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屌絲到高富帥的逆襲,華人移民澳洲的變遷史……

屌絲到高富帥的逆襲,華人移民澳洲的變遷史……

米宅海外提醒:本音頻大小2.2MB

據記載,澳大利亞在1846年迎來了第一個華人。從此,澳大利亞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出現了華人的身影。目前澳大利亞已經有100多萬華人,從無到有,從一個人到如今的100多萬人,華人移民澳洲經歷了風風雨雨,多次起伏。

總的來說,華人移民澳大利亞的歷史可以分為5個階段:

·1848年前首次接觸

·1848-1853年契約勞工

·1853-1877年淘金潮

·1877-1970年移民政策限制

·1970年至今多元文化政策

1

首次接觸(1848年前)

英國殖民者1788年在澳大利亞建立殖民地流放犯人後不久,華人就來到澳大利亞了。在1848年之前,主要來自福建的華人零星來到澳大利亞做勞工,他們大部分在農場做幫手或在家庭做傭人。

至於踏上澳大利亞大陸的第一位華人到底是誰,史界尚無定論。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1818年來自廣州的木匠麥世英是有文件記載的第一位來到澳大利亞的華人,他在悉尼定居,先後娶了兩位澳洲太太,於1880年去世。

但是,這個麥世英可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華人,他並非來自中國,可能來自東南亞一帶,是歐洲人在前往澳大利亞途中捎上船的。這第一個華人應該是一位福建人,他在1846年在現如今非常繁華的悉尼岩石區(TheRocks)登陸。

2

契約華工(1848-1853年)

據1848年10月3日出版的《悉尼先驅晨報》記載,第一批121名華工在前一天抵達悉尼,從事墾殖。自此拉開了契約華工輸入澳大利亞的序幕。

當時中國國內處於清朝道光末年,人口劇增,可耕作土地有限,天災頻頻,華工出國謀生成為青壯年走投無路的選擇。

另外,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西方國家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為華工輸出創造歷史條件。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急速擴張,在各個殖民地開拓種植園、礦山、道路、港口等,急需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在澳大利亞,羊毛產業發展迅速,很多農場急需勞工。據記載,1830年澳大利亞人口僅7萬人,羊卻有數百萬頭。農場主向澳政府要求輸入外勞,由於各種原因,輸入印度等國的外勞計劃受阻,於是華工成為澳政府的目標。1848年第一批大規模華工輸入,隨後大批福建人從廈門登船「賣豬仔」來到澳大利亞做苦力。

從1848年到1853年這五年間,超過3000名華工在悉尼港登陸然後分散到新州各個農場從事農耕勞作。這些廉價勞力剛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就遭受歧視,他們辛勤工作卻極少有關於他們的記錄。這些華工有的人在契約期到後即返鄉,但有的人卻留下來度過餘生。

3

淘金熱(1853-1877年)

1851年,在澳大利亞現在的新州和維州幾個地方發現了金礦。消息不脛而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其中包括華人。淘金熱期間華人在澳大利亞的人數高峰期達到4萬之多,是澳大利亞1901年聯邦成立前華人人數最多的時期。

與之前的契約勞工大部分來自福建不同,前來淘金的華人基本都來自廣東。

19世紀中期中國南部處於太平天國時期,時局混亂,當時香港也已經被割讓給英國,成為中國對外聯絡的窗口,很多廣東人通過香港賣豬仔,當苦力來到南洋並一路往南來到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發現金礦後,消息靈通的廣東人懷著一夜暴富的夢想,變賣家當到處借錢舉債買來船票,在海上航行三個月,飄洋過海來到墨爾本。

華人淘金者從墨爾本下船後,結隊排成一排,挑著扁擔,步行山路前往班迪戈等金礦。他們絕大多數人不懂英文,必須緊跟著領頭的幾個會英文的。

來到金礦後,他們過著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苦生活,白天淘金沙,晚上種菜。到1857年,澳大利亞的華工已經達到4萬人,他們大多在礦場工作。在班迪戈和巴拉臘特等淘金鎮,華人人口佔比達到25%。

1891年的一次人口普查表明,華人佔到當地人口的11%,這是華人人數的最高峰,隨後錫礦越來越少,很多華人或者搬到別的地方或者回國,當地中國出生的華人人數從1891年的1300人下降到1901年的593人,而1921年是169人,到了1947年只有47人了,不過人數減少並不意味著就沒有新人到來了。居住在這裡的中國人一有機會就贊助親戚或鄉鄰移民過來。

由於移民法的限制,在金礦和錫礦開採殆盡之後,固守落葉歸根的中國人很多又回到了祖國,在澳大利亞的中國人數急劇下落。儘管危機四伏,也有一些中國人在當地紮下了根,他們保留著自己的傳統和人脈關係,形成獨特的生活方式,忍辱負重並且靈活圓滑得面對和處理周圍隨時出現的敵視。這些定居的中國人,在當地建立家庭,繁衍生息對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

當地政策影響(1877-1901)

淘金時期來的華人移民不是目的,他們的目的是掙錢。因此淘金潮結束後,大部分華人都返鄉做生意娶老婆了,少部分留在墨爾本的主要從事三種職業:第一種是做傢具,現在墨爾本市區還有不少華人傢具店;第二種是菜農,現在在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市場還能看見不少華人在賣菜,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第三種就是繼續礦工生涯,到其他州例如塔斯馬尼亞開採錫礦。

在金礦掙到錢的一些華人來到城市做生意,他們開店或擺攤。到1890年,僅在新州就有將近800個店鋪由華人經營或擁有。華人從事的職業也越來越廣泛,廚師、煙草種植、洗衣、種菜、木匠等等。由於華人吃苦耐勞,做的東西也物美價廉,無形當中擠壓了白人的經濟生存空間。導致澳大利亞社會關於「黃禍」的言論甚囂塵上,新州在1881年和1888年兩次出台移民限制法,各州紛紛效仿。甚至有觀點認為,各州在移民問題上的一致反華立場也是聯邦成立的促成因素之一。

最具代表性的是對移民採取「聽寫測試」這項規定,移民官有權挑選任何一種歐洲語言對入境者進行一項50個詞的「聽寫」測試,沒有通過測試的人禁止入境。這項為華人移民「度身定做」的規定可操作性極高,移民局官員的目的是阻止華人入境,因此如果你精通英語,他就用德語考你,如果你剛好精通德語,他就考拉丁語,最後總有一種歐洲語言你不懂的。

受這些反華政策影響,華人移民基本只出不進,人數驟降,在1900年澳大利亞成立聯邦之前在澳的華人不足5萬人。這個時期留下的華人也盡量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學習漢語,甚至改名換姓,不願意自己的子女被看出有華人血統。

這項政策「成效」顯著,到二戰開始前,澳大利亞的華人只有不到3萬,達到歷史最低點。

不過,隨著國際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的日益頻繁,與時代進步背道而馳的白澳政策存在的幾十年多次受到現實的挑戰。

到了50年代末期,該政策越來越不得人心,隨後澳大利亞的種族主義開始慢慢向多元文化主義轉變,二戰之前在澳洲出生的中國人都經歷了這一改變。在官方默許種族歧視政策的時候,華裔對自己的文化根源只能保持沉默,而當多元文化占上峰的時候,華裔就會為自己的文化遺產而驕傲。

一戰期間有約1000名華人符合應徵入伍條件,但是在白澳政策下,華裔青年要參軍報國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除了要滿足嚴格的體格要求,還要面對種族歸類等諸多限制。首先你要體檢達標,當時的最低身高要求約為163公分,此外還要滿足種族的要求。沒有顯著歐洲血統的人不能入伍澳大利亞帝國軍。但是戰事所需,最終有206名華人參加一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抗日戰爭打響,在戰爭後期大戰後期,澳大利亞接收了在太平洋英屬島嶼上飽嘗炮火蹂躪的華裔千餘人,疏散至澳大利亞各地。

到了1950年代,澳大利亞實行哥倫布計劃,資助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學生前來澳大利亞留學,哥倫布計劃為澳大利亞輸入大批人材。當時二戰結束,澳大利亞一方面面臨人口不足、經濟發展受阻的困境,另一方面思想慢慢開化,意識到對亞洲移民與其一味地封堵,不如吸收一些有才華的年輕人,為澳大利亞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

1957年,澳當局宣布居住在澳大利亞15年以上的非白裔人口有資格獲取得公民權。1958年,移民法廢除了聽力測試代之以更簡單的入境考核。

1970年代,此政策已經無法阻止歷史前進的車輪,1973年來自工黨的澳大利亞總理惠特拉姆正式取消存在了半個多世紀之久的白澳政策

5

多元文化時代(1970-)

1970年代是澳大利亞移民史上重要的階段。越南戰爭接近尾聲,北越攻陷南越,大批越南難民流向世界各地。澳大利亞慷慨伸出援手,據統計,澳大利亞接收的越南難民人數是所有其他國家接收的總和。

中國改革開放後,一批嚮往學習西方語言和文化的中國大陸學生到澳大利亞學習,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經歷了一個小高潮。當時來的大部分是得風氣之先的上海人,不少人變賣傢具,湊夠五千澳元來澳大利亞。這批人的經歷也十分坎坷,有的人千辛萬苦來到澳大利亞,下飛機看到如此荒涼的景象,又立馬坐飛機回國了,大部分人留下來了,那時墨爾本街頭隨處可見拎著大箱子的中國留學生,肥皂、被褥都帶來了,有的人無處落腳,露宿街頭。

這批中國來的語言生從1985年開始,高峰期出現在87、88年,人數一度達到五萬人。1989年之前在澳大利亞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後來獲得霍克政府特批無條件留下來,這些815和816簽證類別的留學生成為澳大利亞華人社會的一支生力軍,隨後他們把中國國內的家人也申請過來,掀起了一股小小的移民潮。

留學生與商業移民是在90年代中期,澳大利亞繼續吸引大批中國學生前來留學,他們當中有大概四分之一的人留下來移民澳大利亞。1990年代末開始,一批投資商業移民加入移民大軍。不過這兩類移民與早期移民不同,屬於理性常態化的國際流動。

許多華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在澳大利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說明澳大利亞社會確實給所有移民提供了相對公平的機會:「我們很多人來的時候是什麼都沒有的。沒有這裡的身份、沒有這裡的工作經歷、沒有這裡的學歷、文憑。但是這個國家提供了個人發展的環境,很多華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做到了。

如今在澳大利亞的華人人口已經達到100萬,其中近50萬澳大利亞華裔在家裡說中國方言,去年有超過12萬中國留學生來澳大利亞留學,100萬中國遊客來澳觀光旅遊,中國也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澳中兩國在去年底簽署了自貿協定,人員往來也成為其中一部分。

國際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的今天,中澳經貿文化往來日益密切,華人移民在當中發揮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6

澳洲的移民政策

>>>>

1998-2007年,寬鬆移民政策

20年前,澳大利亞政府由於勞動力不足與人口老齡化問題,面向亞洲市場開展了一項為期四年,耗資2100萬澳元的國際性活動。澳洲通過宣傳自己的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以求吸引亞洲的人才建設澳洲。

同時,為了確保這些人學成後繼續留在澳洲,澳大利亞政府對於在澳洲獲得學歷的永居申請者陸續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

這樣的政策當即吸引了許多在澳留學生申請永居,在此之後,澳洲政府有相繼放低了學生簽證的英語要求和資金要求,並將更多職業添加到職業清單上。

那時的留學生根本不用擔心能否留在澳洲,只要順利把書讀完,畢業之後永居躺拿!幾乎不存在什麼辛辛苦苦讀完書卻發現拿不到永居的情況!而這,就是澳洲移民最寬鬆的時代!

>>>>

2008-2013年移民政策收緊

2008-2009年,有133500人通過技術移民落戶澳大利亞。勞動力短缺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

然後,過度寬鬆的移民政策帶來的負面問題開始爆發。

首先,澳大利亞政府已經發現一些新移民,因為他們的工作經驗和語言問題,不能很好地融入澳大利亞的職場。他們佔了技術移民的名額,卻做低水平工作。

所以澳大利亞政府提高了英語要求到單科不少於6分,並開設了職業年課程。由

於該課程和工作經驗一樣能為移民加分,因此也受到一些人的歡迎。然而,雅思分數從5分提高到6分對許多人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這個時期的澳洲政府歡迎有「」或有「」的人移民過來,要麼你能考雅思,要麼有足夠的資金實力來進行投資。

相比較一百多年前華人為了生存來到澳洲淘金,歷經磨難,無疑是屌絲到高富帥的轉變

而針對想來澳洲做投資,拿身份的人來說,澳洲有188B和188C兩種不同的方式。

一、188B-針對投資管理者

1、請人年齡55 周歲以下,隨行子女21周歲以下,未婚且保持全日制在讀;

2、過去2 個財年,夫妻名下個人及家庭凈資產不低於225 萬澳幣;

3、3年以上的成功投資經驗;

4、申報的5 個投資管理財年中其中1 個財年,至少擁有150萬澳幣;

5、通過合法投資賺取150 萬澳幣,投資150萬澳幣到澳洲政府指定的債券;

二、88C-重大投資類

1. 個人及家庭資產不低於500 萬澳幣;

2. 投資500萬澳幣到澳洲指定的投資產品(私人股本基本/股票基金/其他公司債權基金),需要投資四年;

3.4年期間,主申請人需要累計住滿160天;

188B和188C因為門檻比較高,限制了很多人移民到澳大利亞,所以技術移民和創業移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達不到188B和188C要求的但是能考雅思的或者在國內經營生意的可以嘗試做技術移民和創業移民。

華人移民為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社會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如1995年澳大利亞總理保羅·基廷所說:「澳大利亞華人150年來,為澳大利亞的經濟和文化作出重要貢獻,本人堅信華人的智慧和力量,會繼續造福整個澳大利亞社會」。

當代澳大利亞華人繼承了先輩吃苦耐勞的優秀傳統,發揮炎黃子孫的聰明才智,繼續書寫澳大利亞未來新的篇章

米宅海外歷史文章推薦: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宅海外 的精彩文章:

「藍血月」算什麼!那是你還沒看過NASA拍的璀璨宇宙!
赴美生子一共要花多少錢?如何能更加省錢?

TAG:米宅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