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夜半山花開,疑是故人來
洪燭10000行長詩《倉央嘉措三部曲》:《倉央嘉措心史》《倉央嘉措情史》《倉央嘉措秘史》。《倉央嘉措心史》《倉央嘉措情史》已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獲中國誦讀文學貢獻獎以及首屆中國長詩獎。洪燭長詩《倉央嘉措秘史》(《倉央嘉措心史》第三部)連載洪燭
315【自燃】
看見你,我的眼睛發亮
那是眼睛在燃燒
面對你,我的臉發燙
那是臉在燃燒
想起你,我的心發熱
那是心在燃燒
昨天夜裡夢見你
有一個太陽,在燃燒
醒來,早霞滿天
像是夢裡沒用完的燃料
你不見了,夢還在燃燒
夢不見了,天空還在燃燒
我該怪自己醒得遲了
還是怪你走得早?
我該怪你把我點著,還是怪自己
不為人知的燃燒,沒完沒了?
316【半神】
我的上半身變成神了
下半身還是人
我的後半生變成神了
前半生還是人
忘掉你我就變成神了
可一想起你,又變成人:
心還是會受傷,傷口還是會疼
我的白髮變成雪山了
腳下仍然踩著灰塵
我的嗓子變成石頭了
眼睛仍然流出歌聲
看見你就像是做夢
可看不見你,更像是夢中的夢:
找出各種理由,也沒法讓自己清醒
我的這一半只有你知道
卻用另一半,欺騙了所有人
請原諒我身不由己的偽裝
為了保住情不自禁的真誠
別把我當成神,我只是半成品
讓我痛痛快快做一回人吧:
別人能這樣,我為什麼就不能?
捧讀經卷就變成神了
一放下,我又變成人
披掛上陣就變成神了
解甲歸田,我又變成人
萬眾矚目就變成神了
你只看了一眼,我又變成人:
為了被你看一眼,這尊塑像從前世等到今生
317【解語花】
你聽得懂我醒著時說的情話
聽不懂我睡著後說的夢話
這不怪你。我也不知道夢中說過些什麼
你聽得懂我睡著後說的夢話
聽不懂我醒著時說的情話
這要怪我。醒著比做夢還要糊塗呀
你聽得懂我說出口的話
聽不懂我忍住沒說的話
這不怪你。說不出口才是最想說的啊
你聽得懂我忍住沒說的話
聽不懂我說出口的話
這要怪我。絮絮叨叨是為了掩飾心裡的慌亂
別人說你是一朵解語花
聽得懂我用嘴巴說的話
還能聽懂我用眼睛說的嗎?
我說你是一朵解語花
聽得懂我高聲低聲說的話
還能聽懂我的沉默嗎?
你也覺得自己是一朵解語花
聽見我在近處和遠處說的話
還能聽見這些話在你心裡的迴音嗎?
你聽見了我的每一句讚美
偏偏聽不見我一遍又一遍的道別
是假裝聽不見,不想讓我走嗎?
我也不想走啊。可又捨不得為難你:
不願意解開若隱若現的一根線
可你解得開我心裡的疙瘩嗎?
318【夜半山花開】
夜半山花開,疑是故人來
看不清你衣服的顏色
只有暗香撲進我的胸懷
夜半山花開,花開你沒來
看不清花的色彩:開得越滿
留下越多的空白
夜半山花開,你來我不在
我睡不著,去山那邊找你
誰料到,你偏偏在這時候歸來
夜半山花開,我不再等待
不想知道花為誰而開,只覺得
很窄的山路,因為花開變得更窄
夜半山花開,夢醒花已敗
也許它根本就沒開過
也許你確實來過了,又像沒來
319【空山】
開一朵花,就把自己掏空了
只要有了結果,又填滿了
唱一首歌,就把自己掏空了
只要有了迴音,又填滿了
想一個人,也會把自己掏空的啊
如果能看你一眼,又填滿了
提一個問題,就把自己掏空了
只要等到答覆,又填滿了
答案原本有兩種。如果等來的不是想要的
我是繼續空下去,還是索性讓空更空?
別人的山頭開滿了花。我還在忍著
忍著不開花
你就要從我眼前走過了
我還在忍著,忍著不說話
【中國國家圖書館洪燭講座】洪燭:倉央嘉措的詩歌與情懷——我寫《倉央嘉措心史》和《倉央嘉措情史》的感受洪燭
主講人:洪燭,原名王軍,現任中國文聯出版社詩歌分社總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你是一張舊照片》《我的西域》《倉央嘉措心史》《倉央嘉措情史》等。獲中國散文學會冰心散文獎、中國詩歌學會徐志摩詩歌獎、老舍文學獎散文獎、路遙青年文學大獎、央視電視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2008年中國散文年度金獎,2013年《海外詩刊》年度詩人獎,《萌芽》文學獎及《中國青年》《詩刊》《星星》等獎項。導讀:我們為什麼對倉央嘉措、納蘭性德,甚至賈寶玉感興趣?因為他們敢做我們不敢做的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循規蹈矩慣了,知道不循規蹈矩的代價是多麼的昂貴,忽然發覺有另一種價值觀的存在。它為我們打開了想像的閘門,使我們能夠想像生活有別的可能性,儘管有些事情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做。所以倉央嘉措的意義是,他給了我們想像的力量。核心提示:倉央嘉措,集活佛與詩人於一身,超越了自我,又超越了彼此。他的詩超越了文學,演繹著宗教之美;他的人生超越了時空,充滿禪意,又充滿詩意;他的傳奇,超越了歷史,在虛擬的世界禮讚著大愛與大自由,為後人的幻想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他身上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我們每個人身上,也有他的影子。我們需要他的影子擦亮混沌的眼睛,需要他的詩歌撫慰疲憊的心靈。這就是詩人至今仍活著並且隨時可能出現在我們中間的原因。
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倉央嘉措的詩歌和他帶給我們的那種情懷的啟示。
【倉央嘉措為什麼能夠「火」起來】
倉央嘉措是新世紀名聲大作的一個傳奇人物。隨著一些電影、流行歌曲,以及互聯網的傳播,他一下子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文化明星。但是這一切的基礎是什麼?我覺得首先跟他傳奇的人生經歷有關。第一,倉央嘉措曾經是六世達賴喇嘛,也就是西藏當時的宗教領袖。而他擔任那個高位之後,又在22歲的時候被廢黜了。因為康熙皇帝當時接受了拉藏汗的彙報,說倉央嘉措想謀反,就要求把他押解到北京來。在押解的途中,走到青海湖的時候,他神秘失蹤了。所以,他的人生有一個傳奇經歷。
關於倉央嘉措失蹤的說法也有很多。有人說他是病死在這裡了,有人說是他被謀殺在青海湖畔了,也有人說他潛逃了,周遊各地去了。總之,他的人生為我們理解他的詩歌,提供了這樣一種背景——有一種不平凡的力量。我們會覺得倉央嘉措的人生充滿了戲劇性。從他十幾歲被選為轉世靈童送到拉薩,一直到22歲神秘失蹤,中間六七年的時間,好像特別短暫,但又非常豐富,他留下了很多謎團。這些謎團直到現在大家還在求解,包括我們今天坐在這兒,進行這樣的講座,也是在繼續猜謎。因為客觀地說,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哪一種版本是最權威的或者最準確的。可能這也正是倉央嘉措的幸運之處。正因為他的人生留下了大塊的空白,史實里對他的描寫是那麼簡單、那麼簡略,留下了很多被忽略的空間,這種空間就可以提供給我們想像。所以,倉央嘉措在新世紀之後為什麼能夠「火」起來呢?就是因為他的人生,他的歷史,包括他的創作,有很多的空白供我們當代人去填補。
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是現代倉央嘉措的集體作者之一。因為新世紀好多歌曲,是我們當代人模仿倉央嘉措的語氣和風格來寫的,結果其流傳的影響也是非常之大。而且每個人在傳說這樣一個人物的時候,事實上都添加了自己的想像,都和歷史上的倉央嘉措是有出入的。但可能正是因為有出入,反而使倉央嘉措這個形象越來越豐富。所以,他的形象某種意義上,甚至和歷史上的倉央嘉措不是一碼事了。但我的理解是,這可能正體現了群眾的智慧。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歷史創造英雄?我覺得,英雄或者某種形象,像倉央嘉措,相當於一個文化英雄,實際上是歷史創造出來的,或者是後人的傳說把他不斷地美化了,使他更有生命力。
2012年夏天,我參加中國詩歌萬里行採風活動到了西藏。到拉薩之後,第一個看的是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還有一個很關鍵的景點,是大昭寺外面的瑪吉阿米餐廳。去過拉薩旅遊的人都知道,那是現在一個非常著名的景點了。剛才我談到,倉央嘉措的人物形象是後人把智慧添加進去,塑造的一個全新的倉央嘉措。那麼,瑪吉阿米餐廳也是把群眾的智慧、群眾的情感添加進去了。那是一個黃色房子,傳說那是兩百多年前倉央嘉措和他的情人瑪吉阿米約會的地方。這本來是一個線索、一個傳說,也許它是虛構的,但現在反而成為「事實」了。那個餐廳的生意特別好,我們去的時候,一進門,門口的凳子上坐滿了排隊等座的人,井然有序,大家都非常有耐心地等待著進入瑪吉阿米餐廳就餐。那一瞬間我忽然覺得,瑪吉阿米餐廳不是一個餐廳,反而像一個寺廟。它為什麼成為寺廟呢?就是因為傳說中這裡是倉央嘉措愛情的遺址,後世眾多遊客千里迢迢去那兒,就為了去拜訪一下,看看當年這一對情人留下足跡的地方。
在這一點上我經常會覺得,我們的歷史非常偉大,我們的傳說也非常偉大。而且有時候我們的傳說,它確實能夠影響後人的心靈。我們當代人,很多喜歡倉央嘉措的人,他們的情感世界多多少少都被倉央嘉措影響了。我個人覺得,倉央嘉措的影響是一種無害的影響,因為他弘揚的是真、善、美。我去西藏就十天時間,十天回來之後我就寫了兩本書,一本叫做《倉央嘉措心史》,另外一本叫《倉央嘉措情史》。很多人說,你只去西藏十天,怎麼能寫出兩本書?說你這個也像個小傳奇了。可能每個人內心都有很多的潛能,它是需要被激活的。2012年夏天我如果不去西藏,可能我這兩本書里的任何一篇文字都寫不出來。但正因為去那兒了,我就像獲得靈感似的。
文化遺產對當代人來說是一種力量。以我個人為例,就證明古人這些文化遺產、美麗傳說,對現代人仍然能夠產生影響,甚至能變成很多積極的力量,就像倉央嘉措,它是真善美的化身。它能使我們更加真誠,更加追求完美,更加善良。真善美不只是一種宗教境界,我覺得它跟藝術是相通的。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我們老在爭論什麼普世價值,文學界最古老的普世價值就這三個字——真、善、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學藝術,莫不如此。
倉央嘉措為什麼能夠流傳下來?就是因為他的傳說、他的人生、他的詩歌,契合了文學藝術對真善美的要求。客觀地說,他迎合了這種歷史的需求,而得到了流傳。古代的傳說有很多,為什麼有的傳說大家就不感興趣,有的傳說大家特別感興趣呢?我也經常反思這個問題。通過倉央嘉措我發現,他既是真善美的化身,同時他身上又充滿了戲劇性。戲劇性有時候需要矛盾衝突,這種矛盾衝突越激烈就越有戲劇性。從古希臘開始,包括中國的古代戲劇,為什麼人喜歡看悲劇、喜劇,尤其是看悲劇?我記得我童年的時候到電影院里看電影《賣花姑娘》,大家都拿著手絹,每個人的手絹都哭濕了。為什麼大家哭也要花錢買票去看這個電影呢?某些時候,哭也是一種享受,這種悲傷也是一種享受。它證明我們每個人不是麻木地活著,至少我們能夠為悲劇的愛情、過去的遺憾,感到惆悵。因為我們追求完美,所以才會為遺憾而惋惜。
倉央嘉措的人生是一個悲劇,但正因為他這種悲劇,反而對人的心靈有一種震撼力。而且它還不是一般的悲劇,他不只是一對情侶分開了,像林黛玉和賈寶玉那樣分開了,甚至某種意義上比林黛玉和賈寶玉的那種愛情戲劇衝突更多,它還有好多政治因素和宗教的衝突。說得更複雜點,它寫的不僅僅是大觀園裡的那種世外桃源般的愛情,它有水深火熱的一面。
倉央嘉措所生存的那個時代,是一個風雲突變的大時代,而且他的位置和賈寶玉的位置也不一樣。他不只是一個無所事事的闊少爺。歷史把他推到了那樣一個宗教領袖的位置上,實際上他又有點像傀儡。因為這並不是他自己願意選擇的,他並不是想選擇這樣的生活的。但是特定的歷史把他推到這樣的位置上了,就是把他推上舞台了,所有人都盯著他,要看他怎麼演下去,他又不得不演。但是這個劇本不是他寫的,台詞也不是他想說的。這裡的劇情也是他一點都不感興趣的。
大家設身處地想想,這樣一個戲劇,假如你是當事人怎麼演這個人物,你就能會獲得這樣的感受。因為他當時被推上六世達賴喇嘛這個位置的時候,他的周圍有各種政治勢力的博弈。一方面把他作為傀儡,同時又把他作為棋子。那個時候他生活得非常苦悶。表面上,他享受著萬人之上的榮耀;但實質上,他周圍的環境非常複雜,刀光劍影。西藏那段時間在拉薩還經常出現暗殺、刺殺。政治上的勾心鬥角,隨時都有可能影響著他的生存。在那樣一個複雜的環境里,倉央嘉措的心情是非常苦悶的,也會有很多衝突。這只是第一層衝突,就是他所擔任的角色不是他想演的。
第二個衝突是什麼?他想演的角色,沒有人允許他去做。我們分析一下,倉央嘉措22歲之前(失蹤之前),他是作為轉世靈童被選中為達賴喇嘛,在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坐上了蓮花寶座。但是對於一個年輕人、青少年來說,對政治是不會感興趣的。青少年喜歡的是詩情畫意,喜歡的是愛情、友誼、親情。可是,愛情、友誼、親情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必需品,但對於倉央嘉措來說是奢侈品,甚至說是稀缺品。他十幾歲就作為轉世靈童從藏南被選到拉薩去,離開了父母。作為一個孩子,還沒有真正地成熟,就進入了上流社會,離開了父母。在那個複雜的政治環境里,他又有一種無助之感,因為各種勢力都想利用他來打擊異己。所以我為什麼回來寫這兩本書呢?其中有一篇文章也提到這個主題思想了,就是我把倉央嘉措比作青藏高原上的《紅樓夢》,因為我覺得他和《紅樓夢》還是有一定相似性的。
【倉央嘉措與納蘭性德:同一個時代的詩人】
因為倉央嘉措這個人物、他生活的年代,使我想起了另外一個詩人——納蘭性德。納蘭性德也是清朝的,他們都是在康熙皇帝的那個朝代生存的。納蘭性德也是一個詩人,也是一種詩歌情懷,也是因為不喜歡宮廷里的勾心鬥角而鬱鬱寡歡。納蘭性德也是早夭,命運也是很凄涼,死得很早。但是他留下的詩稿《納蘭詞》卻流傳得非常廣泛,直到現在還在流傳,就像倉央嘉措這些詩歌似的。所以我在想,為什麼那個時代一下子就出現兩個這樣的人物,而這兩個人物又都成為我們當代,尤其是青年人的偶像,這個確實是個謎。因為喜歡納蘭性德的人特別多,喜歡倉央嘉措的人也特別多。
在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那個朝代之後,到了乾隆那個時代就出現了曹雪芹的《紅樓夢》。所以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以前也有一種說法,說曹雪芹的《紅樓夢》就是寫納蘭性德的,賈寶玉就有納蘭性德的影子。當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說法,都沒有得到公認。但是,不管倉央嘉措、納蘭性德,還是賈寶玉,他們確實有一種神似之處。他們的神似之處在哪兒?首先,他們都進入貴族階層了。倉央嘉措是六世達賴喇嘛,可以說是藏區的宗教領袖;納蘭性德輝煌的時候被選為康熙皇帝的御前帶刀侍衛,康熙皇帝非常重視他,康熙皇帝到哪兒巡視都要納蘭性德陪伴他,幫他寫詩。客觀說,他們都已經非常風光了,但是他們不快樂。
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身上都有一種超凡脫俗,或者說反潮流的精神,就是和世俗潮流不一樣。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個人物之後,出現《紅樓夢》里的賈寶玉的時候就已經不稀奇了。因為現實生活中已經有這樣的人了,我們再看文學作品出現賈寶玉也就能理解了。賈寶玉不追求功名,也不喜歡參加高考;賈寶玉很聰明,但讀書不喜歡八股文那一類讀法;賈寶玉是一個情種。所以我們再反推回來,倉央嘉措和納蘭性德身上最相似的地方,在於一個「情」字,他們都是「情種」。他們並不是天生就是「情種」,只是說他們比一般人還要更多情,或者更重感情,這也都是次要的。關鍵的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多情,在特定的環境下每個人都非常重感情。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他們這樣的人物,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他們的價值觀會和所有人都不一樣。
【倉央嘉措給了我們想像的力量】
倉央嘉措當時被廢掉的原因是說他是假達賴,說他夜裡經常去八廓街,按道理作為達賴喇嘛就不應該追求女色了,就挑這個毛病。我看了一下倉央嘉措的歷史,我發現有的時候甚至是一種逆反心理,你越不允許他這樣,他可能反而更渴望這樣。所以他反而不按常規出牌。他本來是一個藏南牧民的孩子,一下子到這麼高的地位,一般的人肯定會小心翼翼,守護這個來之不易的命運碩果,生怕會失去這樣的機遇,就像鯉魚跳龍門似的。但是他不珍惜,那種名利、富貴,在他眼中像浮雲一樣,他不看重這些。不看重這些,這些對他就沒有約束力,沒有誘惑力。因為沒有誘惑力就沒有約束力,他不可能為了保住這頂教皇的皇冠而放棄自我,壓抑自己的個性、人性。在得與失上、舍與得上,他的選擇會和很多人不一樣。很多人在這個時候會做出一種自我的犧牲,我們應該謹小慎微、謹言慎行,保住自己的官位,倉央嘉措不是這樣的,他依然故我。
我們為什麼對倉央嘉措、納蘭性德,甚至賈寶玉,這樣一種人物角色感興趣呢?那是因為他們敢做我們不敢做的事。我們為什麼傳說著他,講解著他?人類需要有人替我們去反潮流,因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循規蹈矩慣了,也知道不循規蹈矩的代價是多麼的昂貴,所以我們非常理性,這就是我們的價值觀。但有的時候,忽然我們發覺有另外一種價值觀的存在,而且有另外一種價值觀的信徒存在,他們會做出我們不敢想的事、不敢做的事。如果我們在骨子裡也覺得這樣的事不算什麼壞事的話,我們就會在內心默默地向他致敬,雖然我們也不敢模仿他,但是我們會向他致敬。這就是人類歷史、文學藝術流傳下來發展的一個過程。為什麼文學藝術會有一種力量呢?就是這樣。一部《紅樓夢》使賈寶玉、林黛玉在中國家喻戶曉。事實上為什麼大家對這兩個人物感興趣呢?就因為也兩個人物不落俗套,他們身上有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幼小的時候的夢想,只是有的時候我們自己把自己的夢想給扼殺了,或者社會的要求使我們的夢想得不到釋放。但是任何讀者,都會有向有夢想並且願意為實現夢想而付出代價的人致敬的願望。我覺得倉央嘉措故事的流傳,跟這個是有關係的。
假如你是倉央嘉措,你怎麼演這部戲?這樣一想,你會覺得你的生活多了一種可能性,這就是文學藝術的偉大。我們為什麼說要讀小說、讀詩歌?就因為讀小說、讀詩歌的時候,它能打開我們想像的閘門,使我們能夠想像生活有別的可能性。有的可能性,可能是我們永遠不會做的,但是希望我們能夠這麼想一想。如果我們連想都沒想過,我們會覺得我們生活得是不是有點麻木、有點單調。所以我覺得倉央嘉措的意義是什麼呢?他給了我們想像的力量。
我在我的書里也塑造了倉央嘉措和瑪吉阿米的那種愛情,我把它定位為一種偷渡式的愛情。那個時候,達賴喇嘛是不允許近女色的,但是倉央嘉措偷偷地溜出布達拉宮,去大昭寺八廓街和瑪吉阿米約會。這在他的宗教裡面,甚至可以說是大逆不道的。但是要讓一個人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是多麼難啊!他必須要有更加強烈的願望,願意承受更大的代價和犧牲,才有可能去這麼做,但是倉央嘉措他還是這麼做了。所以我覺得,他邁出的這一步,就和我們大眾拉開了距離,也使我們大眾會對他致敬。他為了追求內心的愛情,像燈蛾撲火,知道下面可能是毀滅,仍然控制不住在毀滅之前,想享有對光明的擁有和擁抱。所以我把這個倉央嘉措對愛情的追求,形容為一種燈蛾撲火式的追求。我倒覺得,客觀上這比賈寶玉對林黛玉的那種情感更有闖勁,更有衝勁,甚至有豁出去的感覺。我們老覺得愛情是得到,但是要得到,都是要付出的。要得到的越多,你付出的也越多。
倉央嘉措得到了情歌,但是付出了他的功名利祿,甚至生命。他比較有名的歌:「在那東山頂上,升起了皎潔月亮,瑪吉阿米的臉龐,浮現在我的心上。」非常簡單,就四句,但為什麼我們聽了這樣的詩、這樣的歌,依然會控制不住地感動呢?它並不高深啊,並不像教授寫的,也不像博士的水準啊!它就是這樣,真正的好文學、好藝術,就是簡單到極致,它就複雜到極致了。看到天上的月亮,想起愛人的臉龐,而這個愛人的臉龐浮現在他心上。他只用這四句話,就寫出了想一個人想到極致的心情。有過愛情體驗的人都知道想一個人的那種感覺,但是我們有的時候不會表達。所以這就是詩歌,就是文學藝術的魅力所在。我們自己不會表達,那我們可以閱讀這樣的詩歌,可以傾聽這樣的歌曲。我們會覺得這樣的詩、這樣的歌,原來是在為我們每個人的心理活動代言,它說出了我們想說說不出的話。倉央嘉措的詩歌就有這樣的魅力。
【倉央嘉措:詩的原教旨主義者】
關於倉央嘉措的詩歌有很多爭議,因為現在流傳下來的倉央嘉措的詩歌就六十多首,每一首都是四句左右,很短。我最早讀的時候,也像對待出土文物似。因為我自己八十年代就開始寫詩,寫了幾十年,但我忽然發現,這樣的詩和我們平常閱讀的詩是那麼不一樣,但是它又有一種特殊的魅力,能打動人的心靈。我後來想,有幾種原因使倉央嘉措這六十多個片斷的短詩得以流傳:
第一,他人生的傳奇性。首先他是個歷史人物,而且是西藏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所以大家就會比較感興趣,對名人的生活、隱私,很正常地會產生一種興趣。
第二,他寫出了一種有反差的愛情——一個活佛和平民女子的愛情。他們這種愛情的反差特別大,戲劇衝突也特別大,一個根本沒有愛的權利的活佛的愛情,它本身就有一種戲劇性。所以這些東西都會使讀者產生好奇心:這個活佛到底怎麼回事啊?他的詩怎麼樣啊?他這六十多首詩都非常短,雖然非常短,但是非常有意義。為什麼呢?它體現了詩歌或文學的原教旨,詩歌和文學的原教旨就是為了抒發內心的感受,甚至感動別人都是放在第二步的,只是為了抒發自己。倉央嘉措的愛情太痛苦了,他又沒有人去說,只能通過文字來表達那種壓抑的情感。
現在很多文學藝術作品是為了感動別人而寫,有時反而達不到這種效果。倉央嘉措不是為了感動別人,只是為了抒發己欲、排遣情緒,但是達到了感動別人的效果。為什麼呢?他的那種苦悶是我們文學中的母題,也是人性中一種共性的東西。我看倉央嘉措詩歌的時候,想起了《詩經》,中國最早的詩歌、詩集,《詩經》的第一首詩叫《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倉央嘉措的情詩「瑪吉阿米的臉龐,浮現在我臉上」,它和《詩經》里的《關雎》遙相呼應,都寫出了一個青年男子對傾慕的女子的朝思暮想。
倉央嘉措可能沒讀過《詩經》,但他們的作品為什麼那麼像?這隻能說明人類文學藝術的母題就是這麼幾樣東西:愛情、友情、親情,情感。這種愛情,可能幾百年後的詩人出現還會這樣寫。因為人類愛情的共性,就是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古代人和當代人的差異不大。倉央嘉措想一個人的時候和《詩經》裡面的那個公子想一個人的時候,也差別不大。真正的愛情是能夠返璞歸真的。讀倉央嘉措的詩歌,能使我們產生返璞歸真的感覺。它沒有花里胡哨的東西,我也聽過一些當代音樂,西洋音樂或者搖滾音樂,也有好多是愛情的,它的風格我也很讚賞,但是我總覺得這些還是通過技巧來表達,你會覺得寫這樣歌曲的人,他在使勁想著要征服觀眾、感動觀眾。
當我讀倉央嘉措的詩歌時,我沒有想到這個。因為倉央嘉措詩歌最大的意義是,他寫的時候不希望別人看到,他是為了保密而寫的。他不帶任何功利性,他不是為了讓我們叫一聲好、點一個贊,他甚至生怕別人看到。他就是內心太痛苦了,就像寫日記似的。人類萬變不離其宗,古人寫愛情詩,寫離別詩,寫悼亡詩,寫這些詩的時候,就跟我們現代人寫書、寫信、寫微博、寫日記情況都差不多,都是抒發自己情懷。
讀倉央嘉措的詩歌還有什麼好處呢?你會覺得,我們現當代藝術給愛情貼了很多的花邊,但有時候我們反而不知道愛情是什麼。像前些年還說,到底坐在寶馬車裡哭是愛情,還是坐在自行車後頭笑是愛情呢?我們總在為愛情而爭論。讀倉央嘉措的詩歌發現,愛情很簡單,就是當你看到天上月亮的時候,想起愛人的臉,或者當想念一個人的時候,你想念的那個人的面孔,就自然浮現在你的心裡。這就是愛情最基本的過程。
很多文學藝術家把愛情寫得天花亂墜,但是他們忽略了愛情最基本的東西。所以好多關於愛情的藝術作品依然沒有特別感動別人,包括寫愛情的電影,大家仍然看著不過癮,仍然覺得比不上《紅樓夢》,比不上最經典的那種愛情。我們不能忽略愛情最原始、最本質的一個部分。最原始的愛情是什麼?就是一種心靈的感應。我覺得倉央嘉措詩歌表達了愛情中最原始的那一部分。但是同時他也寫了很多愛情的痛苦,這種痛苦也是文學藝術的一個母題。只要是屬於人類文學藝術母題那個範圍內的,都容易流傳。為什麼呢?它符合大眾審美,或者說它能夠感染大眾,有大眾性。
【倉央嘉措:西藏的一大文化英雄】
倉央嘉措的詩歌,喚起了我們對愛情春天般的回憶或想像。所以,我在瑪吉阿米餐廳的時候,非常感動,那麼多背包客,坐在冷板凳上,就為了等一個座位,為了感受一下那種氛圍。所以,一方面我覺得瑪吉阿米不像個餐廳,像個寺廟;另一方面,那也更像一個課堂,所有人在那裡面都會得到凈化。為什麼這幾年西藏旅遊熱?我們去那兒是希望得到凈化(靜化),一種是乾淨的「凈」,一種是平靜的「靜」。這兩個凈(靜)是我們生活當中非常缺乏、非常需要的。因為我們生活很浮躁,很忙很累,我們的心平靜不下來。平靜不下來就會很煩燥,煩燥又無所適從,而有了煩燥弄不好還會和別人發生衝突,還會加倍地煩燥,甚至煩燥還會變成麻煩。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宗教、文學藝術,包括旅遊,都能夠帶給我們這樣的撫慰。好多去西藏的人,一到西藏之後會覺得,平常我們在大城市裡遇到的那些衝突不值得。到了西藏,看到冰川,你會想到或許千百萬年前的冰川就是那樣了;看到開闊的天地,你會覺得在城市裡為那麼點蠅頭小利,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計較、爭鬥非常不值得,它會讓人學會寬容,寬容才能平靜。
第二個是乾淨的凈化。必須承認,市場經濟這麼多年,我們這幾代中國人多多少少都受到拜金主義的影響。從「坐在寶馬車上哭還是坐在自行車後笑」的爭論的出現就能看出,大家在對愛情的態度上,都擺脫不了經濟的影響。甚至某種意義上,經濟取代了愛情。造成了愛來愛去,愛的還是錢。這也是一種困惑,我們會覺得,連愛情都不幹凈了,都不純潔了。人類為什麼和其他動物不一樣呢?人類是有理想的,有高標準,就像對待宗教信仰似的,愛情就應該是純潔的、無私的、奉獻的。當愛情這種「宗教」被顛覆了,或者被經濟取而代之了,變成一種等價交換了,這個時候新世紀倉央嘉措詩歌的「火」,就是一種反駁之力。它喚醒了當代人內心的渴求:原來還有很多東西是不應該用金錢來衡量的,是高於金錢的。
我們就舉倉央嘉措這個例子。倉央嘉措放棄的東西是很明顯的,他放棄了達賴喇嘛這個寶座,因為他冒險去追求愛情,他失去了王位。和其他上位者相比,他應該是個失敗者。得而復失確實比沒得到的人還要可惜,有人甚至會覺得不值得。但是我們又反過來說,一方面好像他失去了,相反的,達賴喇嘛已經有十幾世了,為什麼偏偏倉央嘉措影響最大,得到的喜愛最多,包括我們今天坐在這兒,都在為這樣一個遙遠的人物而展開想像?這不也是他得到的一部分嗎?正因為他敢於失去,敢於付出,他才能夠得到這一切。就像以前杜甫形容李白似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杜甫形容李白生前都很寂寞,一輩子都過得很慘,但是他死去之後,他的詩歌卻為他迎來了千秋萬歲名,誰也忘不掉他。所以倉央嘉措也是這樣,只活到22歲,非常慘,死得也很凄涼。但是,他的詩歌,我覺得確實可以說是獲得了千秋萬歲名。我們到現在還在傳誦它,未來還會這樣繼續傳誦,甚至可能影響還會越來越大。因為他身上的那種(情懷)是我們生活當中特別需要的,他能糾正一下我們被扭曲的價值觀。他那種價值觀依然是人類最最原始、最樸素的價值觀,叫做真善美,愛情高於一切,人要願意付出。他的人生是這樣,他的詩歌也是這樣。
讀他的詩歌確實受到雙重凈化,一種覺得自己變乾淨了,另外,覺得變平靜了。他的詩非常少,但是我們在讀他的詩的時候,每個人都是集體創作者之一,都參與創作了。他的詩歌依然是很豐富的,因為他的人生、他的愛情本身就是一首最好的詩。他的那種短的片斷的詩沾了他人生的光,沾了他傳奇經歷的光。如果沒有這些傳奇經歷,他這些詩也流傳不下來。因為我印象之中,五世達賴喇嘛也是一個詩人,詩寫得也非常好、非常多。但是他的詩就不如六世達賴喇嘛流傳得這麼多。什麼原因呢?我覺得大眾是非常挑剔的,或者說大眾的眼光挺毒的,只要被大眾選中的東西,肯定要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這可能就是倉央嘉措和其他達賴喇嘛不一樣的地兒,甚至和其他詩人不一樣的地方。
【哈姆雷特是憂鬱的王子,倉央嘉措是憂鬱的活佛】
倉央嘉措是青藏高原上的《紅樓夢》,他的人生、他的傳奇就像一部戲劇,一部小說,能夠讓我們去展開想像。每個人都可以想像自己是戲劇中的人物,每個人都可以問自己,假如我是倉央嘉措,我該怎麼演這台戲。這使我想起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也是世界名戲劇,談到戲劇都迴避不了是《哈姆雷特》(《王子復仇記》)。倉央嘉措的經歷和哈姆雷特也有相似性,他們的性格都和別人不一樣,都比一般的人敏感、豐富。可能正因為這樣,它就給藝術創作提供了空間,也給讀者的參與帶來了可能性。
《哈姆雷特》有一個著名的問題——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這是莎士比亞那部戲的精華部分,談起《哈姆雷特》,我們就會想起這個問題。每一個人在面臨重大選擇的時候,都有可能成為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倉央嘉措。每一個人看《哈姆雷特》的時候,都能看出不一樣的收穫,每一個人的理解和別人都不一樣;每一個人對倉央嘉措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而倉央嘉措這部「戲劇」和《哈姆雷特》還不一樣,他沒有一個完整的劇本。因為《哈姆雷特》至少有一個完整的劇本,莎士比亞早就寫好了,劇團照著這個演就可以了。倉央嘉措這個「劇本」,我個人感覺,是在互聯時代大眾集體創作的「戲劇」。大眾集體創造了倉央嘉措這個人物,也創造出他的愛情。
【關於倉央嘉措的幾種爭議】
學術界有很多是否認倉央嘉措是情聖的說法的。因為現在關於倉央嘉措的書賣得都非常好,大眾把他封為「天下最美的情郎」。有一本書就用的這個標題,一賣幾十萬本,而且賣完沒有爭議,沒有讀者反對這種說法,大家都認可了。而且好多流傳廣的關於倉央嘉措的情歌,是當代人創作的,假託倉央嘉措的名字。我把它形容為新世紀造神的運動,造不出喜馬拉雅山,大家造出個倉央嘉措,造出來了青藏高原上的《紅樓夢》。大眾的宣傳、想像和再創作,包括偽托倉央嘉措的名義創作的作品,在互聯網上大家的轉發,使倉央嘉措的詩歌和他的人生傳奇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我是寫詩的,九十年代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倉央嘉措是誰。所以我覺得,這是新世紀的中國人共同創作的一部「戲劇」,非常有代表性。舞台是無限的,每個人都既是創作者,也是觀眾。因為大家需要這樣一個角色,需要這樣一個人物。尤其是關於倉央嘉措的一些歌曲,確實好聽,很原始,離我們心靈更近。
有一種學術界的分析,說倉央嘉措不是情聖,說他是個假達賴,宗教界是不承認這個人物的。後來又封了一個六世達賴作為真的,他只是假的。怎麼證明呢?大家去布達拉宮就能發現,很多達賴喇嘛都有靈塔,但那裡面沒有倉央嘉措的靈塔。當然,這很正常,因為倉央嘉措在青海湖邊就失蹤了,也沒法保存他的肉身。但從這也能感覺到,宗教界對倉央嘉措這個人物也是很矛盾的,甚至某種意義上是很迴避的。這是一種說法。
我從西藏之後回來寫了兩本書,最早在博客里連載,也受到很多爭議,有好多藏族讀者給我留言,說你寫的《倉央嘉措情史》把倉央嘉措給異化了,倉央嘉措的詩歌不是情歌,是道歌。什麼意思呢?就是倉央嘉措的六十多首片斷的詩歌,寫的不是愛情,是道歌。就是他修道的理解、感悟,把它寫出來了,跟愛情沒關係。有好幾個藏族詩人也跟我交流,說倉央嘉措寫的不是情歌,不要把他封為「天下最美的情郎」,他是一個宗教領袖,他是不近女色的。種種爭議,然後他們說這股倉央嘉措熱,可能只是旅遊熱導引的。因為大家都去西藏旅遊,那個瑪吉阿米餐廳,遊客都會去,成為新的景點了,不亞於布達拉宮了。他說這只是一種大眾的狂歡。但是我個人感覺,大眾某種意義上代表集體的創作、集體的智慧。所以我在書里也寫到,可能倉央嘉措本身是什麼樣,誰也不知道。但是我們現在知道的是,我們集體創作出他是「天下最美的情郎」。
還有一種爭議是什麼?說瑪吉阿米不是倉央嘉措的情人,瑪吉阿米在藏語里是沒有出嫁的姑娘的意思,諸如此類。還有一種說法,說瑪吉阿米在藏語里代表年輕母親的意思。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倉央嘉措和史實是不一致的。包括我創作出的這個倉央嘉措,也肯定和史實上是有出入的。因為我不是歷史學家,我是個作家,肯定有文學性在裡面。
關於倉央嘉措的記載非常少,宗教界在迴避他。宗教界怎麼定位他,都很模糊。在歷史界也是這樣,在涉及到的西藏歷史里,他也是一個閃電般流逝的人物。可能正因為這樣,給我們大眾的參與提供一個空間。雖然每個人理想中都有一個倉央嘉措,但是我們理想中倉央嘉措都有一個共性,他肯定是重感情的。我們會覺得,一個要不重感情的人,寫不出這樣的詩歌來。所以,我就覺得大眾的有些判斷是正確的,是出於一種直覺。至於他的詩歌到底是情歌還是道歌?他可以是作為道歌而寫的,但是你不能反對讀者把它作為情歌來讀,因為這是讀者的權利。因為大眾讀這樣的詩,不能沒有自己的理解。越是好的詩歌,越是要產生「歧義」,產生多元化的理解。如果它本來是道歌,大家把它讀成情歌,那說明它是最好的道歌,不是單調枯燥的道歌。如果它是單調枯燥的道歌,反而得不到流傳,大眾反而會敬而遠之,聽也不聽了。關於倉央嘉措的詩歌在學術界有討論,當然也沒有定論,正因為沒有定論,這種討論才是有價值的。
倉央嘉措有一首詩寫得非常好,我後來在書里也寫了。下雪天,倉央嘉措夜裡偷偷去八廓街探望情人,他怕別人發現,脫下了達賴喇嘛的華服,換成普通人的服裝。早晨回來的時候,從八廓街一直到布達拉宮,在雪地留下了一行腳印。當時看門的喇嘛看到有腳印,以為是小偷,就順著腳印找,結果腳印通向了倉央嘉措的房間。他們就知道倉央嘉措夜裡出去了,早上才回來,這就是他暴露了。他有一首詩就是寫這個的。我以他這個故事寫過一首詩,即使在冰天雪地的拉薩,那一行腳印仍然是滾燙的,因為那是情人的腳印,只有情人留下的腳印是滾燙的。
從這個細節來說,倉央嘉措好像是有過夜裡去泡夜店或者會情人這樣的事情的。但是可能為了維護倉央嘉措的形象,宗教界不希望大家說倉央嘉措是一個多情種子,他就是一個宗教領袖,應該在金碧輝煌的畫面里正襟危坐。歷史上的倉央嘉措是什麼樣的,那是倉央嘉措的權利;當代人是怎麼想像他的,那是當代人的權利,我們有權利塑造我們理想中的、文學藝術中的倉央嘉措。我們不能隨意篡改歷史,但文學藝術和歷史不一樣之處就是,文學藝術可以虛構。文學藝術不是複製歷史,是創造與再創造。所以,倉央嘉措形象的不斷豐富,我覺得是個好事,是新世紀大眾的功勞。大眾創造出這樣一個人物,而這個人物並不比現實生活中的影帝明星差,他的精神力量甚至要更大一點。雖然倉央嘉措的爭議很多,但越是有爭議,他的形象就越豐富。
【拉薩瑪吉阿米餐廳:愛情的遺址】
在西藏,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在瑪吉阿米餐廳吃飯的時候,我們在那裡朗誦了詩歌,周圍的背包客都特別喜歡。我問他們為什麼來拉薩,他們說就是為了倉央嘉措。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倉央嘉措也相當於西藏的形象代言人了。為什麼好多人想去西藏旅遊?為什麼西藏在我們眼中不是蠻荒之地,不是冰天雪地?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是因為有倉央嘉措。即使是冰天雪地,仍然有很多滾燙的腳印。所以我們願意去那樣的地方看一看。所以很多去西藏旅遊的人,他回來之後都會感覺到很有收穫。一方面是它的自然景觀;第二方面是它的歷史景觀、人文景觀,就像布達拉宮、大昭寺、八廓街。
比如我到布達拉宮的時候,走到布達拉宮門口,旁邊有一個小門,我就會想起倉央嘉措的詩歌,就會想到當年倉央嘉措就是從這個小門溜進來的。在那樣的環境下想起倉央嘉措的詩歌,比我們在內地拿著書讀更有感觸。所以深度的旅遊是有人文的情懷的旅遊,就像我們並不僅僅是觀眾,我們也是演員,也是劇場里的一部分。當你到拉薩,到西藏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在場感,你會覺得自己也登上了表演過那麼多悲歡離合的舞台。而且在這樣的環境里,讀這樣的詩歌,傾聽那樣的歌曲,你會覺得加倍地感動。詩歌、音樂、文學藝術,為旅遊提供了更豐富的內容;而旅遊也為詩歌、文學藝術提供了博大的舞台。當你到西藏拉薩的時候,你發現那麼大的舞台,上演著倉央嘉措的愛情悲劇,而這個舞台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並不是坐在觀眾席上,當我們坐在瑪吉阿米餐廳的時候,你會覺得當年倉央嘉措、瑪吉阿米就坐在這兒的。所以,我個人把倉央嘉措視為一個沒有邊緣的「戲劇」,是新世紀產生的,而且大家到現在還對這樣的戲劇人物非常有興。我寫書的時候也很謹慎,當時在博客發表的時候,也發現有宗教界或者藏族的爭議。所以,我盡量把它文學化,因為把它定位為歷史書,就不能這樣寫,歷史要忠於史實。幸好我寫的這兩部是文學作品,我就可以寫出我理想中的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集活佛與詩人於一身】
我寫的只是我一個人想像的倉央嘉措,有一萬個喜歡倉央嘉措的人,就有會一萬個倉央嘉措,每個人的理解角度不一樣。有一個角度,我為倉央嘉措鳴不平,因為我覺得倉央嘉措的詩歌有他的獨特性,我們過去的文學史、詩歌史里對他是忽略的。
我覺得倉央嘉措首先是個詩人,其次他才是個活佛。活佛就是超人,超越眾生,超越愚昧,甚至超越死亡;詩人也是超人,超越世俗、超越平庸,甚至超越苦難。倉央嘉措集活佛與詩人於一身,超越了自我,又超越了彼此。他的詩超越了文學,演繹著宗教之美,他的人生超越了時空,充滿誠意,又充滿詩意;他的傳奇也超越了歷史,在虛構的世界裡禮讚著大愛與大自由,為後人的幻想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我們需要這樣的超越者來拉近神與人的距離,使神更人性化,使人更富有神性。
我們需要一種「超人」,免得我們想起活佛會覺得他是讓人敬而遠之的。倉央嘉措使我們發現,活佛也是人。就像以前一個觀點,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未來佛,每個人都在完善自己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一個修鍊過程中。佛性和人性實際上是共存的,什麼是人性?就像我們經常說的,神性似的。事實上,神性、佛性是指我們追求的崇高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對崇高的追求,對崇高的信仰。這種需求有幾種:一種是宗教;一種是文學藝術;還有一種是情感,就是親情、友情、愛情。
人類的情感對於我們人是一種凈化和提升,重視感情是個好事。不相信愛情的人,可能也不會相信友誼,不相信其它的情感。很多時候是事情之間是有連鎖反應的,不相信別人的人,你也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現在騙子多,騙子越多人就越無法互相信任。說明什麼呢?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弘揚真善美。倉央嘉措的詩歌,他的人生,他的傳說,是一幕大眾創造的「戲劇」,是一種正能量,是積極向上的,使我們重溫快要失守的信仰。我們並不是不願意相信別人,而是怕遇到騙子,所以不敢相信別人。在感情上是這樣,在人際關係上也是這樣。人與人之間要少一些壁壘,多一些溫暖,信任才能夠更容易實現。
為什麼社會需要正能量?正能量的人才能帶給別人正能量。一個人是對崇高有嚮往的人,別人會肅然起敬。我們為什麼花時間來聽倉央嘉措的詩歌,為什麼對他肅然起敬?如果我們身上也有這樣的對崇高的堅守的話,別人也會對我們肅然起敬。就算我們因為信任別人,而被別人辜負了,但是人生的得與失並不是這樣來計算的。你可能被一個人辜負了,但另外九十九個人回報了你。相反,你如果不願意追求崇高的嚮往,不願意信任他人,那也沒有一個人會信任你。宗教和文學藝術,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事實上都是人類社會和諧構建的潤滑劑,使我們一方面人際關係相處得更加融洽,另一方面,自己的心靈世界能夠更加平靜和乾淨。到現在為止,倉央嘉措的詩歌對我們生活仍然是有意義的。多讀一些這樣的文學藝術作品,對我們的生活能起到提升的作用。就像我去西藏之後,只有十天,但這十天對我過去的價值觀有影響。
不帶功利性,可能得到的回報反而多。為什麼人對崇高要有嚮往呢?有時候,願意無私付出才能得到;捨不得付出的,肯定得不到,即使已經得到,也會失去,會被破壞。
現代社會很多人際關係上的矛盾衝突,都是自私和無私的較量。人越來越自私。我們現在文學藝術的問題也體現在這兒,文學藝術創造者的境界,就是作品的境界和格調。創作者是為了稿費而寫的,哪怕你寫得再好,還是能聞到銅臭味;如果創作者是為了弘揚真善美,為了表達人生感悟,那就能打動人心。好作品是不怕被埋沒的,在互聯網時代,是能夠不脛而走的。倉央嘉措的人生和他的詩歌,對每個人都會帶來提升。
如果把他的詩歌作為道歌來說,我們也能得到宗教上的熏陶。因為宗教也是教人行善、向善的,和文學藝術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也是教人重情義,要求別人要重付出,不要苛求回報。它對我們為人處事都是有幫助的。如果倉央嘉措詩歌是道歌,能有助於我們這方面的理解,帶給我們宗教上的熏陶;如果倉央嘉措的詩歌是情歌,那它能夠使我們對情感有一種認識,使我們的情感世界更豐富。
人類為什麼需要情感,需要文學藝術作品來使情感越來越豐富?人類一直在恐懼的是麻木,是變成機器人,越是高科技時代越是這樣。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大家都變成手機控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反差是非常大的,人類異化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拜金主義對中國的異化非常大,很多人都有意識無意識地成為金錢的奴隸了。
新世紀也使很多人成為了高科技的奴隸,好多人都不會表達愛情了。我們平常見面太方便,微信、簡訊、打電話是那麼方便,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思念了,「瑪吉阿米的臉龐浮現在我臉上」的那一瞬間,在我們心靈中很難出現了。我們忙著處理自己的各種事情,或者我們真的想念某人時,一個電話就能見到,愛情「快餐化」了。在這個時代,文學藝術存在的價值又一次得到顯現了。
文學藝術和宗教一樣,也是對人精神世界的一種拯救。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去西藏旅行?就是因為西藏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西藏很多景點都和倉央嘉措的故事有關,比如拉薩河。
大家可以讀讀倉央嘉措的詩歌,想想他的人生。尤其是在旅遊的時候,如果帶著對詩歌和文學的感受去旅遊,肯定比一般的旅遊體會得更豐富。你看到的山不只是山,比如看到布達拉宮,你會覺得那是東方的神殿。佛教傳說里,須彌山是佛山,佛祖住的山,你看到那種山,不會覺得它不過是一些石頭和土。藏民眼中的山都是神山,為什麼?他們有信仰。人的信仰不一樣,眼光就不一樣;眼光不一樣,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那我們是希望看到一個單調的世界,還是看到一個豐富的世界呢?同樣是活一輩子,每個人在這個問題上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但我們的選擇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可以麻木地活著,沒有太多痛苦,很平穩地生活;我們也可以有喜怒哀樂,感受看悲劇哭哭泣泣的感覺。但是我們為什麼哭哭泣泣又很幸福呢?我們欣賞這種悲劇的時候,那種生命的體驗非常美好,那時候會覺得活著真好。我們活著,才能感受到哪怕是對別人喜怒哀樂的同情、牽掛。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宗教和文學藝術都在教育我們,要強化這種生命意義,要使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藏民有一種宗教風俗叫「轉山」,就是對神山要圍著轉一圈。在轉的過程中,他的心情會越來越平靜。而且每座山在他們眼中都是一種神跡。還有的一種「磕長頭」,等身長頭,五體投地匍匐,雙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劃地為號,起身後前行到記號處再匍匐,如此周而復始。他們的那種價值觀真的和我們不一樣。
我們為什麼為人類感到驕傲呢?就是因為人類文化的多元化,如果所有人都以實用主義的方式活著,那也不見得有意義。雖然活得很方便,很便捷,一切都精打細算,所有投資都不會賠,都非常精明,那我們精神生活的質量是不是要差一點?我們反而會羨慕精神生活豐富的人,哪怕像倉央嘉措這樣,他磕磕碰碰,他有很多喜怒哀樂。好多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在這樣的氛圍里寫出來的。如果倉央嘉措只是一個循規蹈矩的達賴喇嘛,他寫不出那麼多優美的情詩。或者他寫出來了,但難達到感染別人的程度。正因為他有燈蛾撲火豁出去的那股勁,他這股勁即使是透過他的詩歌那麼幾句話,仍然能夠撞擊幾百年後我們這些活著人的心坎。詩歌、文學藝術的力量和感染力是不可知的,是超越時空的。
我個人感覺,我們知道倉央嘉措比不知道他,我們的生活會更豐富一點。為什麼呢?我們知道還有這樣一種人,還有這樣一種價值觀。這也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積極的提升,比如我們在傾聽倉央嘉措歌曲的時候,有如沐月光、如沐春風的感覺。我們會覺得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的美好之一,就是我們能享受文學藝術帶給我們的光芒。享受、傾聽的同時,我們參與進去了,我們不僅聽了倉央嘉措的情歌,而且能夠想像出那樣的畫面。我們看戲劇時,要投入進去看才有收穫,越投入的觀眾,那張門票就越值。投入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多,他看這部戲的體會也越多。
通過倉央嘉措有兩個延伸:一是對西藏有更多的嚮往,會更豐富西藏的旅遊;二是會發覺文學藝術並不是無用的。文學表面上是無用的,但是它又有大用。文學藝術的最大用處是什麼呢?它確實不能馬上變成金錢,但它能夠帶來金錢買不到的快樂,就像我寫兩本書帶給我的快樂,不是說得多少稿費可比的。精神的快樂有時候是金錢買不到的。
※誰來守護姨夫的微笑 平井一夫升任索尼董事長
※傳LG Display將為索尼智能手機供應OLED面板
TAG:和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