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家風傳世錄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家風傳世錄

備註

文章來源網路與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後台留言

晚清歷史上有「中興將相什九湖湘」之說,更有「無湘不成軍」的盛譽。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被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他們齊聚湖湘大地,行軍打仗,耕讀傳家,留下諸多美談。下面精編了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的家風故事,一起感受這些湖湘先祖家風根脈。

曾國藩:居室以勤儉為本,力田與孝悌同科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今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人,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等要職,封一等毅勇侯。他仁慈而嚴正,是子弟的楷模,一生戎馬倥傯,但對子女,對家庭的教育卻從未放鬆過,前後寫了一千五百餘封家書,事無巨細,敦敦教誨,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他獨特且樸實的治家育人理念。

在曾國藩的出生地白玉堂正廳兩側懸掛有一副楹聯——「居室以勤儉為本,力田與孝弟(通「悌」)同科」,意為居家過日子,勤於勞作、生活儉樸是最根本的方法;盡心儘力耕田做事與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家庭興旺發達同樣重要、缺一不可。楹聯強調的「勤勞」「儉樸」「孝悌」等思想,無疑是曾國藩家訓的核心內容。

(湖南圖書館所藏曾國藩家譜原件。圖片由省圖提供)

曾國藩修身處世皆以「勤」著稱。道光十六年,他赴京會試不中,返程途中買回一套《二十三史》,他「侵晨起讀,中夜而休,泛覽百家,足不出庭戶,幾一年。」出仕後,曾國藩為政之勤,也讓人讚歎。任兩江總督時,曾國藩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任直隸總督時,他決意清理獄訟,重大案件均親自審訊,半年之間結案4萬多件,多年塵牘為之一清。

(湖南圖書館所藏曾國藩家譜原件。圖片由省圖提供)

儉樸也是曾國藩所崇尚並踐行的重要家風。曾國藩衣食極為儉樸,平時總穿土布衣,每頓只吃一個葷菜,「決不多攝」。任兩江總督時,有一天他到揚州的一個鹽商家做客,面對滿桌子的山珍海味,只是低頭吃自己身邊的一點東西。下屬見狀問他是不是感覺飯菜不可口?曾國藩說了一句話讓在座諸人非常吃驚: 「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

(湖南圖書館所藏曾國藩家譜原件,「文正公」即曾國藩。圖片由省圖提供)

曾國藩還把孝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非常看重家庭成員間的和睦。孝容易理解,就是對父母、對長輩的感恩、尊敬與贍養。悌是指兄弟之間和睦友愛,也就是同輩之間的融洽與和諧。在曾國藩家書里,寫給弟弟們的信是最多的,可見他對兄弟之情的重視。

(航拍雙峰縣荷葉鎮曾國藩故里富厚堂。張超雄 攝)

在歷觀往代名門望族成敗和總結自身成長經驗的基礎上,曾國藩提出居家有奢淫、驕怠、不和、侮師慢客「四敗」。為避免「四敗」,他嚴以治家,著力通過言傳身教營造儉樸、勤勞、孝悌的家教氛圍。時至今日,曾國藩的後輩已傳至第八代,且已遍布世界各地。曾國藩所倡導的家風家訓,仍對這些後人有深深的影響。

左宗棠:慎交友,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

1812年,左宗棠出生於湖南湘陰,生性穎悟,少負大志,但屢試不第,功名止於舉人,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

那時,左宗棠頗有傲氣,自號「今亮」,即當代諸葛亮,自詡「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23歲結婚時,左宗棠更在新房豪邁寫下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這也成為左宗棠流傳甚廣的一副對聯。

在左宗棠舊居柳庄的門樓兩側,左宗棠題撰了這樣一副楹聯:"慎交友,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短短12個字,體現了左宗棠謹慎交友、勤奮耕讀、安於寒素、力克浮華的家教思想。這是他高度概括的人生體悟,也是對子孫後代的深深期許和諄諄告誡。

左宗棠自己十分廉儉,「不欲以一絲一粟自污素節」,每任職一地,均張貼告示禁止送禮,族人同鄉、世誼親友及部下凡有請託帶來禮物者,一概不收。

因長年伏案書寫,衣袖容易磨破,左宗棠便在衣袖外加了一層袖套。這個獨特的服飾被人敬稱為"宮保袖",曾經流行於西北大營。

(左宗棠故居湘陰柳庄)

家中用度,左宗棠也嚴格控制。家裡十幾口人,他每年僅寄給二三百兩銀子,一點都不多寄,以至於家用拮据,夫人周詒端長年患病都無錢買葯。據《清史稿》記載,左宗棠的好友、時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得知這一狀況後,專門寫信給湖南巡撫:「左公不顧家,請歲籌三百六十金(銀子)以贍其私……

左宗棠出山前度過一段很長的耕讀時光,所以對耕讀有著很深的認識和體會。他一再要求後代繼承祖輩的耕讀家風,保持農家子弟本色,勤耕田,讀好書。

(左公柳,左宗棠西進收復新疆時帶領湘軍一路所植道柳)

讀書耕田,並不是要子弟學會種莊稼,獲得更多糧食,左宗棠更深刻的用意在於培養子孫艱苦奮鬥、自食其力的能力。他在家書中告誡:「我廉金不以肥家,有餘輒隨手散去,爾輩宜早自為謀。他還多次強調不能借上輩餘蔭坐享其成,更不能倚仗權勢作威作福,「斷不可恃乃父,乃父亦無可恃」。

百餘年來,左宗棠嫡系後裔人丁興旺,目前已延續至第九代,後人達數百人。他們秉承祖訓,大多投身於教育、科研、醫療、文化、藝術等領域,潛心研究、勤奮耕耘,出了數十位知名專家學者。左公精神和家風恰如一株株左公柳,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彭玉麟:廉以率下,不名一錢;淡於榮利,公而忘私

彭玉麟戎馬一生,充滿傳奇,他為清朝中興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他一生曾六辭顯官:他曾因習于軍營而疏於民政,請辭安徽巡撫;以不懂漕政、性情褊急、見識迂愚為由,請辭督掌八省的漕運總督這一「天下第一肥缺」;曾在四年間連續四次請辭兵部尚書……危難關頭,彭玉麟總會臨危受命,而後功成身退,從不貪戀權力。

彭玉麟廉潔奉公,雖居高位,卻始終堅持「不要錢」的生活準則。他曾將7年間所得養廉銀二萬一千五百餘兩,分文不取,全數上交國庫充作軍餉。在權貴當道、腐敗橫行的清末,彭玉麟成為一個罕見的清廉、正直、淡泊的名臣。

(彭玉麟故居退省庵)

不僅嚴以律己,彭玉麟對待子女亦非常嚴苛,從家書中可以看出其良好的治家風範。當得知兒子修葺舊屋花費不少時,彭玉麟「諭子」書中寫道:「以起屋買田,視作仕宦之惡習,己身誓不為之……不料汝奢靡若此。」「今小民廬舍被焚,歸無足蔽風雨者,官員亦多貧乏,兵丁欠缺糧餉……小子狂妄,使予赧愧!」他還曾勸誡兒子「習勤保家聲」:「今後當痛自改悔,銳志向學,慎勿享餘蔭,以為衣食飽暖無所憂,便學走馬王孫故態,蓋自墮落之不足,而墮落其家風也。」

不僅對子如此,彭玉麟對親屬亦多有要求,他寫信給弟弟告誡其不要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用之則引私人,結朋黨,於國事無補,徒糜國庫……恐其違法,而有私情屈逆吾心,不能正法。」

胡林翼:不取一錢以自肥

(胡林翼陳列館內景)

胡林翼(1812-1861),字貺生,號潤芝,謚文忠,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泉交河人。父親胡達源為嘉慶二十四年(1819)一甲三名進士(探花),官至詹事府詹事,對宋明理學極有研究。胡林翼少年時,父親即授以性理之書。

清道光十六年(1836),胡林翼中進士,旋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充江南副主考,歷任貴州安順、鎮遠、黎平知府、貴東道、四川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撫、加賞太子太保等職,屢建功勛。胡林翼與曾國藩聯袂創建湘軍時,增加財政,推功讓能,整飭吏治,卓有政績,與曾國藩、左宗棠等並稱為清代名臣。著有《讀史兵略》、《胡文忠公遺集》等。

胡氏家規包括胡氏家訓家規十條和《弟子箴言》,此外胡林翼的家書中也包含著清廉為官、節儉用度、崇禮尚學等治家之言。

(胡林翼家規族訓)

胡氏家族自胡林翼的祖父胡顯韶開始就十分重視家規的教化作用,曾定下胡氏家訓家規十條,用它教育子孫後人砥礪品性,作為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團結宗族。捍衛國家。不容有違背渙散之行為。」捍衛國家是胡氏家訓的第一條。胡林翼的父親胡達源撰寫《弟子箴言》,著述分為四冊十六卷,匯融先儒,引經據典。曾國藩評價此書「自洒掃應對,及天地經綸,百家學術,靡不畢具。甄錄古人嘉言,衷以己意,辭淺而深要。」

(胡林翼陳列館內景)

胡氏家訓家規,是胡氏家族的精神指引,是對祖先儒墨情懷的銘記。它融合了儒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理念,涉及到為人處世、持家治業等方方面面。從質樸醇厚的祖訓家規到為學育才的《弟子箴言》,形成了「端敏恆毅,公勇勤樸」的樸實風格,匡扶教育著胡氏後裔。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誌、上游新聞、人民日報、人民網、大公網)

熱點資訊

——您的轉發和分享,將使更多宗親獲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賀氏楚風 的精彩文章:

山西大槐樹移民的歷史真相

TAG:賀氏楚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