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暗示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1
班裡有個孩子,乖巧努力
有一次徵文大賽,我想讓她試試
誰知她直接就拒絕了。
我問她原因,
她說,
我媽媽說我的文章都是流水賬,
沒人要看的,
我也覺得我寫不出好的文章。
我驚訝孩子竟然這麼小就對自己有這麼「清晰的定位」。
其實這些定位並不是孩子自己得出的,
而是我們成人幫孩子「總結」出來的。
你這孩子就是粗心!
你這孩子就是懶!
你這孩子就是不會整理!
我們說這些話,
原意是想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去改正。
然而,當我們任何人在被別人貼上不好的標籤後,
在潛移默化中也認為自己就是那樣的人。
不僅很難去改變,
還會產生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然後就是惡性循環。
2
豆豆媽找我,她說,
我家豆豆越來越不懂事啦。
我挺詫異的,
豆豆一向是個乖孩子,眾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家裡又生了二胎。
倒不是因為關心少了,
而是父母「愧疚感」太多了,
並且經常向孩子表達這種「歉意」。
豆媽經常因為要哄小的,
不能給豆豆讀睡前故事,
就會在豆豆自己無聊看書或者發獃的時候說:
是媽媽不好,不能陪豆豆看書。
也會在豆豆吃飯的時候說:
今天媽媽忙著帶弟弟去看病,沒有給豆豆做好吃的。
也經常在和豆爸的聊天中表達出來:
現在陪豆豆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真是感覺對不起她。
父母可能真的覺得很愧疚,但是孩子聽了卻記住了。
今天你不陪我,是你的錯。
今天你不給我做好吃的,是你的錯。
今天我的作業很多錯了,是你的錯。
所以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認為:你對不起她。
從而變得驕橫、無理起來。
3
或許我們生活中的不是「二胎」,
是我們覺得物質上匱乏,經常向孩子表示「歉意」
「爸爸對不起你,沒有給你富裕的生活」。
是我們覺得自己能力弱,對孩子說,
「媽媽沒有好好學英語,現在不能教你」。
我們以為的歉意,實際上是一種「消極影響」。
我們給孩子這樣的暗示:
你不優秀,是因為爸爸媽媽沒有給你創造良好的條件。
你學不會,是因為爸爸媽媽沒有給你良好的基因。
總之,你所有的不好,都是因為爸爸媽媽的錯。
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暗示下覺得
全世界都欠我的,跟我沒關係。
4
所以,很簡單,當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就給孩子什麼樣的評價,
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可能都聽過那個媽媽「竄改老師評價」的故事。
孩子的表現並不優秀,甚至很糟糕,
開家長會,老師總是在批評,
但是到家,媽媽每次都是告訴孩子,
老師一直表揚,對你期待很高。
當我們聽到心目中信任或者重要的人的積極評價時,
就會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這是這個媽媽的高明之處,
用積極的方式去暗示孩子,給孩子鼓勵。
孩子在這樣積極的評價中,也會更努力向上生長。
如果孩子哪一方面確實有點弱,
我們可以去幫助,可以去指正,
就算在你明確知道他可能很難克服,
也不要用消極的語言去影響孩子,
讓他覺得自己就是這方面的弱者。
如果父母真的在哪一方面做得不夠,
我們可以去努力,去彌補,
就算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改變什麼,
但不要讓孩子有消極的情緒,
把責任全部推給外面的世界。
歡
迎
關
注
TAG:我是神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