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代女性的男裝

唐代女性的男裝

原標題:唐代女性的男裝


漢服吧


NEWS







唐代文物中常能看到著男裝的女子。她們穿著圓領袍衫,有的還領口敞開作翻領穿,頭上則露出女性的髮髻,或裹上襆頭。



(武周時期·契苾明墓線刻畫)


那麼她們的身份是什麼?又為何要穿著男裝?


一、文獻記載


根據文獻記載可知,當時給使內廷的宮人常做此種裝束,稱「裹頭內人」。所謂「裹頭」,即指裹襆頭。

《通鑒》興元元年條胡三省註:「裹頭內人,在宮中給使令者也。內人給使令者皆冠巾,故謂之裹頭內人。」



(高宗時期·太宗妃韋氏墓壁畫)


如果不著眼於頭上裹的,只看身上穿的,則稱她們為「袍袴」。因為她們往往穿著的是缺骻袍與長袴。



(高宗時期·房陵大長公主墓壁畫)


唐·薛逢《宮詞》:「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


「袍袴宮人」與「裹頭內人」,都是執雜役的宮女。其所以著袍袴,顯然圖的是便捷。而宮廷之外,官宦人家的侍女也有著男裝的,亦被喚作「袍袴」。


《朝野僉載》:「周嶺南首領陳元先設客,令一袍袴行酒。」


唐傳奇《李參軍》:一老人「著紫蜀衫,策鳩杖,兩袍袴扶側」(《太平廣記》卷四四八引)。

《李陶》:「睡中有人搖之。陶驚起,見一婢袍袴,容色甚美」(《太平廣記》卷三三三引)。


二、文物資料


觀察唐人墓室的壁畫、線刻畫、絹畫及隨葬的陶俑等可知,唐代早期已經有了女性穿男裝的現象,至少在高宗朝已非常常見。然而女性穿著男裝,不同時期也呈現著不同的特徵。


1)初唐(高宗朝)


直接露出女性髮髻或裹襆頭、頭巾。袍長過膝,不及腳面。穿窄口條紋袴、線鞋;或著長靿靴。腰系革帶,有時會在腰間佩戴鞶囊、蹀躞。



(段蕳璧墓(651年);新城長公主墓(663年);太宗妃韋氏墓(666年);房陵大長公主墓(673年))


2)武周時期至開元初


女著男裝樣式承自初唐。後期出現大量在領、袖、襟等處飾紋飾的情況。圓領袍內,衣服肩部則如男裝一般隱約呈現出半臂的輪廓。


(永泰公主墓(706年);章懷太子墓(706年);韋泂墓(約708年);薛儆墓(721年);金鄉縣主墓(724年))


)開元中至天寶末


女性所穿男裝也開始出現加肥加大的趨勢,到了後期更是袍長及腳,且鮮見武周時領袖加飾的袍式。內襯半臂更加明顯,肩部更加寬闊。腰間系革帶,少見蹀躞。



(武惠妃墓(737年);李憲墓(742年);南里王村唐墓(盛唐);敦煌莫45窟(盛唐))


4)中晚唐


這時期墓葬所見女著男裝資料甚少。敦煌資料中,男裝女性亦不再裹襆頭、穿靴,腰帶以織帶束系而非革帶。



(安陽唐墓(829年);敦煌莫高窟159窟、231窟、468窟(中唐))


(敦煌莫高窟1217156窟(晚唐))


三、總論


著男裝並非唐代女性(尤其是貴族女性)審美追求的主流。女性穿男裝主要原因,應該是男裝比較便捷,方便勞動、侍奉。


在文獻記載中,如太平公主著男裝事,尚令高宗感到驚奇;而所謂盛唐「士人之妻」著男裝,則或許與女性地位提高,女子能夠參與男子的遊樂活動有關。


《新唐書?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五行一》:「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武后笑曰『女子不可以為武官,何為此裝束?』。近服妖也」;


《中華古今注》:「(開元、天寶年間)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


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迹》:「天寶初……婦人則簪步搖,衩衣之制度,衿領窄小。識者竊怪之,知其戎(安史之亂)亦。」



唐墓的壁畫和線刻畫中的女子,基本都是著裙衫者居前;而著男裝的「袍袴」手捧器物隨從於後、侍奉在側,往往屬於身分較低的侍女。


終唐一代,可以說男裝是唐代侍女必不可少的裝束,但亦逐漸演變,且整體一直有所區別於真正的男性服裝;而上層女性所追求的,則仍舊是帔服鮮明、髻簇珠翠的女裝形象。


本文轉載於裝束與樂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服社 的精彩文章:

【漢服之美 華夏之美】最美不過遇見你
簡易的日常漢服髮型教學

TAG:漢服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