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織金摩崖石刻

織金摩崖石刻

賓興洞摩岩

+

在縣城東門外2公里許的滴水岩峽谷深處左右石壁上,為豎幅摩岩。幅內刻高15米,手持佛塵,背背寶劍,腳踏祥雲的呂洞賓平雕石像。技藝精湛,形象如生。離幅下5米為一個大理石天然溶洞,洞口上方正對洞賓雕像腳下刻「賓興洞」3個行草結合陰文大字。每個字面積40平方厘米,字跡清晰醒目,是織金境內保存完好的古迹之一,景名「呂祖仙蹤」,系康熙四十年(1701)知州冷宗昱、副將駱儼二人令工匠鑿岩雕刻而成。1980年9月織金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起鳳岩摩岩。在縣城南5公里鹿尾坡右側懸岩上,為橫幅陰刻,「起鳳岩」3個大字,每字80平方米,離地大字之下另刻一首小字四言絕句詩文,因年久風化,半數以上字跡無法辯認,僅可見:

「平鳳凰,

石口輕王,

子口,

口口口。」

據說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平水西,他手下一員不知姓名的大將打下當時稱為比喇的織金後,聽百姓說曾有鳳凰從懸岩處起飛到背後的鳳凰山去,便即興架梯書「起鳳岩」3個大字及小首於懸岩石壁,令石匠雕刻而成此古迹。1980年9月,織金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閨閣奇英摩岩

+

在縣城東門外賓興洞峽谷口右山岩壁上,為橫幅陰刻。幅長3.80米,寬1.10米,「閨閣奇英」4個大字從右向左書寫,每字52×43厘米,左端附刻「康熙已亥冬月廣寧朱紹琨題」兩行小字。摩岩之前原有清雍正元年(1723)建的一座小型石坊,今已毀。

據《大定府志》、《平遠州志》所記,康熙年間平遠有個青年女子名周賽玉,其母劉氏早死,其父周仕俊長年經商在外,不問家事。周賽玉勤苦紡織以供養祖父、祖母和年幼的弟弟,力不從心,有苦難言。每次給老人和幼弟洗衣服潸然淚下,哭不出聲。剛許配同里李幸貴不久,未婚夫又不幸天亡。年已17歲的周賽玉處境艱難,上吊自殺。時值康熙已亥年(1719),知府朱紹琨令人摩岩題匾先予表彰,後繼之官又於雍正元年建坊旌表。經270多年風雨,祠坊雖已不存在,這幅摩岩石刻字跡卻完好如初。

馬廠摩岩

+

縣城西南1公里外,方圓數里全系丘陵山地。元代曾令水西在此設立國馬場。故地名「馬廠」。在馬廠丫口右側的石岩上,有每字25平方厘米的「馬廠」摩岩;有乾隆己已年(749)六月二十一日「楊眾兄弟、馬西奇」等10餘人的修路記錄小字摩岩碑,姓名之下附記「二丈」、「五丈」、「二十丈」等數目;有嘉慶八年(1803)八月初一知州重新明確馬廠四至的劃界摩岩碑記,有「上松坡嶺下母雞井,頭抵石梯子」等記錄。大小字摩岩文字書寫均屬初識文墨者所為。

東山摩岩

+

共計16處,其中橫幅3處,直幅13處,書法有真有行,內容有題詞,有記事供賞玩和研究。

【打拳洞】在東山頂部南側打拳洞的頂上,為橫幅陰刻,長1.50米,寬0.60米,從右至左書「打拳洞」3字,無題款,書法一般。

【佩劍披雲】在東山頂部慈雲洞右側岩壁上,為橫幅陰刻,長4.60米,寬1.25米,從右至左書「佩劍披雲」4字。上款題「同治乙丑秋」。無下款,筆力道勁獨具一。系同治乙丑年(1865)軍門趙達庵駐軍平遠時題書。

【出岫雲蒸】在慈雲洞右下側岩壁上,為橫幅陰刻,長3.20米,寬1.30米,從右至左書「出岫雲蒸」4字。筆法融歐蘇為一體,雄健剛勁,上款題「辛巳仲春」,下款落「息烽王佐題」,系王佐第一次任織金縣長時親筆書題。

【織金平市米店紀念碑】在東山東南50米處龍王廟右側岩壁上,高1.3米,寬0.65米。碑文內容為記述民國二十二年(1933)縣城紳士集資買米救濟災荒,碑文是「民國二十二年夏,吾織大荒,斗米二十元,邑民之飢餓弊命者指不勝屈,孟子所謂有餓孚,亦其時矣。溯厥由來,實緣去秋雨陽不調,收成欠薄:今春冰雹為災,小春盡毀,有以致之。加以股匪劫城,影響所及,縱黃金,無處購買。本邑口日睹心駭,遂倡義捐資採購米糧,減價零售,以抑市價,同人等趨而和之,更集巨款,擴大規模,定其名平市米店。凡邑中貧民之詣店購買者,無不有以應之。計自五月初間開幕至八月下句終止,歷四閱月。雖不敢言救濟,亦不可謂為徒勞。茲際新谷登場,魚眾之象呈於目前,差幸同人等少數之能力,始終共事,堪慰初衷。爰述顛未,以志不忘。民國癸酉秋八月同人等識」。

【織金縣長王公天梯德政碑】在東山穿洞西口右岩壁,高1.80米,寬0.95,豎幅,直書陰刻。正中為「織金縣長王公天梯德政碑」11個較大字。上款題「民國三十年五月吉日立」,下款落「合邑紳民恭頌」共16個小字,字跡工整清秀,系王佐第一次任織金縣長屆滿,縣城紳士民眾感戴其嚴整城鄉秩序,興修桂果水利而摩題。

魚山摩岩

+

魚山摩岩共計5處。均為豎幅,其中2處為題詞,3處為德政碑。

【江山勝躦】在魚山南岩壁上,高1.70米,寬073米,從上至下書「江山勝賾」4個大字。書法為行、草結合,筆力蒼勁流暢。上下無題款,不知摩刻年代。

【織景奇觀】在魚山南岩壁二層溶洞左側,高2.66米,寬1.33米,直書陰刻。「織景奇觀」4個大字為1990年春城內居民張福祥書題,筆力渾厚圓潤,習真書者多揣摩。

【陳判長東漢去思碑】在魚山東南山腳岩壁上,高1.40米,寬0.78米,真書陰刻,正中書「陳判長東漢去思碑」8個較大字,左右真書中楷序文:「公四川溫江人也,於民國二十三年六月到織任判長職,於二十四年七月卸任。在這一年當中,判案千餘,殺匪數百;不近土劣,不賄分文。斯時也,我省軍閥主政,土劣貪污橫行,無不以金錢為轉移。惟公出污泥不染,實我織民無以來未有之好官,亦可為後來之模範。吾輩等日睹終,特勒石以紀之,織金民眾制」。

【方驗修德政碑】在「陳判長去思碑」左旁,高1.28米,寬0.76米,棣書陰刻。正中上半部分兩行書刻(字較小)「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師二團三營」,下半部書刻(字與上兩行同寬)「少校營長方驗修德政」。上款題「民國二十三年七月吉日立」,下款落「織金閣邑紳耆等恭頌」。

圭峰摩岩

+

圭峰摩岩共計43處,形式有橫幅、豎幅,幅面有大有小,內容有題詞題詩,書法真、行棣、草兼備,是縣城摩岩最多場所,足供賞玩。可惜「文化大革命」中全部鑿毀,現僅有數處可見其輪廓。

【畏於民岩】在峰南石笏西壁,高1.80米,寬0.6米,真書陰刻。「畏於民岩」4個大字及上下題款盡毀,無法辯認

【天開圖畫】在主峰石笏北壁,高1.20米,寬0.55米,棣書陰刻。幅面上「天開圖i」4個大字依希可辨,上下題款風蝕剝落加鑿毀,無從辯識。

【真樂地】在圭峰石笏西壁,高0.80米,寬0.32米,行書陰刻,字跡除「真」字外基本可以認識

【雨後青光】在第一重山峰正東岩壁上,未加鑿磨而就岩面從右至左橫書陰刻,書法為行真結合,流暢剛勁,為同治十三年(1874)知州錢壎書題,「雨後青光」4個大字已鑿毀,僅左下角「錢壎題」3字基本可認

【漸入佳境】在圭峰東右邊上山石梯旁一小石包上,行書陰刻。字跡可認,分為二行直書,第一行書「漸入佳」3字。第二行書「境」字。下為題款,已剎蝕而無法辨認,字面布局得當,大小配合適宜,是圭峰摩岩中的倖存者。

木汪彝文摩岩

+

木汪彝文摩岩,在縣南熊家場鄉木汪村沖頭村民組高石坎寨後丫口右山岩壁上和寨對面獨石山岩壁上,共二幅。賽後一幅摩刻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初六日,為正方形,邊長左右角刻有雀替裝飾,從二雀替中部連刻雙橫線條,將幅面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成高0.095米,上邊長0.44米,下邊長0.59米的等腰梯形,正中刻雙豎條框出0.045米寬的幅面刻「??」3字,左右共刻21行彝文。下部分因雀替所佔,成0.70×0.58米的上方去左右角幅面,從左往右刻27行彝文,3行漢文,共30行。漢文是:

大明嘉靖五年五月谷且愛義格納買到

右愛右裔二人名下杜賣田租五石整用

價銀錢三六個豬羊二四個今始見

明白並無外信(姓)人等論兢

嘉靖三拾六年四月初六日立口請到普

定匠人張憲用公價銀

褰對面一幅摩刻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初五日,為長方形,豎幅,高0.66米,寬0.40米,0.52米以上為幅首。0.52至0.55米處橫刻一條3厘米寬的裝飾花邊。花邊當中刻園形梅花圖案,左右對稱刻卷草、古錢、葵花、十字花、螺紋圓形圖案。花邊以下刻雀替裝飾,如捲簾遮蓋幅面左右上角。幅面上從左至右豎刻漢文6行,彝文8行,共14行。漢文是:

祖公老賽右甫壹戴(代)右論貳戴右曰

三戴右早四戴右臭五戴六戴者孫

男格納從者管事

嘉靖三拾八年七月初五日自辦公

價銀兩請到貴州蔣(匠)人劉蕎曹中

修到大條照堂二坐劉(留)送後戴子孫

傳氏吉昌

兩幅摩岩至今已有430多年,是縣內最早的文物上品,是研究水西土地買賣和彝族

文字及建築風格的寶貴史料。

《織金文苑》徵稿啟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蝶秋文學 的精彩文章:

因為有你們,我的狀態才不至於那麼糟糕——致我的閨蜜,我的基友

TAG:蝶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