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學融合生涯教育策略
教育改革以來,學科滲透一直是教育研究的一個主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研究學科教學如何滲透德育,上個世紀九十本世給紀初教育重點研究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三維目標的提出應是這些研究的成果。現在,教育又提出了學科教育要滲透學生生涯發展指導,這些做法均體現出當前教育改革所倡導的融合教育的思想。深度解析學生生涯發展指導目標的要求,可以得出結論:在學科教學中,全面落實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尤其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就是落實學生生涯發展指導最基礎的課程。
深度解析國家的各項改革,它們都不是孤立的,而往往都有共同的指向,既學生的發展。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有個片語引人關註:核心素養體系。文件強調,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為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而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而這些要求就是學生生涯發展指導的核心要義。從廣義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就是在學科教學中落實學生生涯發展指導內容。
從具體學科的學科核心素養看,每個學科核心素養中都有生涯發展指導需要的支撐點。比如語文學科素養中的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邏輯推理思想、數據分析觀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歷史價值觀;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公共參與等要素;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等,這些人生髮展必備的素養離不開學科土壤,否則就會失去生命力。
從學科實際教學上看,拋開廣義價值,在學科教學中可以重點四個方面入手:
GIF
其一:認知世界,了解職業
人類對社會與自然的認知,基本上都要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這兩個途徑獲得,由於每個人活動的空間範圍、時間長度都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認知大都來自間接經驗,學校的學科教育就應該是學生髮展過程中認知世界、了解職業的重要途徑,比如政治學科的教學內容《走進國際組織》,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科學習初步了解這些遠離自己但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國際組織,也許這節課就開啟了學生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再如,當年魏巍的一篇?誰是最可愛的人?,就讓多少熱血青年穿上了軍裝。
其二:模範人物,建構品質
發揮模範人物的榜樣作用,是學生生涯發展指導過程中重要的課程。身邊的模範人物影響力最大:比如回校講學的校友,學識淵博的老師,名人等,都可能成為學生未來努力的方問。但書本中的模範人物也同樣有價值:在高中政治課《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的學習中,同學們受到了在最平凡而艱苦崗位上創造非凡價值的焊接工人李萬軍的精神鼓舞,學習熱情空前高漲;《用信念書寫歷史 用價值鑄就人生》是歷史學科課,張儀、張謇、錢學森等歷史上鮮活人物的事迹一樣激發了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追求與責任擔當意識;《「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是高中語文課,學生在學習中無不被蘇軾曠達、豪爽、樂觀的性格所感染;在一節《群文閱讀》教學中,台灣平均81歲的夢騎士隊員為夢想扔掉拐杖等勵志文章,讓學生感受到夢想的力量。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課中那些科學家,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學生們成長的坐標。
其三:課程實踐,淺度體驗
新課程改革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強化理科與科技、生產實踐相結合,文科與社會、時事相結合,很多結合的過程就是學生進行初步職業體驗的過程,學科教學中所有的實驗課程,課堂學生的發言,還有課程中的辯論、陳述和協作,這些不是真實的社會生活。但通過通過這些活動,也可初步判斷學生可以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因此我把它叫做"淺度體驗",其實老師對學生未來的職業指導很多都來自於此。比如,實驗課可以看到自己的動手能力,預測未來可不可以做技術工作;課堂發言的思辨能力,判斷未來是學理科還是工科,演講、辯論可以看到學生的語言和思維,是否適合組織社會活動,是否適合做管理工作,是否適合從事教師職業等,這種淺度體驗,也是學生生涯發展指導很重要的一部分。
其四:學習規劃,適應未來
未來社會將會處於快速變革之中,學生未來經常站在起跑線上,因此,學生生涯發展指導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規劃, 而這種規劃能力,可以依託學科教學來培養,高一英語有一節課——旅遊日記,融合地理學科《旅遊景觀欣賞》,讓學生通過策劃旅遊方案來學習規劃人生的基本方法。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自然也是指導學生髮展的主渠道,因此,學科教師在學生生涯發展指導這項改革中責無旁貸要擔負起主力軍的任務,但也不能為了滲透而滲透,改變學科教育的本來面目,融合應該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準繩。
※讀書之於精神,恰如運動之於身體
※正趕往學校的一名三歲男孩被一輛鉸接式卡車撞死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