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形勢下法德英三角關係仍然撲朔迷離

新形勢下法德英三角關係仍然撲朔迷離

法德軸心是歐盟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因素和主要動力。英國入盟則主要是想以歐盟大國的身份爭取更多利益,並不希望歐盟在政治上有多大作為,目標是把歐盟建成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也是法德國相互制衡的利用力量。當需要英國為歐盟做出貢獻時,英國會說我不是歐洲大陸國家,既不在歐元區,也不在申根簽證區,盡量不要找我,有利益時則必須把我考慮在內,每每使法國和德國怒火中燒。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四國(維謝格拉德集團)與歐盟在接收難民和國內改革等方面鬧得極不愉快,歐盟揚言要制裁領頭的波蘭,匈牙利回稱「不會投贊成票」。實際上,英國數十年來就是與歐盟鬧獨立性的領頭羊。默克爾對英國脫歐公投震怒之餘揚言「絕不輕饒」,以儆效尤,馬克龍則通過「溫柔外交」擴大法國影響。新形勢下的法德英三角關係本質並無變化,仍然頗具戲劇色彩。

1963年1月22日,時任法德領導人戴高樂將軍和阿登納總理,在法國總統府簽署法德合作條約,史稱愛麗舍宮條約。德國徹底清算納粹罪行和誓不發動戰爭,同意與法國共同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構成法德和解的政治基礎。法國的歐洲政治領袖地位由此確立,德國心甘情願地追隨法國並為歐洲建設做出經濟貢獻,法德軸心進而發展為「歐洲支柱」。歐盟成為囊括28個成員國的全球最大跨國家機構,擁有議會、憲法、法院和中央銀行及所有行政部門,皆由愛麗舍宮條約起步。德國藉此走出戰敗國陰影走上國際舞台並發揮作用,法國得以依託歐洲建設成為世界性大國。

世界各國之間,尚沒有哪兩個國家的聯繫和融合之深如法國與德國者。兩國已無實際邊界,可以召開聯合內閣會議,可以召開聯合議會大會,從防務到文化教育交往基本上成為一體,兩國駐蒙古等國使館合署辦公,多個駐外使館的領事與文化部門合併。愛麗舍宮條約使兩國獲益良多,無論從那個方面分析都不為過。

在愛麗舍宮條約簽署55年之際,德國總理默克爾到訪法國,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晤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愛麗舍宮條約對兩國、歐洲及世界的重要性,重申法德基於「愛麗舍宮精神」深化兩國間合作的決心,在事關歐洲和國際重大問題上採取共同立場,應對今後數十年的政經社會科技等諸多挑戰,建立一個繁榮、有競爭力、強大統一民主的歐盟。法德將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深化在外交、防務、安全、情報、發展、國際反恐、危機處理、發展援助諸方面的合作,還將在氣候保護、能源、汽車、生物科技、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領域聯合出台有關政策和提出倡議,共同捍衛全球化進程。為此,法德決定在2018年內簽署第二個愛麗舍宮條約,以使兩國的合作適應新的全球形勢需要。

冷戰結束使德國完成了統一大業,經濟持續向好,影響力不斷擴大,法國則在各方面逐漸處於下風,歐盟的政治與經濟領導權都歸於德國。奧巴馬離任前專程趕往歐洲,在德國總理府召開德法英意西等歐盟主要國家領導人峰會,當面要默克爾擔負起捍衛西方價值觀的重任,頗有「託孤」之間。此時的德國已儼然成為西方盟主,默克爾成為西方「領路人」。特朗普上台後,默克爾批評聲最高,言辭最烈,行動最為堅決,皆源於此。特朗普回稱「德國最壞了」。殊不知「福兮禍所伏」,「飄飄然」的德國在歐盟「一國獨大」招致不滿,特別在吸收中東難民問題上的輕率和「強行分配」成為眾矢之的,歐洲民粹主義上升和極右派得勢與此有極大關係,反歐浪潮持續高漲。英國脫歐的導火線便是難民問題。2017年法國大選關乎歐盟前途,國際社會寄予極大關注,原因無他。

馬克龍當選為危急之中的歐盟注入了活力,甚至可以說成是在某種意義上挽救了歐盟。馬克龍以復興法國和重塑歐盟為競選口號,當選後實行「革命性改革」。馬克龍擁有穩定的議會多數,經濟恢復性增長,民意提升,與普京和特朗普都保持有較好的個人關係,先後接待兩人訪法,使法國重新的國際舞台上顯示出活力和獨特作用,是西方國家中行政力和執行力最強的領導人。相較之下,默克爾因立法選舉「慘勝」而得以繼續執政,卻因組閣困難而舉止荊棘。「牙買加組合」失敗後再度謀求「大聯合政府」,求助於馬克龍說服社民黨與之聯合。默克爾由頤指氣使轉為向馬克龍求助。世事變化,白雲蒼狗,轉瞬之間的事。

英國脫歐後,法國成為歐盟唯一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核國家,地位驟然間提升不少。法國希望倫敦金融城轉移至巴黎,已獲英國首肯,無形中又提高了馬克龍的身價。馬克龍在默克爾訪法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法德將在今後幾個月內就歐盟改革提出具體設想,默克爾予以低調附和。法國要求提升歐盟決策力並提出包含所有方面的改革計劃,特別是改革歐元區動作,設立共同財政政策等,都是德國具有嚴重保留的領域。默克爾現處於弱勢,急需馬克龍幫助組成大聯合政府,先原則答應下來,至於以後怎麼辦,以後再說。大有「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的意境。

可以預言,新愛麗舍宮條約將在法國的主導下制定,法德兩國業已存在的各方面關係將進一步深化。雖然兩國爭奪歐盟領導權的鬥爭還將存在,但在法國地位上升的情勢下,德國咄咄逼人的氣勢明顯收斂已顯而易見。不然,第二個法德友好與合作條約就應以德國總統府命名為「貝爾維尤宮條約」或以德國總理府命名為「白色大廈條約」,而不應仍叫愛麗舍宮條約了。

法國與英國,隔海相望的鄰國,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關係。兩個歐洲大國,都有控制世界充當全球霸主的野心與歷史,戰爭和爭鬥從未停歇。法英百年戰爭結怨極深,兩次世界大戰中又聯手對付德國。戴高樂將軍在倫敦組織自由法國抵抗運動,卻因未受到「應有重視」而對丘吉爾首相「頗有微辭」。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大小宮殿前面有廣場上,高大石座上戴高樂身穿戎裝昂首闊步與藍天輝映,稍遠處角落裡的丘吉爾塑像,體態臃腫,在草叢中艱難地邁步,形成鮮明對照。

戴高樂始終不同意英國加入歐共體,擔心英國在歐洲替美國代言,只會起到破壞作用。將軍地下有知,對英國「脫歐」當持歡迎態度。蓬皮杜後來同意英國加入歐共體,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平衡德國的考慮。英國脫歐公制結果公布後,默克爾和奧朗德堅稱「強力懲罰」。當大家都冷靜下來之後,英國政府頗感反悔,歐盟也表現出希望「浪子回頭」之意,但覆水難收。馬克龍把提振法國國際影響力作為首要執政目標,執行平衡的外交政策,在英國脫歐問題上至少在表面上與默克爾的強硬立場拉開距離,頗獲特雷莎·梅好感。

馬克龍新近訪英並與特雷莎·梅舉行第35次法英峰會,在記者招待會上強調,任何投票和政治決定都無法改變法英共同歷史和地理接近的事實。兩國長期戰略和外交目標一致,脫歐並不影響雙邊關係。馬克龍在接受BBC採訪時說,法國若組織與英國類似的脫歐公投,結果也將是相同的。但法國不同於英國,更不會去進行這樣的賭博。如此複雜的問題,不能只簡單地就「YES、NO」兩個字來舉行公投,這太冒險了。不問情由,不做解釋,不提方案,只是簡單地讓民眾就「是、否」脫歐做出選擇,本身就是錯誤的。馬克龍稱他對英國民眾做出如此選擇感到遺憾,但他已同意與特雷莎·梅達成一項特殊協議,但不能違背歐盟單一市場原則和歐盟集體利益。

馬克龍含蓄地對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提出批評,從一個側面說出了西方政治家的幼稚和「一人一票」民主的弊病,引起英國輿論強烈反響,

馬克龍與特雷莎·梅會晤後發表了兩國聯合公報,簽署了兩國外交與發展條約。在長達75個問題的聯合公報中,指出英國雖將離開歐盟但不會離開歐洲,基於兩國利益基礎上的英法關係依然深厚。法英互為第三和第五大貿易夥伴,各有15萬人在對方就業。鑒於此,本次峰會首次包括了雙邊關係的各領域,重點是在防務與安全、經濟發展及移民三大領域加強合作。這是以英法聯繫之深暗喻英歐關係。

馬克龍訪英的重頭戲是解決在法國北部地區等待前往英國的難民問題。英國同意增加4450萬英鎊的資金支持,與法方共同管理邊界治安,加速難民甄別。第二個議題是軍事和安全合作。聯合聲明指出,兩國重大利益完全一致,一國受到的威脅,另一國感同身受。在核軍事領域進行更密切的合作,開發導彈和研發A400M戰機。2018年在印度洋、亞太和加勒比海地區部署的兩國艦艇和戰機進行合作。2019年使兩國航空母艦進行相互支援。建立聯合司令部,組建可以在阿拉伯海和非洲之角的行動部隊。建立一隻萬人遠征混成聯合武裝,於2020年成軍。英國空軍將和向法國駐非洲反恐部隊提供3架「奇諾克」載重直升機,彌補法軍運載缺口。法國繼續向英國領導的波羅的海北約部隊提供兵員。

法英重申捍衛建立在規則之上的現行國際體制,強調耶魯撒冷為以巴共同首都,兩個國家和平相處。這明顯是說給美國聽的。

兩國領導人將於2018年11月共同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100周年,2019年慶祝諾曼底登陸紀念碑落成和登陸75周年。

馬克龍此訪給「形單影隻」的英國送去了「安慰和溫暖」,特雷莎·梅熱情款待唯恐不周。雖然評論指出法英自1980年代就開始軍事合作, 有關合造戰機、共建航母與防空巡洋艦、間諜衛星、裝甲車和直升機等計劃都未實現。1992年制定了軍事合作原則,2010年簽訂軍事合作協定,但都未形成戰鬥力。但必須承認,馬克龍在此時訪英並發表長篇聯合聲明確是精心設計和安排的結果。

英國一直是歐盟里的「另類成員」,基本特徵是「三心二意」和「少付出多收穫」。歐委會要求英國先支付千億歐元「脫歐費」再談其他,英國最終同意支付400億歐元,頗能說明問題。歐洲投資銀行總裁霍耶爾在1月26日的達沃斯演講中表示,英國脫歐對歐盟造成了極大幹擾,成為歐盟面臨的最大問題,雙方都是輸家,只是英國輸的更多些。

英國當初加入歐盟一波三折,退盟還不知要蛻幾層皮,真可謂「相見時難別亦難」。雙方的聯繫太緊密了,數十年的全面融合,多少法律都要重新制定,統一大市場之中的經貿和人員交流豈是說斷就能斷的,光關稅重新計算就是天文數字的工作,「實難割捨」。其他方面的聯繫更不用說,比如歐盟對英國的反恐情報依賴程度之高,須臾不能脫節。當大家都平靜下來以後,將會力爭降低損失。歐盟將與英國建立某種特殊關係,會預留空間隨時接收「回頭的浪子」。因為不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英國都要比中東歐國家更具備資格。過幾年或者更長一點時間,英國肯定會重返歐盟。馬克龍的訪問應視作是一個信號。英國脫歐後,法德英三角仍在,相互之間的借重仍在,只是形式有所改變而已。馬克龍處於主動地位,可收左右逢源之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國家知識產權局: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35.6萬件
新華時評:大師的背影,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