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索羅斯、政客、主流媒體接連開「懟」,谷歌、Facebook、矽谷明星們正在「失寵」

索羅斯、政客、主流媒體接連開「懟」,谷歌、Facebook、矽谷明星們正在「失寵」

西方科技公司頭頂上的光環似乎無法再引來監管者和政府的寵愛。

儘管谷歌、Facebook、亞馬遜這些公司意在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但政府開始指責它們壟斷、反競爭、讓人上癮、具有毀滅性以及威脅民主。監管者向它們開出罰單,政客也開始聲討它們濫用權力。

近日,美國國會在情報機構認定俄羅斯政府利用社交平台傳播虛假新聞和廣告試圖影響16年總統大選之後對包括Google、Facebook、Twitter在家的多家大型社交媒體網站展開了調查。

達沃斯期間,投資大亨索羅斯基金掌門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炮轟谷歌、Facebook,稱其壟斷,阻礙創新,是民主的威脅。索羅斯還警告:「這將產生深遠的政治影響。」此前,Facebook被指在美國競選期間,幫助俄羅斯政府將特朗普選上台。

而另一個最近發生的例子是:2月9日,印度反壟斷監管機構宣布,將對谷歌公司開出13.6億盧比(約合2117萬美元)的巨額罰款,懲罰其存在「搜索偏見」和濫用其主導地位。

開懟矽谷巨頭

「我想把餘下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另一個全球性問題上,即巨型科技平台公司的崛起和壟斷性行為。」今年1月,索羅斯在他一年一度的達沃斯晚宴演講中說。

據現場媒體報道,索羅斯話音剛落,現場的十數桌觀眾中,爆發了此前他談及朝核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時所沒有引發的躁動。

索羅斯進一步說,「這些公司通常是起到創新和解放的作用。但是,隨著Facebook和谷歌已經成為越來越強大的壟斷型企業,它們已經成為創新的障礙,並帶來我們慢慢才開始意識到的一系列問題。」

緊接著,美國國會在情報機構認定俄羅斯政府利用社交平台傳播虛假新聞和廣告試圖影響16年總統大選之後對包括Google、Facebook、Twitter在家的多家大型社交媒體網站展開了調查。

當然,人們因為並不能因為一家公司做得非常大,就認為它是邪惡的。蘋果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僅僅是因為它做出了人們非常想買的東西,並且是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下。很多在線服務也是如此,如果公司太小,用戶可能無法享受到良好的服務,而虛假新聞也並不是僅存在於網上。

但是這些大型的科技平台,比如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又確實有理由引起公平競爭的擔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通常會受到法律上免責的好處。一個例子是,過去很多年,亞馬遜上的用戶是不用繳納消費稅的。

這些科技巨頭並沒有在市場上面公平地競爭,而是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他們為數字化經濟提供基礎設施和平台。很多時候它們提供的服務是免費的,但是用戶是以自己的數據和隱私作為代價來交換這種服務。

不久前,德國反壟斷機構「聯邦卡特爾局」(Federal Cartel Office)表示,將對在線廣告市場展開反壟斷調查,谷歌和Facebook首當其衝。

聯邦卡特爾局負責人安德雷斯·蒙特(Andreas Mundt)評價,在線廣告市場的一些參與者將谷歌和Facebook視為「封閉系統」,即所謂的「有圍牆的花園」,可以控制用戶對應用、網頁和服務的訪問。因此,他們擔心谷歌和Facebook等公司濫用消費者數據。

更大的擔憂還有巨頭的「演算法」背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美參議院情報委員會民主党參議員Mark Warner對外國政府正在利用社交網站的搜索演算法來展開政治宣傳、操控美國政壇的情況表示擔憂。他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像YouTube等這樣的公司在重塑用戶所用的媒體和內容上擁有著強大的力量和影響力,為此,他越來越擔心它們平台背後的推薦引擎演算法將淪為他國的工具。

和Mark Warner觀點呼應的是,《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YouTube是如何將用戶帶向互聯網最黑暗角落的?》的文章,稱發現YouTube的推薦通常引導用戶訪問那些以陰謀論、黨派觀點和誤導性視頻為特徵的頻道,即使這些用戶並未顯示出對這類內容的興趣。而如果當用戶通過他們選擇觀看的內容顯示出政治傾向性時,YouTube通常會推薦呼應這種偏向性的視頻,而且往往具有更加極端的看法。這意味著YouTube成了是陰謀論視頻的溫床。

谷歌(Google)發言人Crystal Dahlen稱,該公司去年改進了演算法,以呈現更加權威的內容,並幫助阻止公然誤導性、低質量、攻擊性或完全錯誤的信息的傳播。但在本周,該網站上的許多搜索結果仍會出現陰謀論相關視頻。

過去兩年來,科技公司的股價市值猛增,但是投資者並不滿足於此,他們還在期待這些公司未來十年的股價可以再翻兩三倍。

因此擔心科技公司會利用它們的權力來增強自己的壟斷地位也是可以理解的。而政策監管者所要做的,是在限制它們的權力的同時又不會導致扼殺創新,因為畢竟用戶和消費者享受到了科技公司的好處。

科技公司之所以能夠越做越大,是因為互聯網的規模效應。亞馬遜已經佔據美國在線零售市場40%的份額;Facebook的月活用戶達到20億;谷歌佔據全球收索引擎市場超過90%的份額;谷歌和Facebook的在線廣告收入佔到全球線上線下廣告25%的份額,幾乎主導了全球網路廣告市場。

監管者的挑戰

儘管美國的文化鼓勵用新技術顛覆舊模式,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新公司進入一個領域的門檻正在越變越高。

例如,Facebook已經不僅僅成為最大的個人資料庫,同時也變成了一個連接用戶的社區;亞馬遜對於價格信息的掌握比任何一家公司都要全面;亞馬遜和谷歌的人工智慧助理也正在收集越來越多的用戶行為習慣,等等。在這些方面,中國企業就很難在西方市場與美國的科技公司抗衡。

如果這種趨勢繼續持續,那麼將意味著消費者會失去越來越多選擇的權利,而初創公司的發展也會被限制——最好的點子永遠會被大公司買去,而獲利最大的也是這些科技巨頭們。

這些收購已經在過去幾年初現端倪。歐盟開始指控谷歌操控安卓系統進行不正當的競爭;Facebook從收購Instagram到WhatsApp,正在聚攏更多用戶;聚合能力不斷提升的亞馬遜已經通過向會員通過更多優質服務,來擠壓電商或者流媒體行業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

在美國歷史上,監管者應對壟斷通常會使用兩種方式,一種是拆分,比如1911年的標準石油;另一種按照公共事業來監管私營企業,比如1913年的AT&T。但這兩種方式在目前的商業經濟環境下都無法再奏效,原因是一些服務只有在創新的模式下才能實現免費。

監管機構可以做幾件事情,其一,是更好地利用現有的競爭法來約束這些大公司。監管者需要認真審查具有壟斷嫌疑的兼并,即使被收購的公司當時的規模較小,也仍然要評估其長遠的影響。

其次,監管者也需要思考科技市場的運作方式。在經濟學家和監管者當中經常被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個人數據已經變成了用戶用來購買服務的貨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科技公司獲得的用戶信息的價值是巨大的——用戶的一切行為都能轉化成為它們的產品。因此政府需要對數據的交換和歸屬進行重新立法,把數據的所有權交還到用戶手中。

這也意味著用戶應該獲得更多對自己信息的掌控權。如果用戶願意交出數據,那麼關鍵數據應該能實時讓其它公司共享,比如歐洲的銀行就已經這樣要求共享用戶的匿名銀行賬戶信息了——這有點像強制專利授權。

這種機制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制衡大公司對數據的控制。企業越大,拿到的數據越多,就分享的越多。過去科技公司囤積的這些數據是壓制競爭對手的武器,但現在可以變為通過分享來促進創新的資產。

以上這些要做到都不容易,但是可以達到避重就輕的效果,在不影響科技公司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對它們進行適當的限制,而用戶也能擁有更大的產品選擇自由度,創新企業則能通過大公司分享出來的數據在公平的環境下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信息流,下一場科技巨頭戰爭的導火索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