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零售將面臨更多新挑戰
在過去的一年可謂是中國零售業發生生態巨變的一年,圍繞「新零售」這一新概念,新的行業定義、新的品類甚至是新的技術紛紛湧現。
當然在大勢之下少不了背後的質疑,有些從業者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的「純電商時代」,倉儲、物流、配送,都跟傳統行業離不開關係,將電商平台進軍線下或者將傳統零售渠道定義為「新零售」只不過是噱頭。而事實上,零售行業的確正在產生變化。
在過去,行業對「新零售」的理解千差萬別,有些人認為新零售就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另一些則認為是新零售是數據和營銷體系的打通,不過絕大多數都認可的是,新零售的背後是技術手段的進步推動零售業態的升級改造。
「無論是最初的賣場時代、後來的電商時代還是現在的融合時代,企業的收入方式和模式並沒有產生根本改變,依然是靠差價獲取利潤。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用戶根本不在乎商品的來源,更看重的是商品的質量和價格。」某家樂福大區銷售渠道經理表示,「此前電子商務對實體零售造成衝擊的本質是價格優勢和客戶體驗,而當雙方沒有本質差別之後,未來的零售業態是渠道、客戶體驗以及運營效率的競爭。」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曾表示:「傳統零售渠道電商化僅僅是第一階段。整個新零售下一個階段是不僅把互聯網看成銷售通路,而是線上線下一體化考慮、一體化經營。」而京東方面也表示,線上渠道的優勢是可以讓消費者省心、省力、省錢,利用互聯網平台在空間和介面的無限延展性,與線下渠道合作的話可以更精準的觸達消費者,消費者通過線下體驗店能擁有更優質的用戶體驗,同時雙方也能實現品類及客群的互補。
到了年底,更多的目光開始瞄向百貨業態。在這背後是因為超市售賣商品多為生鮮、快消等品類,相對單價低頻次高,且對消費者的粘性較高,能夠迅速以日常爆品打開市場,典型代表有盒馬鮮生的龍蝦、每日優鮮的車厘子等。同時,和加盟櫃檯性質為主的百貨模式相比,超市大多數都以自營為主,在供應鏈方面有強大優勢,能夠和互聯網巨頭們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應。目前生鮮新零售的典型玩家,大都在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全渠道,或從線上反攻線下,或線上線下聯動,或以線下為核心輻射線上周邊,以期打通線上線下,實現流量的打通和相互轉化。
逐漸地,伴隨著電話、電視、互聯網等技術手段的進步,電子商務從希望替代傳統零售發展到積極與傳統零售融合,進而到現在的新零售模式。顯然零售業每一次的升級和進步,背後的本質都是銷售效率的提升和技術的飛躍。
大數據僅僅是新零售應用新技術的一小部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中國零售行業也將發展創新出更多的新玩法,這才是新零售的真正意義。圍繞新的技術進步,新零售可能有幾大進步空間:第一是以消費為導向進行生產,真正能夠從設計到交付全產業鏈條打通的電商平台;第二是實現零售場景無界化,針對消費者的消費特徵,購物的路徑偏好進行更深層次研究;第三是線下服務將擺脫團購模式,真正成為可以以「零售」業態進行售賣的商品。
可見得,要想在新零售的大趨勢中嶄露頭角,單靠場景模式或是大數據是不夠吸引的。在未來,利用技術去進一步打通零售生態鏈的每一個環節,利用互聯網平台在空間和介面的無限延展性,實現線上線下包括物流鏈的真正無縫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