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解決知識管理中的「貪·嗔·痴」

如何解決知識管理中的「貪·嗔·痴」

今天有幸去了印象筆記總部,參加了大象學院和小能熊組織的這期《21 天知識管理 OS 訓練營》結業式,聽到了同學們和老師許多有料的分享,也進行了自己的一波「費曼尬聊」,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

熟悉山子的朋友都知道,山子筆頭功夫還湊合,但「嘴商」很低,所以就不放視頻現眼了,把 PPT 劃拉劃拉,和講稿一搭,就是今天的這篇分享——

大家好,我想跟大家聊聊:我通過咱們課程的學習,認識到知識管理過程中一些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實踐經驗。

這些問題都是我自己在知識管理中遇到過、也是在群里和大家的交流過程中發現的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

我是「不隔山」,一枚產品狗,也就是老師在第16天課程提到的「互聯網產品經理」。

我上網二十年,用智能手機將近十年,用印象筆記也小十年了……「踩坑」和「遇到問題」的經驗可以說是非常豐富了。

首先,我是有自己的一套摸索多年並經過實踐的工作流的,這也是我自身知識管理體系的一個基礎。

就是這個 IPO 模式,「輸入、處理、輸出」這樣一套流程,實際上和咱們課程中講到的是差不多的。

「貪嗔痴」就是在這個流程中遇到的問題。

在「輸入」環節,很容易誘發「松鼠症」。

我曾經是非常重度的「松鼠症」,每天花一兩個小時收集各種資料,塞滿自己的U盤、網盤、移動硬碟……

這種時候就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我收集了這些資料就等於獲得了他們的知識和能力」。

我的印象筆記里曾經一兩年間有過 2000 多條剪藏——後來我全刪了,其實也沒什麼影響——因為我根本想不起來以前收藏過什麼東西……

我以前還特別「能」買書——給自己買書的預算是每個月五百塊,一年六千,十年六萬——

我也特別「會」買書,買了很多非常不錯的書,但往往翻了了前言和第一章就擱置了……

總覺得自己以後「有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坐在一個咖啡館,點一杯拿鐵,再掏出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佐夫兄弟》……」

那個感覺!特別那啥……哇!簡直了!

這是我書櫃的一格?我有十二格,地上還攤著四大摞。【頓】

在「處理」環節,核心問題則是「工具妄想」——我們有時候會特別希望工具可以代替自己去解決問題。

我最初的工作是「軟體類雜誌的編輯」,當時的主要工作就是下載、安裝、試用各種軟體,然後再去約稿、組稿,有時候還要自己去寫一些稿子出來?這個工作做了三年,好處是我較早的培養出了「系統思維」,這對我的產品工作很有幫助;壞處則是我成為了一個「重度工具癖」,甚至可以說是「沉迷」……

這種沉迷最嚴重的時候……我接到一個差不多四小時的任務,假設說是砍樹,我會先花三個半小時研究各種電鋸的各種參數……當發現自己只剩半個小時的時候,才慌慌張張抄起原來的「老斧子」,衝到森林一通瞎砍……

這種情況會搞得自己非常被動,而且會引發不好的情緒:焦慮、恐懼、甚至憤怒……進而影響目標的達成,陷入惡性循環……【頓】

我報名咱們這個課程,主要就是因為「輸出」環節上的這個「痴」,也就是「不得法」——我在去年拿到微信公眾號的原創認證之後,一下子就不知道自己該寫什麼了……

寫什麼對自己能有提升?對讀者能有幫助?做這個事情真的有意義嗎?

這些問題時常縈繞心頭,又「百思不得其解」……【頓】

遇到問題得解決問題啊……

我覺得上了咱們這個課,是特別幸運的一件事兒!

我們做知識管理的最終目標都是「通過知識管理,解決現實問題」。

我自身流程在工具使用上和華偉老師講的差異挺大的——但正因為這些「差異」,讓我結合了學習過程中的觀察和思考,重新「費曼」了一波,感覺特別有幫助。

首先是「松鼠症」,這個「病」無法根治,只能緩解。

即使現在,我仍然會收集一些特定方向的素材,但每天只花五到十分鐘就搞定了。

對我來說,印象筆記不是「庫房」,而是「知識行動引擎」。

所以平時我原則上不會用印象筆記進行大量的資料採集——比如網?,會以 Instapaper(類似雲書籤的網路服務)的收集為主——而且,不做整理。

只是通過這個「收集」的動作來滿足「擁有」的慾望——種慾望往往只是浮雲而已。

另一方面,在「主題研究」上,我的經驗是「主題太多 = 沒有主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明確兩點:「產出物」和「優先順序」。

比如我這次分享,就需要一個 PPT 來轉移「尬聊」的注意力,圍繞這個「目標產出物 PPT」來做事,事情就會變的非常清晰、順手……【頓】

對於「工具」,我也是「久病成醫」了……我的建議是:不要太在意。

條條大路通羅?,解決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十種流程、一百種方法、和一千個工具。

明確目標、理清流程、找對方法,最後才是工具。

我用的工具有一多半跟華偉老師不一樣,但並不妨礙我進行知識管理——我有目標、我有流程、我通過課程學習改進了方法……工具什麼的無所謂啦!

請記住,我們做的是「知識管理」,而不是「工具管理」!【頓】

這是我對華偉老師、小能熊和大象學院最為感激的一點。

我是第二天報名的課程,正好就聽到了「費曼技巧」,感覺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

在我看來,「費曼」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將知識管理轉換成為「行動果實」的能力,這也給我自身的「輸出」帶來了非常大的動力。

「金?色寧靜」同學昨天提到讓我來一次「費曼」時——要擱半年前,我的反應可能是:「你一刀捅死我算了!」——而現在,我就特別希望跟大家分享我的這些收穫!

然後我就回顧了由報名上課開始、每天早起聽課打卡寫作業、在四群中和大家大大小小的費曼……然後就「費曼」出了這次的分享……【頓】

這是我的公眾號:「不隔山」,也是我現在「費曼」的根據地,我希望可以通過它來進行持續的費曼和分享,歡迎大家關注。

最後給大家提個小建議:知識管理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咱們這個課程乾貨真是特別的多,而 21 天時間太短!別急,堅持就是勝利!

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隔山 的精彩文章:

TAG:不隔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