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開情緒的外衣
你認識自己嗎?常常點破你情緒的事情都有哪些?別人遲到、被別人誤解、他人沒有按你要求的做事情、拿走了屬於你的東西、被不公平的對待、被批評、被爽約。
你有沒有一些地方只要別人一碰就會爆炸的?
有人形容這是情感過敏症。這種帶重複性強烈的情緒往往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個很好窗口。
他就像一個汽車開在大路上,通過車子的震動,就可以知道路面情況。情緒也是一樣,她就是汽車的震動,反應著個人裡面真實的路況。
當我們面對這樣強烈的情感反應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用一點時間回顧、思考認識自己。
這裡有幾個步驟我們可以採用:
01
第一,承認自己的反應,並且將這樣的情感標識出來。
這一步很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這樣想是錯誤的或者覺得都已經信主這麼多年了,怎麼還在如此不堪一擊呢?有時候覺得這些都是罪,是我個人避免的事情。
一個人的惡性在少數的情況是處於他邪惡的本意,有意的使壞。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把一些正常的好的期待放在了錯誤的時間和對象上面。
被看重、被尊重、被欣賞、被愛、建立並維持親密關係、享受親密感等等這些事情都是一些正常的期待。
如果我們期待被所有人尊重、被看重的話,那麼當在餐館服務生對我們的沒有尊重我們,同樣在排隊卻給另一個所謂的高富帥的人優先服務的話,一般人就無法承受了。
這裡涉及到維護社會的公義、公平問題,但由於和主題不同,所以暫時不討論『要不要以及如何聲討服務員的這種行為』。
這種時候,最常見的情緒是憤怒生氣,但有時候這種憤怒和生氣很可能會夾雜著悲傷、失望、惱恨的情緒,對社會的悲傷,對自己不是高富帥的失望和惱恨。
如果邊上還有一兩個落井下石者說:誰叫你自己不是高富帥,認了吧。或者這樣的事情引起了過往的一些傷痛的經歷特別是涉及到家庭的經歷,這種悲傷失望就會和憤怒彼此促進推波助瀾,一些常人很難理解的悲劇就這樣產生了。
那種陌生人之間的打鬥情況多半是在這樣的模式下發生的。一般情況下,我們的情感也是都是一個混合體,所以我們不僅要承認自己的情感,還要花時間把這些情感標識出來。
生氣、憤怒、傷心、內疚、擔憂、焦慮、後悔、失落、痛苦、悔恨、害怕、驚慌、羞怯、厭惡、懷疑等等。這是認識自己的第一步。
02
第二,尋找引起反應的機制和原因。
當我們能夠認清並接受自己的情感反應後,就需要來發現這些情緒的背後機制和原因。一些情緒反應與過去的經歷有關。比如說一個妻子在整理家務,丈夫卻在看電視。突然她勃然大怒,原來是她想起來小時候媽媽常常抱怨他的父親不願意幫忙家務,害得她超勞過度,沒有時間梳妝打扮,結果父親還在外面有外遇了。
她一想到自己將來很可能和她媽媽一樣的悲慘,就禁不住恐懼與懷疑,而表現為強烈的憤怒。
另一些時候,這些反應是基於對他人行為的一些假設和解讀,把自己的價值觀讀進對方的行為裡面。
比如,今天在路上或者超市遇到一個朋友,沒有打招呼就走了或者我和他打招呼,他沒有理會或者只是很簡短的回應就立刻離開。這種情況之下可以有幾個解讀。如果解讀為」他很忙或者沒有看到,時間很緊張「,我們最會有一些體恤和同情的情感出來;但是,如果解讀為他不屑或者不敢在公共場合交流,是因為他看不起我,而他看不起我的原因是因為我的學位不夠高或者穿著不夠潮流或者身高不夠或者我不夠大方等等。
這就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情感和行動。但這是一個一連串的過程。深入思考的時候,就會發現裡面更深的價值觀和信念。很可能過去的某些經歷讓我們得到有一些結論而成為個人的至理名言。
比如「有高學歷才能夠贏得人的尊重「所以這次他不尊重我是因為我的學歷不夠。如果再加上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那麼人的反應很可能從生氣、憤怒,然後轉為下定決定不要被人家小看了。
或者我相信」人都是勢利眼「,「他不理會我,是因為我沒有生命好處給他」,等等。激烈的情緒非常適合在事後做這樣的一個反思,把裡面的一些信念挖出來。有時候,這些信念是內化在裡面了,不斷產生影響,而卻很少人能夠意識到。
這裡列出幾個常見的信念」自作孽、不可活「」事在人為,這件事做不好,一定是我的問題「」人活一張臉,千萬不要被人看扁了「」自強不息「」會哭的孩子有奶喝「」欠債易還,人情難回「」委屈什麼都可以,不要委屈孩子「」什麼都可以省,衣服不能省「等等。
這些被奉為圭玉的名言都會成為轄制我們的內容。對於基督徒也包括一些片面化的聖經經文。
03
第三,審視這個過程,用更全面的真理替換至理名言。
往往這些至理都是在生活裡面被驗證多次的總結,或者是一些深刻體會的總結。這些或多或少的包含一些事實和規律,但是這些總結都不完整或者全面,只是在特定情況下的一個規律。
如果不顧前提就將之化為真理的話,就非常危險。我還記得我一次和一個體育專業的人聊天,說道一個流行的說法」一天不可以吃超過一根香蕉「。
他的回答說:」這要看香蕉的大小、人的體重、當天的鉀元素的消耗量等等「。每個人裡面也有一些「一天不可以吃超過一根香蕉」的格言。
而當這個格言影響個人怎麼樣看待自己時候,它就會變得非常強大。這種影響力很多時候都意識不到的。
就好象周圍的空氣,幾乎沒有人意識到它的存在和影響。只有它很冷或者很熱或者颳風的時候,人們才再次的感受到他的存在。
同樣的,激烈的情緒反應提供一個機會去思考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認定。過去的事件最具影響力的地方在於它們影響了對自我價值的認識。有人做過調查說妓女裡面有超過90%兒時受過性侵。
被性侵之後,往往會覺得自己很臟或者認為是自己的錯,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這樣的思想將引導受害者進入錯誤的循環裡面。
同樣的,如果一些過往的經驗影響對自我的認識的話,那麼他的影響力將是長久而且強有力的。正反面的例子都適用。
在一般家庭、社會環境事件中,容易促使人們產生的自我認識是:我的價值在於我的成就、財富、地位、名聲、別人對我評價等等。
這些半真理的另一種口氣叫「只要…就…」「假如…那麼…」「只要我考第一名,就沒有人敢看不起我了」「只要我有錢,我就可以揚眉吐氣了」「假如我有一米七,那麼我的女朋友就不會離開我;」「假如我家有錢有勢,那麼就沒有人敢欺負我了」「只要我進籃球隊,就有人喜歡我」「假如我當上了經理,那麼我就會很有面子了」「假如我當上局長,那麼我就今生無悔了」等等。
持有這些自我價值的危險是很難保持平穩的心態、很很容易帶來不安全感。因為個人的成就會被超越、財富可能說沒有就沒有、社會地位也可能是朝不保夕、別人的讚賞也不知道有幾分是真心。
耶穌在出道之初受到魔鬼試探的故事中,撒旦著力點也就是用類似的自我價值體系。它試圖讓耶穌接受它的那一套自我價值標準,也從成就、地位、能力、名聲來獲得自我肯定。但耶穌沒有一點讓步,每一次都用上帝的真理來回應這些挑戰和試探。
所以撒旦最後悻悻離開他。同樣的能夠從神的眼觀看自己、界定自己的價值將使一個人變得堅定並且有能力。以下是一些可以參考的比較整全的自我認識,可以自己選一兩項作為個人默想和禱告的主題。
我雖然有缺點,但上帝給我一些獨特的品質,可以讓我帶給別人祝福的。
我承認過往對我有影響,但我不是過往的奴隸。因為耶穌給我新的生命。
我值得別人的關注和讚賞,但是我不需要為別人的關注而活。因為上帝才是我人生最後的評分者。
我不需要去懷恨別人,但我擁有對不公待遇表達不滿的權利。
我的存在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無法奪走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我即普通又獨特,我在上帝眼中不比別人尊貴,但他看我為眼中的瞳人——極為寶貴。
上帝給我恩賜才能,期待我充分發揮他們,但不是按我的成就來決定我可不可愛。
上帝要我孝敬父母和家人保持和睦的關係,但是我也需要離開父母尋找獨立的人生。
我有一些能力,但我無法控制全部,靠著上帝的恩典可以完成任何他要我做的事情。
很多人可以成為我的榜樣,但上帝從來沒有要求我完全像某一些人。
盡量安排計劃是我的責任,但是最終結果卻在神那裡,一些事情的成敗與否跟我的能力或努力無關。
------End
TAG:橄欖樹校園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