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慾和好奇心驅動型人生
最近有點渾渾噩噩,不是生活上的。
上上周跟聰哥約好周日去爬山,周六晚還商量是南丫島還是走東涌到梅窩,他還在叨叨說不想去南丫島那麼遠。第二天起來就不去了,要自己埋頭去寫app。我憤怒之餘自己收拾心情去爬了,平常兩三個小時的路,輕輕鬆鬆走了一個半小時。本來想獨自一人在梅窩吃個羊腩煲,發張殘羹冷炙的圖給他,後來想想還是算了一個人吃火鍋,也沒好到哪裡去,回來跟他吃大快活78元火鍋套餐。
上周我吸取了教訓,叫一個不是那麼喜歡爬山的人爬山是強人所難,所以我吆喝組織了一個三語爬山團,普通話、廣東話、英語。有人只會講廣東話和英語,有人只會講普通話和英語。還有人只會講英語,還有人三種語言都會。十個人浩浩蕩蕩的在陰冷沉沉的下午兩點的港島集合,走了港島徑第五段。天氣不好,全港降溫,不過我們卻心情大好。回來後收到信息說要我快點點再組織這堆人爬山,因為大家很有趣,好想再見面。
交往的前提是大家都有獲得。上周日的爬山從反饋看大多都很喜歡的。
爬山這麼帶勁的事,邊際效益遞減也很快。總覺得我的人生少了點什麼。之前我工作之餘的娛樂是看美劇,問了一圈,我還是看起了已經第六季還是第七季大結局的《The good wife》。追了一二季,竟然還沒有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有點收穫。後來就只是想女主到底跟Will 是什麼鬼,為什麼每次跟老公上完電視,就要跟其他男人余情未了。後來發現驅動我看下去的就只剩下搞清楚女主稀薄的感情線了。於是我在豆瓣上看了各季的劇透,當然第五季Will去世的那集我是肯定不會看的,不管是不是他不想演了或者不想續約了,我是不能接受他被人在庭上殺了,這樣突然沒了。
就像當初追奴隸社會的《遇見》,男主在矛盾要大爆發,女主和小三抉擇巔峰之間,竟然猝死了。我自己在心裡非常生氣地想什麼結局,作者也太草草了事了吧。後來才知道,這原來是個真實的人生啊。遂久久不能釋懷人生的無常。
香港上映了《至愛梵高》Loving Vincent之後,我天天嚷嚷著要去看,聰哥是只有一根腦迴路的IT dog,必然是不會去看的。除了特效和marvels 系列,他覺得我這種文藝片怎麼可以去電影院浪費錢呢,不是應該在家下載了或者等Google movie里出28hkd 出租片的時候再看么。
天知道一個看著這種不用打打殺殺電影可以有N個腦迴路的人,跟從小被marvels 漫畫喂大,跟遊戲機PS4做朋友的人是如何拍了五年拖,還可以愉快地親個不停的。
腦子裡在回放那個至愛梵高的電影,梵高的死的N種可能和油畫製作系電影。
還有哈佛大學的The Grand study,記錄研究了268個哈佛本科畢業生75年的人生,總結出:人生幸福和繁盛的最大秘訣是擁有好的親密關係和社會關係。大概梵高被富二代紈絝子弟不小心槍擊後覺得無望的社會壓力和給兄弟帶來的財政壓力讓他選擇順理成章的離開人世吧,這個被才華選中的天才之人。
然後昨天實在太無聊了,翻出來一個《哈佛大學2016暑假書單》,其實我真不在意是不是哈佛大學的暑假書單啦,但是裡面的書真的好吸引人啊。摘幾段讓我怦然心動的簡介看一看。
1.When Breath Becomes Air《當呼吸化為空氣》
By Paul Kalanithi
豆瓣讀書簡介:全世界只有萬分之零點一二的人會在36歲前患上肺癌,保羅·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當你讀到這本書時,他已經不在人世。保羅曾獲得過美國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及人體生物學雙料學位,並於英國劍橋大學獲得科學史與哲學研究碩士學位,以優異成績獲得美國耶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即將獲得斯坦福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並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將抵達人生巔峰的保羅,忽然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開始以醫生和患者的雙重身份,記錄自己的餘生,反思醫療與人性。
PS:這本書最大的吸引大概是有足夠的時間給一個高學歷高智商又非常有成就的人去思考死亡接近和生命的意義。總之沒解決自己的生命和死亡的迷思之前我大概一直會對這類書籍和文章感興趣。
比如我死後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是生個兒子女兒來繼承和保持我的基因呢?還是多賺點錢去蓋點學校或者大樓,以我自己的名字命名呢?
人死後到底是去了哪裡?有靈魂么?有轉世么?
最近大賣的電影《 COCO》《與神同行》都是在講這些。coco 很溫馨,但是與神同行確實是缺乏創新,格式刻板有抄襲《鬼怪》的嫌疑。
人生是有很多分水嶺的。很多都是以猝不及防的形式到來,如果35歲診斷出乳腺癌,接下來的行為方式,對待工作生活和家人,恐怕是不同的。45歲的時候查出甲狀腺癌,恐怕又是一個不同。在什麼都沒發生之前,恐怕想要的和再做的都是另外一番景象。
2.The Expatriate 《客居》
by:Janice Y. K. Lee
摘自簡書某微信文章:俗語道「三個女人一台戲」。在這本書中,作者記錄了三個不同背景、面對不同困境的美國女性在香港外籍區生活的故事。她用尖銳的筆法描繪了對於情感、身份認同和人際關係的思考。
微博上關注了一個博主叫愛蓮莘麻麻,心理學博士在讀,從金融跳到心理學的,很關注移民心理。我自己也算是一個在不同城市住過的人,外來人口對本地社會的融入問題,人的心裡和身份認同問題,本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點。還有那本時刻提醒著我的《美國種族簡史》,老羅那句玩笑,送每一個去美國讀書的學生這本書,警惕人的本性里的那種種族排位和歧視。換到中國沒有那麼多種族,就是地域歧視了。幾乎是人骨子裡帶著的東西,或者說後天生活不自然而然形成的東西。不斷地反思自己和他人,滌清是有必要的。
3.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正義的慈悲:美國司法中的苦難與救贖(中譯本)》
By:Bryan Stevenson
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生於1959年,198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和肯尼迪政府學院。平等司法倡議組織創始人、執行董事,紐約大學法學教授。
史蒂文森獲得了諸多榮譽,其中包括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自由獎章、全美公益律師協會年度律師、美國律師協會公共服務和專業精神獎、紐約大學傑出教學獎。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16所大學授予他榮譽學位。
看了那麼多律政劇,只是本能的對法律和相關方面的人和事感興趣。
挑了幾本自己感興趣的書之後,整個人好像就開始回味了。覺得驚喜和有意思,有期待。發現自己本生是求知慾和好奇心驅動型的人,如果沒有意思的時候,除了多多鍛煉,其他方面便是停滯不前的,我的眼裡不會放光,腦子不會轉動。主要是覺得太無聊了。
必須找點東西餵飽自己饑渴的求知慾,否則我就在微信上不停的看文章,微博上狂刷段子了浪費時間了。有段時間簡直愛上了嚴肅八卦,那麼多截圖的論證也是服了。
喬布斯的那句:Stay foolish,stay hungry,我覺得簡直就是送給我的。求知若飢,虛心若愚。永遠有廣闊的天空讓我仰望,永遠有浩瀚星辰等我思考。
大概這顆對人類社會和各種事物的好奇心,至死方休吧。就像渴望愛一樣,渴望知識和思考——人的本能驅動力和本能的快樂。
TAG:麗麗在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