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是超科學之六-「技」與「養」

太極拳是超科學之六-「技」與「養」

上海:小 米

2018.2.7

現代人講究養生。養生的方法很多,古有「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等,今有琴、棋、書、畫,皆是高尚養生。「六藝」之「射」,並非限於射箭,而是泛指體育、武術。現代養生愛好還包括跑步、散步、旅遊、登山、游泳、打球、瑜伽等。武術包括內家和外家,南拳北腿,少林、心意、八卦、太極拳等等,只要方法正確,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都可以養生。

太極拳是眾多武術養生中的一個拳種,全世界3億多人練習太極拳,是普世公認的養生運動。很多人通過打太極拳調理身體,疾病不治而愈,或者減少了病痛折磨,或者說減少了藥物依賴。這樣的例子,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要不然怎麼有「公園太極」之說,有人還因為用太極拳養生治病而成為太極拳老師、大師呢。我在《太極拳是超科學之三-「緊」和「松」》一文中曾舉例的鄭曼青、扎西等太極拳大師,就是為養生治病而成為當今太極拳界大師的。有意養生,無意成大師,說明只要方法正確,養生和技擊可以兼得。

太極拳的修鍊方法可以概括為文練和武練。文練又稱文功,屬行功技法,主修內功。《十三式行功心解》( 以下簡稱《心解》)就是行功和心法。《太極拳論》講「無極而起」「用意不用力」,就是文功。文功者,由松入緊是捷徑、正路子。條條大路通羅馬,總有一條最捷徑,最捷徑者必然是文練,這是由太極拳的拳理特性所決定的。

太極拳是內家拳,唯有「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方得整勁。如果沒有內氣推動,必然是「以力運身」。由於肌肉發力的局部勁,不但不持續長久,而且易耗氣傷身。所以,武練者到了一定層次,必然要轉練內功。武諺「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先緊後松。看看歷史上的太極拳宗師大師們,多有練外家拳後轉為練內家拳的經歷,楊露禪、孫綠堂亦沒有例外,何況我等後輩。

也許有人說,楊露禪、孫綠堂是有了外家拳的先緊基礎,而後練內家功才成為宗師,先緊後松是必然規律。筆者認為,不盡其然。鄭曼青、扎西沒有武練記載,以他們病危之軀也不可能先有武練的可能,同樣無為而練出功夫,看來,練拳的關鍵還是方法所在。

鄭曼青得益於楊公澄甫的真傳。楊公每天都要嘮叨「松、松、松」百遍以上。說明楊公也不希望弟子再走他的彎路。鄭曼青正是在楊公的正確指導下,憑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創造了世人不可想像先松後緊的奇蹟。鄭曼青是有天賦,要不然怎麼會詩書畫醫拳皆精有大成。他也以「松」為魂教弟子,弟子吳國忠、陶炳祥、黃性賢、劉錫亨深得真傳,均有大成,網路均有據可查。楊公澄甫的《太極拳十要》無一不是講松的。幾乎每位太極拳宗師都講松,李雅軒、汪永泉、朱懷元、李和生等著名拳師都強調大松大軟。有人說太極拳只有到了一定層次才可以講松的。以上例舉說明這個理論也是不成立的,更不符合太極拳理的,是世人沒有理解透《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和《心解》的真諦,也許是被宗師大師們的習武歷程表象所臆斷誤解而以誤傳誤的常規思維。

武練又叫武功,屬應戰技法,陽剛之性,為武林界所公認。「有功無技難成藝,有技無功渾身空。」文練中同樣可以練技,只是方法問題。文練並不是光站樁打坐,也要盤架,講究內運外動、內外相合,也有標準規範的拳架,即便抖大桿、玩石球,也是以內帶外松著練,絕非蠻力而為。柔中練剛,必須內功到了一定層次方可練剛,否則,效果適得其反。李雅軒的文章中有多次告誡。所以,文練不是一味的松,松到極處便是緊。文練的先松後緊方法才是科學的,才是養技結合,由養漸技,終至無拳無架的高層境界的合道方法。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練虛合道。唯有精氣神的自然結合,才能得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延年益壽的效果。自古以來就有閉關修鍊提升功夫層次的煉功方法。張三丰閉關修練,悟出了太極劍、太極拳。傳聞達摩祖師也曾面壁九年,修鍊得悟大道。郭雲深更是牢中修鍊,修得半步崩拳震天下。閉關修鍊不是苦練,是靜悟靜養。張三丰、達摩祖師不必多說,郭雲深一身苦練,是有名武痴,牢中枷鎖在身,只能半步行走,半步習練悟出半步崩拳,武功突破了原有的境界。這並非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是武林界突破功夫瓶頸,提高層次境界的特殊方法。就好比考試前要休息好,養精蓄銳,方能才思敏捷,超常發揮。無為無不為,這就是太極拳超科學的技養辯證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李亞萍:傳統楊式太極拳虛步要領
關於太極拳的一點兒思索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