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60年前中國航空工業啥樣?敲白鐵皮的變成造飛機能手!

60年前中國航空工業啥樣?敲白鐵皮的變成造飛機能手!

從1951-1952年,南昌的320廠(今天的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逐漸通過擴大飛機修理範圍,逐漸過渡到試製零部件階段,主要是掌握飛機零件、組合件的專業加工技術,如鋁合金焊接、高強度薄壁無縫合金鋼管焊接、有色金屬鈑金成形和旋壓、起落架深孔加工,高強度鋼淬火後的機械加工,以及有色金屬鍛、鑄、熱處理、表面處理等,從而培養了一批飛機專業技術人材,為過渡到製造飛機打下了基礎。

鋁合金焊接技術,在當時320廠還是一個空白。廠里從舊社會過來的老焊工,都沒有干過鋁焊工作。當時320廠修理雅克-18等機種的油箱,不但鋁焊接工作量大,而且鋁材和焊葯全靠從蘇聯進口。在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中方不能大量進行練習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廠里的蘇聯顧問馬福林同時為幫助中國工人掌握技術,親自講課並做示範講座。中國焊工楊天霖等一批同志經過勤學苦練,掌握了鋁焊接技術沒解決了油箱修理和試製的關鍵,成為320廠的第一批鋁合金焊接骨幹。

再比如雅克-18飛機的機身骨架和發動機架均為薄壁鉻錳無縫鋼管結構,容易產生焊接裂紋和變形。按照蘇聯的工藝規程,焊接這類零件,需要6-7級的焊工。但當時320廠根本就沒有這樣高水平的中國工人。怎麼辦?中國工人們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他們在蘇聯顧問高利諾夫的指導下,先從焊接小零件開始逐步提高。

從1953年上半年試製機身骨架開始,320廠焊工吳榮耀、劉其可等通知經過1年多的反覆實踐和練習,終於掌握了薄壁鋼管的焊接。另外中國工人文相奇還在蘇聯顧問耶薩夫洛夫同志的指導下,經過反覆鑽研掌握了機身骨架焊接變形矯正的技術,使得機身骨架的焊接質量達到了技術要求。

鋁合金鈑金件成型技術,也是經歷了中國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努力摸索才學到手。例如飛機的中翼、外翼大梁,材料是進口的,零件又長又厚而且界面多變,成形非常困難,淬火後又容易變形,很難校正。面對這些複雜的零件,曾在舊社會以作白鐵皮為生的工人萬首善同志採用機床壓制和手工敲打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加工,在淬火後立即校正成形,製作出了符合標準的中翼、外翼大梁。

對於更複雜的發動機外表面的雙曲面金屬加工,萬首善同志靠雙手敲打初步成形,然後再用鋁模成形,最後在組合裝配模上校正,最終製成了符合技術要求的發動機零件。從過去手工作坊的白鐵皮工匠到新中國的航空廠工人,只有真正工人當家做主,才讓中國工人爆發出了巨大的才能和工作熱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諍聞軍事 的精彩文章:

22歲美女軍營「耍寶」開坦克:韓國軍隊為徵兵又來「美人計」?
美國政府關門:130萬美軍變成不發工資「活雷鋒」?

TAG:諍聞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