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篇第十五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篇第十五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篇

第十五章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國學,重在義理。儒道兩家思想中多含國學義理,學習國學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儒道兩家經典,主要是《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儒家思想,南宋之後被列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幾乎成了傳統社會的思想基礎和行為主導。因此,學好5本國學經典,是認識國學義理、提升人文素養最有效的途徑。《論語》這本語錄體書。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由孔子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並彙集編纂。可以說孔子思想集合於《論語》一書,計20篇、492章,約15000餘字,圍繞仁的範疇闡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政治主張和人格理想。仁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高範疇和最核心理念,包括對己和對人兩方面內容。

《為政》是《論語》第二篇的篇名。《為政》篇包括24章。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今天讀《論語》〔為政〕篇第十五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一味的進行思考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缺乏信心。」

【延伸感悟】

學習而不思考,將毫無領悟;思考而不學習,就陷入迷惑。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孔子本人就是學思結合的典範。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跟師襄子學彈琴,十日不停。師襄子說:「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說:「我只是學會了彈這首曲子,還沒掌握該曲的技法呢。」又過了幾天,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曲子的技法了,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答道:「我還沒領悟曲子的神韻呢。」幾天後,師襄子再勸:「你已經能很好領悟曲子的神韻了,換首新曲子學吧。」孔子仍說:「我還沒參透作曲人的人品。」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彷彿進到新的境界:時而神情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目光遠大,像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誰能作此樂曲!」師襄子聽了非常吃驚,向孔子行了個禮說:「沒錯!我的老師說過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孔子學琴的故事充分體現了日學日思、學思並重的治學態度。

關於學與思,孔子還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認為,不學習而冥思苦想,花費再多工夫也不管用。這裡並沒有否定思的重要性,而是說一個人不能不學習而終日耽於幻想,同樣強調了學和思不可偏廢。「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也承其師志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的嫡孫子思將學與思納入治學的五階段:「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主張學思互補:「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另外,西方哲人康德也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分地域和種族,其根本性的原則都是一致的。

王國維曾說: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第一境就是博覽群書,廣泛學習,只有望盡無窮的書海,才能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擴展思路。第二境就是用心思考,只有把學來的東西,經過自己腦子的過濾,揚長避短,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才會在前人的基礎上,取得發展和進步,獲取成功。第三境講的是,經過刻苦學習和用心思考,知識融會貫通,心中有所悟所得時的喜悅。只是一味的學習前人的東西,不進行思考改進創新,就是因循守舊的死學,只是閉目思考而不學習別人經驗的話,就會造成自己孤陋寡聞,知識短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齊治平 的精彩文章:

《論語》篇第十一章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去天下

TAG:修齊治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