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產生是一個社會和文化的自然現象
上古時代卜筮活動的產生並非是一個偶然的事物,它們是古人在古代社會文化、通訊、交通等並不發達的前提下產生的一個社會和文化的自然的現象。卜筮活動在古代人們社會生活中的意義是積極的,它們並非是根源於迷信,而是根源於人們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時常會遭遇到無法由自己做出決斷和決策的疑難和疑問。為了應對這些疑難或疑問決斷和決策的需要,古人才發展了卜筮的技術。
《周易》是上古的一部卜筮工具書,但上古時代卜筮活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預測未來,它是為了應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疑問或疑難,它的目標是幫助人們決策疑難或決斷疑問。比如,男主人出了遠門,幾天甚至數月不見回來,誰家遭遇到這種狀況都會著急,怎麼辦呢?只有設法聯絡或出去找尋了。但是在古代交通不發達,通訊也不發達,沒有手機電話,沒有交通工具,甚至還沒有好走道路。聯絡和出門找尋對於古代的婦人和孩子而言根本就是一件無法實現的事情。但那沒回來洲人還是必須找的,正是由於存在著類似需要決斷的疑難疑惑,古人在文化、通訊、交通和科技並不發達的條件下發展了卜筮等活動來幫助人們決策此類疑難。卜筮的實質就是假借神明的權威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疑難疑問做出決策和決斷。
對於我們假想的那個疑難而言,孩子他爸在外面到底出了什麼事?還能否回來?多長時間才能回還?由於交通和通訊不發達,婦人是無法聯絡和找尋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幫著去實現這個目的,這個人就是神明,古代人們心目中最高的權威。卜筮的目的是求取神明的指示,神說這個人死了那就是死了,不管那個人是否真的已死,神說那人還能回來,那就一定可以回來,不管那人是否真的能回來。
這就是說神明所做出的決策決斷,也即卜筮後的結果是否與真實狀況相符,其實是不重要的,它的意義就在於它就是那終極權威的決斷。對於那問卜的婦人而言,自己的丈夫自己無法與之取得聯繫,找又沒有辦法找,只得求助於神,只是神的決斷代表了最高權威,這與朋友勸慰的意義不同。比如,鄰居告訴她不用著急,你丈夫肯定能回來。但對她而言卻是將信將疑的,但如果卜筮後的結論是能回來,那就有可信服的力量了,因為這意味著是神說的。那她回來後就是可以安心的等待了,即使她的丈夫一直都不回來。這就是卜筮在古代人們生活中的意義。《易經》根本就沒有預測未來的功能,但意義就是決策當前的疑難。它著眼於當下而不是未來。
因為當下的疑難不能得到決斷,正常的生活次序便無法繼續。對於假想的例子來說,不能了能丈夫確切的狀況,她便不能安心於生產和生活,放心不下覺都睡不著,擱到現在也是會有類狀況實際發生的,丈夫半夜不回來,作妻子的著急啊,趕緊打電話,朋友親戚問個遍,結果正在某朋友家喝酒呢,這時才有可能安心睡覺,若找不到,那一宿都不會消停。在古代人沒有其它的方式應對此類疑難,唯一可靠的就是萬能的神明了,神明知道一切,卜筮就是求取神明的指示。神說丈夫能回來,妻子就能夠安心生產和生活,神的決斷具有權威性。
所以卜筮在古代社會中的職能與現代科技、文化、通訊等事物在當代社會的作用和意義是相同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斷定卜筮源於迷信。
※三爻卦的結構——理解《周易》古經內容的重要基礎
※老子為什麼說「大智若愚」呢?
TAG:李紅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