導彈不像巡航導彈那樣易於防禦,發射陣地又更加隱蔽,其所發揮的牽制性作用也就更小。

本文摘自《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最後一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一散何時復聚首,抗戰時期國寶古物大遷徙
中世紀戰爭中的武器與盔甲演變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