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九峰山的時代迴響

九峰山的時代迴響

離城不遠的九峰山,峰巒逶迤,林木繁茂,溪流縱橫,山清水秀。

一個冬日的上午,前往九峰山採風。

雖已深冬,晨陽依然明媚溫煦。離開市區北行,我們朝九峰山方向進發。車子經福飛路,過森林公園後,就開始沿著十八彎的北峰崎嶇公路緩慢行駛。一路上,青山如黛,樹木蔥鬱,一邊懸崖峭壁,一邊飛瀑直下。這段山路雖蜿蜒曲折,但相當刺激快意,而九峰山於我,也越發神秘起來。古往今來,它一定是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才會令一些文人雅士不辭辛苦地前來遊覽,並寫下詩篇而傳頌千年。

南宋學者黃榦當年曾游過九峰山,留下《紹熙庚戌十月偕趙仲宗舜和潘謙之曾魯仲游九峰芙蓉壽山紀行十首》,其中一首《十二日復歸桃枝嶺》詩云:「大溪章溪溪水清,上寮下寮山路平;三山屹立相倚角,百里連亘如長城;仰觀雲霄不盈尺,俯視天高浮寸碧;間雲吞吐溢澗谷,飛泉噴洒下石壁……曉來更向山前去,忽到山翁棲隱處。卻憶桃源洞里人,日出煙銷忘舊路。」

九峰山是福州「外三山」之一,與芙蓉山、壽山齊名並美。

《閩都記》曰:「九峰山在府北七十里之遙,鄰於龍跡山,其山峰頭九出,圓尖不一,峭拔若筆然,與芙蓉、壽山共號三山。」九峰山不僅有險峻的山峰,奇妙的怪石,還有平如鏡、水如銀的深潭溪澗。九峰溪夾峙在群山之中,涓涓泉水淌,潺潺溪流歡。山中盛產毛竹、杉木、樟木、櫟木等,滿目山川形勝,四周松濤竹海,風景秀麗。九峰山還有眾多名勝古迹,清光緒元年(1875)仲秋,魏傑游九峰時留下兩首詩刻:「山號稱尼萬古存,九峰繞侍似兒孫。朝朝相見應相識,喜地歡天只不言。」「一十年前到此間,無端樵火毀名山。而今八十頹然老,喜看西方佛又還。」

九峰山下有個九峰村,它的得名無疑緣於九峰山。九峰村是壽山鄉的一個畲、漢混居的行政村,轄懶婆里、南陽、左嶺、九峰四個自然村,距市區23公里,至新霍縣道6公里,距下寮約5公里。

車進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拱橋,如長虹卧波,頗具古韻。九峰石拱橋始建於1966年,橋長45米,寬4米,橫跨九峰溪,橋體全部用條石建成,系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已有50多年的歷史。橋是當年九峰村村民自發籌資近3萬元、集體投工修建而成的,顯示了集體的力量。石拱橋的建成,為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停車步行,小村莊寧靜祥和,偶爾傳來雞犬之聲。站在村部大樓頂部遠眺,隱約可見薄霧中的九峰山。

九峰村四面群山環抱,古木參天,山體植被蓊鬱,充滿生機,一條名叫九峰溪的清澈小溪貫村而過。村民多為陳姓,分住在小溪兩岸,小橋流水,鳥語花香,亭台樓閣掩映,自然環境幽美。當地一位文友帶我往村北走,說是去看看新建不久的九峰溪谷棧道。閑談中得知,棧道是一個由村裡籌資的為民辦實事項目,尚未竣工。進入棧道,松竹茂盛,曲徑通幽,飛瀑流泉,水聲潺潺,響徹深谷,以為誤入桃花源。

棧道附近住著幾戶村民。步入一戶農家小院,但見灰瓦白牆,飛檐高翹,古色古香。院內迴廊曲折,綠草茵茵,花香撲鼻。大紅燈籠高高掛,恬靜生活紅紅火火。隔壁一戶人家正在裝飾院牆,原來他們想開闢一處農家樂,迎接客人到來。這些農家小院,背負青山,臨溪而建,綠樹掩映,是城裡人嚮往的休閑佳所。

冬日的九峰,陽光依然溫煦,紅楓點燃了九峰的山水,萬綠叢中點點紅,陡增了幾分詩意之美。

我們重新登車上路,山路變得更加崎嶇,時而樹木繁密,時而怪石嶙峋。九峰村是個竹鄉。通往懶婆里的道路,沿途漫山遍野的毛竹林,令人眼界大開。

毛竹有大葉和小葉之分,九峰的毛竹几乎是清一色的小葉。車子穿行於茂密竹林中,享受著清新空氣,怡然自得。

九峰村自2010年被授予省級生態村稱號的那天起,就鼓勵村民發展生態旅遊。從昔日偏僻的貧困村,到如今省級生態村的示範點,今日的九峰正在發生華麗的蛻變。

山村回程的路上,夕陽正斜照。偶見農家裊裊炊煙,一派田園風光,展現原生態的魅力。

回望九峰,山谷傳來陣陣林濤聲,這是歷史的迴響,激蕩著九峰山的夢想和希冀。留下青山綠水,這是生態回歸、重振經濟的序曲,也是新時代的回聲。九峰山深處的迴響,在我的耳際縈繞,久久揮之不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閩都 的精彩文章:

心靈語絲 小寒梅花開

TAG:文化閩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