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淺表性胃炎,大多不用「治」!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胃鏡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好多朋友也有意識地在體檢中加入了這個項目。但是幾乎所有的胃鏡報告沒有「全胃黏膜及十二指腸未見異常」,即使是最輕的沒有任何癥狀的也會被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或非萎縮性胃炎)」
那麼,什麼是淺表性胃炎?需不需要治療呢?
01
什麼是淺表性胃炎?
也即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與萎縮性胃炎不同,淺表性胃炎並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縮性改變,黏膜層以漿細胞及淋巴細胞等慢性炎症細胞為主。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診斷主要靠胃鏡及鏡下病理活檢,以及幽門螺旋桿菌(Hp)檢測。
根據我國2017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有三種分類方法:
1.基於鏡下所見及病理報告腺體有無萎縮,將慢性胃炎分為非萎縮性胃炎(即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特殊類型胃炎。
2.基於有無Hp菌感染,分為Hp胃炎和非Hp胃炎兩大類。
3.基於胃炎分布可將慢性胃炎分為:胃竇為主胃炎、胃體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類。
「淺表性胃炎」這一診斷已逐漸被淘汰,臨床上已開始以「非萎縮性胃炎」代替「淺表性胃炎」的診斷。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淺表性炎症的疾病,為消化系統常見病,屬慢性胃炎中的一種。可因嗜酒、喝濃咖啡、膽汁反流,或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如進食後上腹部不適、隱痛,伴噯氣、噁心、泛酸,偶有嘔吐。
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胃炎中最主要的病因,如無明顯臨床癥狀,慢性淺表性胃炎可以不做任何處理。
02
為什麼慢性淺表性胃炎檢出率這麼高?
著名消化病專家任錫玲教授認為:
1.胃黏膜變化易受到胃鏡檢查前夜的攝入(如酒,刺激性食物等)和檢查前是否吸煙的影響;
2.檢查時病人噁心、乾嘔等的影響;
3.胃鏡醫師的手法和熟練程度;
4.內鏡醫師擔心漏診,胃黏膜稍有異常時,不敢做出正常胃黏膜的診斷;
5.第一,慢性胃炎內鏡診斷率過高,成年人即使無任何癥狀,經胃鏡檢查後大多被診斷為胃炎,很少有正常者。
第二,胃炎的分類標準尚不統一各種名詞混雜,常發生同一種內鏡表現而得出的診斷卻不同。即便是同一天檢查不同的醫院不同的醫生得出的內鏡下診斷也不相同,讓患者無所適從,有時候為了求證到底是何種胃炎不得不三番五次跑遍各家醫院檢查胃鏡,結果令患者大失所望的仍是各種類型的慢性胃炎。
第三,有關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概念尚不明確,故造成只要有Hp感染就診斷為Hp相關性胃炎」。這就是我國胃鏡診斷慢性胃炎的現狀。
03
慢性淺表性胃炎診斷過於輕率
據統計,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檢出率達80%-90%。真么高的比例,並不能代表真正的胃炎發病率。
目前,一般只要你接受胃鏡檢查,即使沒有癥狀,也會被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很難見到「胃、十二指腸未見異常」的正常胃鏡報告。
人們不做胃鏡就沒有胃炎,一旦做胃鏡就都有胃炎。一旦被胃鏡診斷為各種類型的慢性胃炎就開始了一個漫長的治療過程,不管你應用各種胃黏膜保護劑、促動力劑、制酸劑、質子泵抑製劑、抗幽門螺桿菌製劑等,一部分患者癥狀緩解,但相當一部分患者癥狀時好時壞,多次複查胃鏡仍舊是各種類型的慢性胃炎,幾乎任何治療都終生永遠無法改變這一結局。
人們不禁要問胃鏡下慢性胃炎如此高的診斷率和發病率,慢性胃炎這一診斷和各種治療是否都正確?
事實上,胃鏡報告中的很多慢性淺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抑或是精神壓力等因素造成的,並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
04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無癥狀無須治療
1.那慢性淺表性胃炎還要不要治療呢?這應根據有無癥狀來決定。
對於只是體檢胃鏡報告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而本身無任何癥狀的人而言,無須治療。假如有食慾減退、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反酸或噁心嘔吐等癥狀,則需要對症治療。
2.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人同時伴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此時要不要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呢?
其原則也要視癥狀而定:無癥狀者無須治療,有癥狀者需進行Hp根除治療,這樣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癥狀。
此外,根除幽門螺桿菌還可以減輕胃黏膜慢性炎症,從而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還能預防胃黏膜萎縮,從而可能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聽到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的關係,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病人或許會產生恐懼;一些人即使毫無胃腸癥狀,也強烈要求做Hp根除治療。對這類病人,也可以進行Hp根除治療,消除了心因性疾病,病人也就舒坦了。
來源:胃腸病
作者:張澤菁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
※一圖讀懂:腹痛處理流程
※腹腔鏡胃癌根治的外科解剖和手術路徑分析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