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常用的3大稱謂,很多人一直沒搞明白!

中國人常用的3大稱謂,很多人一直沒搞明白!

原標題:中國人常用的3大稱謂,很多人一直沒搞明白!



現代漢語則承襲了古代漢語典雅、得體的特徵。尤其和人打交道,一張嘴就是謙辭、敬語,自然要講究尊卑長幼。謙稱和敬稱都涉及對人的稱謂,這些語彙有固定的說法。

過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訣:


,是自稱長輩和平輩家人的謙稱,如「家父」丶「家母」或「家兄」等等。


,則完全是謙卑的自稱,即當著別人稱呼比自己輩份小或年齡小的家人,如「舍弟」丶「舍妹」等等。


:令,美好的意思。凡稱呼別人的家人,無論輩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稱別人的父親為「令尊」丶母親為「令堂」丶妻子為「令閫(kǔn)」丶哥哥為「令兄」丶妹妹為「令妹」丶兒子為「令郎」丶女兒為「令嬡」等。

成套的外交辭令,似乎很虛偽;但是,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人,應該具備這點基本常識,否則,很容易弄巧成拙、貽笑大方。以下是三個很容易用錯的稱謂,挑揀出來,如果分不太清可以記下。



(一)乃父、乃師——不是他的父親、他的老師;而是你的。


這個近乎文言文的稱謂,經常被現在的文化人揪出來引用。


最常見的是領導講話、序言後跋之中,大人物要擺擺老資格、說說「想當初」,便以客觀公允的語氣,聯繫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優秀,風格如何突出,頗有乃師(或者乃父)之風。」本想拉些老人、名家來陪綁,孰料,搬來個驢唇不對馬嘴的「稱呼」,沒做成好人,防到辱沒了自家名聲。

「乃」,是第二人稱代詞,「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稱代詞。陸遊在《示兒》詩里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乃翁,是「你父親」,代指詩人自己。看來,把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顛倒了,意思就非常滑稽。



(二)夫人——不要這樣叫自己的老婆;應該留給別人的太太。


這個稱呼遍地流。特別是打領帶丶坐席面的場合,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常被尊稱為「夫人」。這樣抬舉別人的老婆,當然可以;偏偏有人鸚鵡學舌,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老婆,也說:「這是我的夫人。」


《辭海》里明確標註夫人這一詞條的五種解釋:

1,周代稱諸侯的妻子;2,古代稱帝王的妾;3,命婦的稱號;4,婦人的尊稱;5,尊稱對方的妻子。


可見,稱女士為夫人往往是禮多人不怪,在家裡,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無可厚非,但最露怯的是,在正式場合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老婆,張口閉口叫「我的夫人」。


古代婦女沒資格拋頭露面丶登堂入室,男人們便牛哄哄地謙稱為「拙荊」丶「賤內」丶「內子」,顯然,這種老掉牙的詞兒已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箱;但在大庭廣眾之下介紹自己的老婆是「我夫人」,似乎就有點臉皮厚了。


比如,人家客客氣氣地問:「您貴姓?」回答必須是:「免貴姓……」;而不能自我介紹說:「我貴姓……」外交辭令,講究嚴格的尺寸,這是最起碼的文化修養,不應該弄錯。


(三)兄——不一定指哥哥,不一定限於男性


兄,指哥哥;在文化人的交往中,則超出了這個意義,朋友互相尊稱便啟用這個詞兒,書面體中尤為常見,比如,仁兄丶學兄丶大兄……甚至乾脆稱為「某某兄」。首先,關係密切的哥們兒之間,可以這樣文雅地稱呼。


古代同科進士,年齡相差懸殊,甚至奶油小生和老糟頭子們同出一門。沒辦法,肩膀齊為弟兄,即便相隔60歲,也只能以「年兄丶年弟」相稱。


此外,普通長者也可以這樣親切地稱呼年輕後學——當然,年輕人千萬別不識抬舉,萬勿這樣稱呼尊長。還有,男人也可以這樣恭敬地尊稱女士。魯迅先生和學生許廣平戀愛,他們的情書被編輯成著名的《兩地書》。


兩人之間,便是以「兄」相稱,既親切,又持重,頗為得體。兄,已經派生出了「先生」的意思,比所謂「師長」的感覺,更平易近人。


文章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上的今天官網 的精彩文章:

除了毛主席,這10個人的畫像也曾被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竟然包括斯大林!
中國歷史上10大幸運皇帝排行:想當皇帝也要有狗屎運

TAG:歷史上的今天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