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代與印度的恩怨情仇:這一次,印度會出兵干預馬國亂局嗎?
2月8日,一名士兵在馬爾地夫總統府前站崗。視覺中國 圖
南亞島國馬爾地夫近來政局動蕩,總統亞明在2月5日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隨即逮捕了反對黨聯盟領導人加堯姆、最高法院的兩名法官、以及司法部的一名負責人。
大部分觀察人士將馬爾地夫的亂局歸咎為該國內部的權力爭鬥,此次衝突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馬國現任政府的執政業績沒能滿足民眾的期待,從而導致了馬爾地夫國內政治機制的危機。2月6日,流亡在外的馬爾地夫前總統納希德(目前身在斯里蘭卡)在推特上發出「請求印度派遣由印軍方支持的特使前往馬爾地夫,敦促政府釋放被逮捕的法官和其他人」的推文,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他希望依靠印度的軍力、重回馬國政壇的決心。
關於馬爾地夫此次內亂的發展過程,很多媒體都已經做出了報道,本文不再贅述。筆者希望在這裡探討的是:馬爾地夫對於印度有著怎樣的重要性?印度有哪些手段可以干預馬國的內部爭鬥?印度會不會派兵進駐馬爾地夫?
印度曾出兵馬國平亂
1988年11月,一位馬爾地夫的反政府人士從斯里蘭卡糾集了一眾「泰米爾伊蘭人民解放組織」的武裝,滲透進入了馬爾地夫首都馬累市,試圖顛覆馬國政府。他們一度佔領了馬累的機場和一些政府部門大樓,但沒能抓住時任馬爾地夫總統的加堯姆。加堯姆遂向印度求救,時任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派出1600名士兵,空降馬累,很快就擊敗了叛軍,控制住了局勢。
外界將這次事件稱為一場未遂的軍事政變,但馬爾地夫政府堅持認為那是一次外來的恐怖襲擊。無論如何,印度的這次代號為「仙人掌」的行動不僅讓馬國政府感激不盡,也受到了包括美國、英國、蘇聯、以及南亞周邊國家的支持。畢竟,對於馬爾地夫這個印度洋上僅有40萬人口的群島型國家來說,自身的邊界防禦都顯得捉襟見肘,投靠地區性大國以實現國家安全的保障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合理選擇。
印度原本就視印度洋周邊國家為自家的後院,出兵幫助鄰國平叛正好彰顯了泱泱大國的實力。自那以後,印度與馬爾地夫的友好關係進入蜜月期,印度不僅獲得了馬國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還在醫療衛生、軍事設施、人力資源等方面為馬爾地夫提供了很多資助。印馬兩國在安全防禦上的合作也頗為緊密,馬爾地夫不僅將國家海岸線上的雷達系統聯入印度的雷達網路,還為印度軍方提供了兩處永久性的直升飛機基地,並允許印度海岸警衛隊不定期進入馬國海域協助巡視。
馬爾地夫對印度態度的轉變
多年來,正是由於馬爾地夫對來自印度資助和防禦的依賴,使得印度產生了一種居功自傲的情緒。印度媒體和政界領袖每每談及馬爾地夫事務時,都不由自主地帶出幾分「老大哥」的口吻。就連此次馬國內亂的報道,印度媒體也時常以「區區小國(Tiny nation)」的字眼代指馬爾地夫。對於馬爾地夫近些年來的政權更迭,印度政治人物經常口無遮攔地點評,甚至毫不掩飾地聲稱,在馬國某某政權失勢的當口,印度應該維護自己的利益,直接干預並控制馬爾地夫的局勢。
時刻關注印度媒體的馬爾地夫精英階層漸漸對印度試圖操控馬國政治產生了厭倦情緒,這種情緒從起初的私下抱怨逐漸上升到在當地語言的媒體和博客上公開袒露。2014年之後,馬爾地夫學者們開始在英文媒體、甚至馬國的官方媒體上直接抨擊印度無視主權國家的尊嚴、一再阻撓馬國政府與其他國家之間合作的行為。
印馬關係開始出現大幅度滑坡的事件,是2012年底馬爾地夫政府從一家印度公司手中收回首都馬累機場的管理權一事。2012年年初,時任馬爾地夫總統的納希德因為國內政治動蕩而辭職下台,總統一職由他的副手哈桑接任。當年11月,哈桑政府單方面宣布,終止納希德任上與印度GMR集團簽署的馬累國際機場管理合同,並稱該合同在洽談過程中存在法律漏洞。
GMR集團與納希德政府於2011年簽署的這項管理合同價值5億多美元,期限為25年。馬爾地夫政府單方面取消合同,使得印度朝野「感到震驚」,印度政府隨即報復性終止了2500萬美元的對馬援助資金,印度媒體大肆臆測事件背後的「中國因素」,聲稱「這一事件導致印度在南亞的聲名受損,間接對印度在該地區的領導地位造成打擊,同時導致印度喪失了在印度洋的戰略優勢」,一些人士甚至叫囂「印度應該派兵進駐馬爾地夫,扶植一個對印度利益負責的政權。」
馬爾地夫的反印情緒
2013年,亞明出任總統之後,馬爾地夫的外交政策逐漸從過度依賴印度向獨立自主的平衡外交方向轉移。馬國先後與中國簽署了一些大型基建項目,這愈發引起印度方面的不滿,指責馬國政府為了獲得中國的投資而犧牲印度的利益。
一些較為清醒的印度學者則認為,應該檢討的是印度政府的鄰國外交政策,而不應指責馬爾地夫政府為本國利益的自主選擇。印度在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的國內政治風波中,都試圖插手該國的內政,甚至使用經濟制裁措施,試圖改變鄰國政府的決策。而印度的這種鄰國政策無一例外地遭受到來自鄰國民眾的反彈,使這些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反印情緒,長期來看的話,印度的鄰國干預政策是一種失敗的政策。
與此同時,馬爾地夫媒體也不再掩飾國內民眾對印度的不滿情緒。2017年年底,馬爾地夫媒體上出現了一系列直言不諱聲討印度的文章,令印度人大吃一驚。儘管一些文章後來因印度政府的抗議而被馬國媒體從官網上撤下,但其中的主要觀點仍然在網路上傳播著。
比如,在一篇題為《印度不是好朋友,而是敵人》的文章中,作者羅列了「印度自私地、嫉妒地、仇視地看待馬爾地夫的幾個原因,」其中包括,印度看不得印度洋勢力範圍內的其他小國走上比印度更好、更富裕的發展道路;一些印度要人毫不遮掩地宣稱「印度應該派遣軍隊去改變馬爾地夫政權」;馬爾地夫是一個穆斯林國家,而對穆斯林友善相待並非目前印度的國家政策;等等。
印度是否會派兵
馬爾地夫將於2018年下半年舉行總統大選,實際上,此次政治亂局正是由於執政的亞明政府擔心在國會和大選中失去多數人的支持而採取的先發制人措施。儘管印度國內不乏叫囂派兵介入馬國亂局的呼籲,儘管流亡總統納希德發出了推特請求,但至少從目前來看,印度出兵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馬爾地夫內亂是馬國的內政,外界武裝干涉師出無名。雖然印度在1988年有過出兵馬爾地夫的先例,但那次事件的求救方是馬國當任總統,而不是流亡在外的反對派人士。而且,印度當時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支持,而這一次卻很難得到其他大國的認可。
其次,印度曾經派兵介入斯里蘭卡的內戰,卻落下了兩邊不討好的名聲。斯里蘭卡政府懷疑印度軍隊私下販賣武器給反政府武裝,而反政府的泰米爾人則認為印度胳膊肘向外,沒能支持印度教的泰米爾組織。最終,泰米爾人暗殺了下令派兵的總理拉吉夫·甘地,成為印度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的結果。
當然,馬爾地夫的動蕩局勢尚未結束,在為期15天的緊急狀態下,以及隨後的一段時期,很難預測事態將向怎樣的方向發展。據說,生活和工作在馬爾地夫的印度人有3萬多,幾乎相當於馬爾地夫常駐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他們大多集中在首都馬累市。印度外交部已經發布通告,提醒在馬爾地夫的印度人注意人身安全。馬爾地夫政府也在頒布緊急狀態令時承諾,保障在馬外國人的正常生活。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南亞和東南亞問題觀察者)
※在上海的最高處回望這座城市的文化高峰
※《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動畫新方向還是衰微的號角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