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論民國史學四大家
本文為海貝寫作訓練營第一期成員作品
在談人物之前,首先談一下史觀。在談史觀的不同點之前,還是先說一下史觀之間的共同點。不論是傳統史觀和唯物史觀,其共同點都是永恆不變的,即以人文的態度來看待歷史,簡單來說都是以人為本。而傳統史觀需要的是「專精」與「博通」,按照嚴耕望先生來說,這是「原則性的基本方法」。在民國時期,當時的史學家專治的是斷代史的研究,通史研究的十分稀少,開創了通史研究先河,並在研究通史有重大成果並著作成冊的史學家就是呂思勉先生。
呂思勉先生也是我進入史學領域的啟蒙導師,再後來就是嚴耕望、陳寅恪、錢穆先生對我的影響頗為深遠。「史學四大家」的說法是嚴耕望提出來的,把當世比較有特點的學者並稱。而呂思勉先生是最博通的學者,據當時的說法,呂思勉把全部的二十四史都逐字逐句看了至少五遍,可見其毅力之大。雖然如此,但是呂氏治學對於某一斷代史研究並不入微,但是他著作的《中國通史》可以說是具有史學研究里程碑式的意義
當時有一個說法,說史學界有「四大家」,也就是史學界四個最頂尖的學者,其中呂思勉是博通的代表上面已經說過了。而其他三位裡面,陳寅恪的,影響最深,學問最廣,堪稱世間絕無僅有第二人,他的學問不僅片面在「史料學派」,更在「考據學」之上,且不止於史學方面,他的中外語言功底格外的深厚,他的論文集《金明館叢稿》中,還收錄了社會到宗教,文學到音韻方面的學問,吉光片羽皆為至寶,尤多妙解新義,更凸顯出陳寅恪在史學另闢蹊徑的過程中更加豐富自己,且使之羽翼豐滿,直至形成了近代所謂的「陳寅恪新史學方法」,他的魏晉史研究鞭辟入裡,這在他的《魏晉南北朝演講錄》一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唐長孺認為他「勝意微言若有神」,牟潤孫說他「從普遍平常的史料中總能看出大問題」。就連一向孤高自傲的郭沫若也把中國鋼鐵生產的生產總值超過英國,與在史料方面要超過陳寅恪作對比,都是不可能的事。可見陳寅恪掌握史料多麼豐富。據傅斯年的侄子傅樂煥所言,陳寅恪掌握的外國語言,比如巴利文、吐火羅文,總計高達三十幾門。他可以說是四大家中學問最淵博的人,就連日本的白鳥庫吉博士也把陳寅恪當做是中國最偉大的史學家。
陳垣先生。當時史學界的人把他與陳寅恪並排,合稱為「史學南北陳」,他就是民國時期在傳統史學方面成就最大,分析最入微,史學研究方面最紮實穩健的學者。而且他與陳寅恪並排在我看來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兩個治史的態度大相徑庭,但是成就卻相差不遠。我跟我一個朋友討論過,並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陳垣是民國史學界史料學派第一人,並且在史學方法方面是最系統的學者,無人能出其右。」這個評價我自認為很中肯,原因是陳寅恪的史學研究是天馬行空,毫無章法,但總能有所新意。而陳垣是允執厥中,從他的著作中就能看出,我最先買的陳垣的書是《史諱舉例》,考據之入微,研究之系統勘稱絕無僅有,且他的《元也里可溫教考》與《元西域人華化考》除了史料詳備,梳理清晰外還填補了學術界的空白,可謂是中國史學裡程碑式的著作。西方學者伯希和說,陳垣先生是近百年來橫絕一世者,聞者均無異辭。毛澤東也稱之為「國寶」。
史學四大家裡最後的一位學者,是錢穆先生。他是「有意義史學」的開創者,可以說是著作等身,尤善於兩漢史之研究。他的著作《國史大綱》是繼呂思勉《中國通史》之後又一部通史性質的作品,書中尤其注重史學的特殊性。他的《劉向歆父子年譜》被評為「不朽之作」,他的學生嚴耕望被稱為「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另一位學生余英時被稱為「海外的中國學者第一人」,是民國史學者中少數沒有去世的人之一。他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和嚴耕望的《治史三書》是我最早看的史學研究書籍。錢氏前期在偏重治史,但在後期注重中國文化精神的研究。後來他隨蔣介石去台灣後,大肆稱讚蔣介石,號稱戚為「中國歷史人物中最具貞德之一人」,又是「我國民族文化傳統之代表」,有點肉麻了。所以錢穆之趨附於蔣介石,如同郭沫若之讚頌毛澤東,人格上有些許污點,但依舊不妨礙他對於中國文化的研究與傳播。
如上所述四位學者代表了民國時期的史學最巔峰。有人說過,民國時期的中國頂尖學者遠在海外學者之上,但是自文革以後,學者們去世的去世,被逼走的逼走,當真是學圈最慘痛的事。我們現當代的史學都充斥馬克思唯物主義史觀,從經濟等領域進行研究的頗多,但是在成就上終究不能超越前人,因為學者的功力的深厚和學問的紮實程度已經不如以前的學者了。現當代的中國史學遠不如西方及日本,甚至出現了「漢學在西方」的說法,這樣的反差當真是令人唏噓。但是我現在依舊還是相信,就當代中國人對於史學的興趣並能夠堅持下去的話,相信中國史學界必定能恢復往昔的光輝。
※《世說新語》——人生幾何 情深幾許
※讀曾仕強《易經的奧秘》
TAG:海貝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