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推行三大國際機制的成敗:啟示和警示

美國推行三大國際機制的成敗:啟示和警示

文章分析了美國主導的三個標誌性跨區域合作機制——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新世紀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以及奧巴馬時期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以求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可資借鑒之處。

在國際遊戲規則中,美國數百年的長袖善舞,對中國有諸多啟示和警示。雖然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美國主導的三大國際合作機制有著根本不同,但並不妨礙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為此,本文選取了美國主導的三個標誌性跨區域合作機制以作分析——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新世紀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以及奧巴馬時期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一、馬歇爾計劃:組織和平台有效

馬歇爾計劃,是二戰後美國對西歐國家進行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計劃實施期間,美國對歐洲提供了各類援助和貸款合計133億美元,推進了歐洲經濟、貿易的一體化發展,最終促成了歐洲經濟新秩序,並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美國發起成立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是該計劃能夠成功的關鍵之一。

二戰後,歐洲各國間存在較高的貿易、關稅壁壘,市場分割程度較為嚴重。馬歇爾計劃強調,「歐洲作為一個整體」的復興是美國提供援助的條件。歐洲「經濟一體化」有助於歐洲經濟的自身造血功能,減輕美國經濟負擔,甚至給美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同時,其也有助於大西洋聯盟自身的整合,使得美國有效掌握領導地位,實現對蘇聯和德國的「雙重遏制」。

在此背景下,1948年美國發起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由16個歐洲國家組成,後又擴容到非歐洲國家,並改名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同時,美國經濟合作署(ECA)與歐洲經濟合作組織進行雙邊對接,具體負責馬歇爾計劃的落實、協調分配援助物資等。

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對配合馬歇爾計劃、整合歐洲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的協調和努力促成了歐洲支付聯盟(EPU)在1950年9月成立。這一機構促進了歐洲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同時也使得美元為本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歐洲國家正常運轉。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中,存在某些面臨碎片化、市場分割的國際區域。例如,在非洲、拉美的局部地區,存在市場分割、政策缺乏協調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地區的發展,也使外來援助、投資效率下降。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下,中國可先行推動某些區域、次區域的市場整合。可以考慮依託「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平台,推動有關各方圍繞構建「一帶一路」合作與發展組織展開討論,不斷擴大共識,穩妥推進多邊合作平台的建設。

二、新絲綢之路計劃:敗在離心離德

「新絲綢之路」因失敗而被人淡忘。2011年7月,希拉里對外宣布「新絲綢之路」計劃,呼籲打造一條以阿富汗為核心,貫穿中亞至南亞的交通與貿易樞紐,並試圖建立一條由美國主導的「新絲綢之路」。同年10月,美國國務院向美國駐有關國家大使館發電報,要求將美國的中亞、南亞政策統一命名為「新絲綢之路」計劃,同時向夥伴國通報,該計劃正式成為美國官方政策。但是,美國「新絲綢之路」計劃中的眾多項目僅停留於紙面,沒有產生任何值得一提的成果,該計劃也因此淡出人們的視野。

「新絲綢之路」計劃失敗的原因是,美國過度強調自身的地緣政治戰略,忽視了各國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共同利益訴求,甚至將前述兩者的關係推向了對立。「新絲綢之路」計划具有強烈的地緣戰略意圖,計劃雖然也希望推動能源、基礎設施和區域經濟合作,但其更重要的目的是削弱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的影響,將中亞的經濟、貿易、外交及豐富的能源資源引向南方,並最終使其納入美國的戰略板塊,構建一個由美國主導、排斥中俄的中南亞地緣經濟板塊。

與上述戰略意圖相比,中亞、阿富汗和南亞的經濟社會發展只是處於次要地位,是實現前述真正戰略意圖的手段。在排斥中俄等國的背景下,「新絲綢之路」地區的經濟發展,甚至與美國戰略意圖產生矛盾

這種不尊重他國利益、僅考慮自身地緣戰略的計劃並未得到沿線國家的認同。同時,公開排斥中國和俄羅斯兩國的參與,並挑撥中南亞國家和中俄的關係,導致「新絲綢之路」的道義感召力遭到削弱。

三、TPP:利益驅動、規則導向

TPP是美國實現重返亞太戰略的產物,旨在為美國製造商、農場主、服務提供者及中小企業在亞太市場贏得競爭機會。其前身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又稱 P4),由紐西蘭、智利、新加坡和汶萊4國發起。

2008年,美國決定啟動與P4的談判,之後澳大利亞、日本、馬來西亞、越南等國陸續加入。2009年11月,美國開始全方位主導談判,協定也更名為TPP。2016年2月,TPP取得實質性突破,12個成員國簽署了協定。不過2017年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退出TPP。目前,其餘11國仍在進行TPP相關談判,但未有實質性進展。

TPP可以說是基本失敗了,但其在推行過程中也不乏有啟發之處。

TPP各締約方之間歷史文化、發展水平差異甚大,而協定內容的門檻相當之高,即便如此,12國還是正式簽署了協定,這在當時無疑大大超出了各界預期。

與現有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機制相比,TPP的第一個突出特徵是成員國跨度大、差異大。例如,其成員國分布於亞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既包括美、日、澳等發達國家,也包括馬來西亞、越南、秘魯等發展中國家。TPP的第二個特徵是規則導向和高門檻,是「21世紀高水平國際經濟規則」。與多數自貿區不同,除了取消關稅外,TPP還要求成員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權利、環境保護、政府採購、國有企業、爭端解決機制等領域遵守相同的規則。

從TPP協定的內容和談判方式來看,有兩方面的特點。

一是合作要強調多元化、開放包容的理念,但是無規矩不成方圓,也應強調立規則、定約束。

二是對合作議題進行分類,基於單個或多個層面的議題進行利益平衡。例如,TPP談判的眾多議題可分為三大類:傳統自貿區協定通常包含的13個議題,一般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自貿協定正在接受的9個新議題,以及一般發展中國家參與協定尚未涉及的6個新議題。

在美國主導下籤訂的TPP協定,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美國的國家戰略利益。從其他發達國家來看,新議題領域設置了向發達經濟體國內法規看齊的規則,因此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也推動TPP協定的簽署,甚至在美國退出的情況下還在留守堅持。

從其他發展中國家來看,因為TPP在傳統議題領域實施較WTO有更加自由便利的規則,而且加入TPP意味著發達國家更為巨大的市場和來自發達國家的大量外商投資,這些巨大的利益,推動著各類成員國去接受較高標準的規則體系。更重要的是,這些驅動利益的基礎是基於共同理念設計的規則,並最終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的。

(本文原發於《財經國家周刊》。劉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研究員,徐奇淵系我所研究員、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

歡迎關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微信公眾號,請微信搜索「iwepcass」或「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發文章不代表作者所在機構的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 的精彩文章:

全球生產率減速之謎
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的新態勢與新挑戰

TAG: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