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白云:向下的姿態,向上的飛升——寧明詩歌漫談
九月
清炒苦瓜
周雲蓬
00:00/06:03
寧明,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會理事,大連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作家協會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簽約作家。出版詩集《態度》、散文集《飛行者》等22種。曾被評為首屆中國十佳軍旅詩人,獲第八屆遼寧文學詩歌獎、第九屆遼寧文學散文獎、首屆中國屈原詩歌獎特別獎、第四屆和第六屆全國冰心散文獎、兩次空軍藍天文藝創作獎、兩次大連市「金蘋果」文藝優秀創作獎、六次「大連市文藝界十位有影響的人物」和「大連市文藝界十件有影響的作品」獎。
向下的姿態,向上的飛升
——寧明詩歌漫談
宮白雲
寧明的身上有種高貴的氣度,但他的姿態卻是謙遜向下的,他整個的形象有種雋永的味道,這是從他嚴謹、負責、正直、寬厚的品質中散發出來的。他胸懷大愛,悲天憫人,從容豁達,深具幽默感與親切感,即使身在角落,眾人也致以溫情的矚目和敬意。他讓我領會到什麼是品質內涵和說話的藝術,他以博大的胸懷與人格的魅力贏得了眾人的敬重與敬佩。
當代學者林賢治在他的《尋找詩人》中說「詩人首先是人,然後是詩。」寧明的人與詩之所以贏得大家的交口稱讚,首先是他做人的成功。當下的漢語詩歌最大的焦慮莫過於只見「事物」不見「人品」,而寧明的詩歌恰恰是可以觸摸到「人品」的詩歌,他身處社會的上層而保持民眾的思維,從最底層中去洞察,去觀照,即使最平凡、最普通的生活瑣事他也能挖掘出啟示、盤剝出深意。他始終在生活的現場,對一些他所關注的題材不斷深入地去寫,既忠實於生活更忠實於詩,他的詩平凡、質樸,往往不動聲色中與堅守的詩歌理想共著患難。他的詩既有對現實的洞察與個我的自省,又有自然風物與人生的廣闊圖景,在多年的詩歌創作中詩人不被「詩藝」所束縛,讓他的詩歌在多元化的詩性特質中不斷出彩。
詩歌之於寧明每一首都是重新開始,這個長跑型的詩人,一直保持著充沛的創作力,迄今為止已出版詩集、散文集等21種。思考與寫作已成為他的生活常態,他以寫作的形式擴展著他的思考,進行精神上的操練。或許詩歌本身對於詩人來說重要的不是它以怎樣的方式被記載,而是它們曾經在他的身心經歷過怎樣的烙印。
鮑德里亞在《象徵交換與死亡》中這樣說:「好詩就是沒有剩餘的詩,就是把調動起來的聲音材料全部耗盡的詩,相反,壞詩(或者根本不是詩的詩)則是有剩餘的詩,在壞詩中,不是所有的詞語都像原始社會的交換、饋贈那樣在一種嚴格的相互性(或對立性)中蒸發和耗盡,在壞詩中,我們可以感到剩餘成分的分量,它沒有找到自己的對應物,因此也沒有找到自己的死亡和免訴,沒有找到可以在文本自身的操作中進行交換的東西:正是根據這個殘餘物的比例,我們可以知道一首詩是壞詩,知道它是話語的殘渣,是在可逆性言語的節日中沒有燒完、沒有失去、沒有耗盡的某種東西。」在寧明的詩歌中,恰恰是這種「全部耗盡」成就了他一首首好詩。「鞋子,總是和熱情的浪花/保持一段潮濕的距離/常在海邊走的人/濕不濕鞋/往往僅差一小步的警惕//鞋子是人生的一雙旱船/踩不住任何一條涌動的海浪/海水一遍遍抹平身後的腳印/彷彿我從未來過一樣」(《在海邊》),這樣的詩既有對人生的提醒又有對生命的感悟,以「海水」對「腳印」的耗盡,延伸到人生的耗盡,對生命的耗盡,從而從「自我」上升為存在的高度,讓個人意識進入了人類意識。「烏雲總是讓天空顯得很臟/雨滴和灰塵,也常把玻璃弄得灰頭土臉/一隻鳥的翅膀擦不亮整個天空/我也只能擦凈自家的幾扇窗子/一場雨忽然就下了起來/我和鳥對此都缺乏先見之明/鳥在一場急雨中突圍/我一塵不染的窗戶,就成了它/驚慌中選擇的明亮出口//我趕忙將一張報紙貼在玻璃上/提醒這隻理想主義的小鳥/不要在透明的經驗主義面前/被撞得頭破血流」(《一隻鳥》)。很顯然這是污濁對透明的耗盡,是經驗對理想的耗盡,任何的突圍只能是「頭破血流」,詩人以「一隻鳥」的生存體驗巧妙地轉化了一個形而上的「思想事件」。
在寧明的詩里,這種通過從外部對象世界返回到內部對象世界的手法比比皆是,主要表現為內外、心物的溝通。他的許多詩歌都出自於他腳下真實的生活,出自於對世俗生活的洞察特別是對底層群體的關注。如他的一首《女擦鞋匠》:
她的眼睛比一首抒情詩還美
彎下的身姿,比我的膝蓋還低
兩隻擦鞋刷在她的手中穿梭翻舞
像在表演一場技藝嫻熟的雜技
她與我交談,只是忙碌中的一種休閑
話題由高考、房價、城管,一直到造假的進口鞋油
還沒等我換上另一隻腳,她話題的扳道岔
已扳入了時髦的「傳統文化」
我思維的列車,險些在慣性中脫軌
我把交談的方式,悄悄轉軌成專註地傾聽
俯視的目光漸漸抬高
我要好好看看,這個坐得很低的女人
用一雙被鞋油蹭黑的手
怎樣把一段蒙塵的路程,擦出
陽光一樣的亮度
在這首詩裡面既寄寓了詩人對「底層」群體的尊重,又巧妙地嵌入了對社會一些不良現象的批判,「在場感」不僅是說服力,更透著一種現實主義的忠誠,體現了詩人「務實」的精神與「低下去」的胸懷。這個從平凡現實生活裡面誕生的「女擦鞋匠」的形象,不僅讓詩人「俯視的目光漸漸抬高」,也讓我們對「這個坐得很低的女人」肅然起敬並心生感動,她讓我們相信這個「蒙塵」的世界總會被「陽光一樣的亮度」擦亮,這應該就是這首詩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詩歌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能夠提高人的想像力和審美水平,寧明在這一點上總能做到時時有驚喜呈現。他始終以真實獨特的生命體驗與現實社會進行解構,通過意象的組合呈現出內部的情感與思想的深遂,他總能把他看到一些現象轉化為經驗。他的詩無論寫什麼,都自身攜帶一種隱喻的光線和思想的分量,「那些嫌硌腳甚至怕崴腳的人/和石子走不到一條路上/石子與石子的對話/只有腳踏實地的人才能聽懂」(《石子路上》);「築路人默默無聞地築了一輩子的路/自己的腳下卻總是坎坎坷坷/他們將蹲下的人生一步步後退/只為讓別人,腳下的路越走越寬」(《築路人》)。這樣的詩寫得表面波瀾不驚,內有驚濤翻卷,每句詩里都隱含著一條可以求解的引線,詩人沿著這條引線去挖掘它的內部肌理,從它們織體之間那種本源性的奇妙關聯,獲得一種意義的啟示。「牛一直瞪大眼睛觀看世界/低調一輩子,卻還是沒有弄懂/人們為何都喜歡用它的名字/來形容那些趾高氣揚的人」(《牛》);寫得如此幽默、微妙,言淺意深,可謂傳神。「很多從遠方驅車前來賞荷的人/並不是荷的真心知己/甚至,還不如那一隻荷尖上的蜻蜓/對荷愛得更深一些」(《荷塘邊》);「我在一張白紙上畫了幾滴雨/像一張空頭支票/交給這個滿臉虔誠的夏天/勸它想開一點,並好自為之」(《等待一場雨》);這些詩散發著一種天性的警覺,呈現出對存在本身的思考和質疑,另外也多了份智慧與諷喻。
每個寫詩的人都有自己的路徑,去抵達他們想要到達的地方。寧明詩歌也有自己的一套藝術特徵、語言方式和價值體系。他特別善於寫具有人性溫度的詩歌,他不是一個只關注形而上與上層建築的詩人,儘管他站在那個層面,但他向下的姿態很低,低到你可以從他向下的眼神中打撈出他積攢下來的痛徹與最個人的內部的一些東西,低到你彷彿一伸手就能觸摸到他結結實實、充滿人性氣息的一顆關愛之心。他對底層的關注與對現實的憂患使他的詩總是閃現著當下與人性的力量。這是非常奇特的,他有能力把一個尋常的生活場景或細節輕而易舉地與重要的社會背景聯繫在一起。對他而言,個體的就是最真實的,也是最時代的。就像他的一首《杜甘固》:
像身上的一塊胎記
小村的名字
五十三年不曾離開過我
歲月之手再巧
也不能從我的童年記憶中
不疼不癢地
將小村灰突突的形象抹掉
比一粒芝麻還小的村莊
在全國地圖上,總是落不下
自己堂堂正正的戶口
想一想年邁的爹娘
我就想對著小村的方向磕個頭
只有向小村下跪時
才能看清,它臉上的皺紋
比曾經受到過的傷害還深
杜甘固做為詩人的出生地,實際上承載著詩人對源頭的體認,他是詩人「鄉愁」的精神修辭,是詩人心靈紮根的地方,隱含著詩人強烈的對故鄉對父母的深厚情感。可以說杜甘固已經內化到了詩人的血肉之中,彷彿唯有通過對它的反覆體認,才能真實有效地承擔。此詩沒有任何的誇張和粉飾,詩人就以個體的「杜甘固」寫出了所有人的「杜甘固」,我們進入詩人的「杜甘固」彷彿進入了自己的「杜甘固」,和它對話,感覺它在自己生命中的跳動與存在,這是這首詩最有意義的地方和成功所在。它寫出了詩人自己與別人的「鄉愁」相重疊的部分,如此平常,但又如此令人深陷。他的詩歌,由來就是這樣杴動人心,並以情感的真摯深沉,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而見長。如他的另一首《喊娘》:「……明天又是母親節了/我要給八十三歲的老娘打個電話/不祝她節日快樂,也不祝她萬事如意/我只願,不知母親節為何物的娘啊/能再多幾年聽到,我大聲喊娘的聲音」(《喊娘》),一個「喊」字用得極其的絕妙,這一聲「喊」飽含了多少甘苦融在裡邊,有多少愛就有多少哀感在這一聲喊中,而多少人在這一聲「喊」中潸然淚下。
里爾克說「創造物,不是塑成的、寫就的物,源於手藝的物。」在寧明的詩歌中去「創造物」是他詩歌寫作的一大特徵,他注重的不是那些凌空虛蹈的東西,而是具體的存在,他以語言的素描,再現可感的真實。不僅如此,寧明還總有一種能力把他看到一些現象轉化為詩性的存在,他用意象來承載情感,來返回內心,讓自己成為自己內心的傾聽者,如他的一首《綠皮火車》:
一說到火車,它就應該是綠皮的
像綠色的莊稼,祖祖輩輩
都保持著傳統的顏色
對這個觀點,母親和我一直堅持
聽著咣當咣當的聲音
就像聽著火車一路奔跑的腳步聲
不論火車開出去多遠
我和它共同的鄉音,一輩子
都不會改變
後來,坐綠皮火車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當年站立二十幾個小時探家時
感到離家很近。如今,時間越來越短
感覺離家卻越來越遠
我很想攙扶著老母親,也攙著她那個
八十四歲的夢,一起登上綠皮火車
讓她已駛進黃昏的列車,沿著生命的鐵軌
咣當咣當,平安地再前行一段路程
這是一首由「綠皮火車」這個物體而「創造」出的一首情感力作。詩人刻意營造了一個逐步推向高潮的階梯式的結構,讓挽留生命時光的主題層層展開。「綠皮火車」成為與母親「創造」情感的中介,由綠皮火車到綠色莊稼再到永不會改變的鄉音,詩人的思緒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他有意識地將時間物化,以長短的可感性讓心中的所願噴發出來,狠狠地觸及了親情柔軟的「痛點」,它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基於「綠皮火車」這個意象引發出的一系列可感性的「創造」,我們由此進入,體驗一個人子內心對母親的深情。
優秀的詩人是靠文本生存的,沒有比文本更好的存在,在詩歌的時間長河裡,寧明提供給歷史的是他給予時代的良心和夢想,他的存在意識、憂患意識和關懷意識,那些基本的人性和人類精神,他以高傲的心靈和詩性的抱負為詩歌創造了一座真誠的金字塔。
2018年《遼寧詩界》春之卷
主辦:遼寧省新詩學會
名譽主編:李松濤 田永元 林雪
主編:李秀文
副主編:李榮芬
責任編輯:王文軍劉一冰
目錄
寄語
新詩百年之我見李秀文
自選
林雪的詩(組詩)林雪
新聞綜述(組詩) 張永波
歸期不詳(組詩)啞者無言
寫意山水(組詩)葛筱強
秋韻(組詩)雁翎
掌心飛出的鴿子(組詩)明素盤
海郁的詩(組詩)海郁
我一次次癱倒在黎明的腳踝上(組詩)樹賢
虛構之詩(組詩)巢貞
冰小狸的詩(組詩)冰小狸
糙木斬(組詩)超玉李
富永傑的詩(組詩)富永傑
方陣
於耀江的詩(組詩)/於耀江
西征的詩(組詩)西征
大梁的詩大梁
我的心裡,已裝不下任何一個人(組詩)侯明輝
與口有關(組詩)張篤德
歲月的門檻(組詩)/任萍
去大連星海看煙花寧明
大地流動的時光(組詩)郭金龍
步雲山觀紅葉(三首)杜瑋
李秀生的詩(組詩)李秀生
瀑布(組詩)/張健
新銳
一匹馬,因為一場風吹起長長的鬃毛而幸福(組詩)惠永臣
單 琪 的 詩(組詩)單琪
桑桑的詩(組詩)桑桑
風比你更通透(組詩)風荷
忍不住疼痛(組詩)趙德龍
喊出心底熱愛(組詩)王愛民
人間草木灰(組詩)龍小龍
大雪(外五首)湯雲明
聶曉宏的詩(組詩)聶曉宏
視野
青花雨王麗萍十月香樟董曉語 張牧宇鍾磊阿未 張詠霖王法紀洪平
楊智源 李寶萍張濤 袁景和余成強李治傑 孔坤明簡素 周慧卿導夫王忠湖潘清榮石瑞雪張文昌
長調
男人禹德志
天域之歌/姜岩
春天的報告/程綠竹
短歌
曾經卜麗爽
用鋼的名譽站成東方寶塔李玉君
雪藏呂鴻東
淡淡的春色(外一首)王興林
冬至之夜(外一首)李秀莉
量(外一首) 張潤生
閱讀老家肖瀟
一隻悠閑的喜鵲雨瀟瀟
美麗的家園王光華
我曾想像一條河流的樣子白旭
假如我們再次相聚滿淑紅
本土
徐鳴幽的詩徐鳴幽
北城的詩(三首)北城
董振平的詩(三首)董振平
愛的呼喚(組詩)馮亞娟
李忱的詩(三首)李忱
故鄉(外一首)李榮芬
這一年賈文平
散花
遼河之春(三 章)文景
觸及你昔日的片言片語(三章)丁梅華
他山
馮岩翻譯詩五首/馮岩
古韻
單成繁胡承缽孟繁榮張桂菊葛鳳霞曾曉寧魏文嬈馬英軍李孟仁姚玉媛李冬莉艾思劉安如劉連茂周德良林春艷矯曉玲
觀點
詩歌是無聲的/于堅
滄桑無倦人有情/李犁
向下的姿態,向上的飛升/宮白雲
時光過濾出的詩意/元禎
宮白雲,女,寫詩、評論、小說等。作品散見於各種報刊與選本,曾獲2013《詩選刊》中國年度先鋒詩歌獎、第四屆中國當代詩歌獎(2015—2016)批評獎等。著有詩集《黑白紀》,評論集《宮白雲詩歌評論選》、《歸倉三卷》。現居遼寧丹東。
詩賞讀|在讀與寫中與您相見
TAG:詩賞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