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所講的逍遙精神是什麼?大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莊子吧!

莊子所講的逍遙精神是什麼?大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莊子吧!

「逍遙遊」的理論本質就是「精神高於物外」,也可以說《逍遙遊》隱含了古代哲學的自由理論。「精神高於物外」的「精神」與現代漢語中的「精神」有些不同,古之「精神」含義複雜,交織於複雜的身體因素之中,與身體的機制和生理的狀態不無關係。身體和思想具有隱秘聯繫。這裡的「精神」二字並不是在身心兩元分立的意義上使用的,「精神高於物外」描述的是一種狀態、一種境界。在莊子看來,「道」不是物而是物的本原與根據,與此同時,「道的真理」又可以在「通於神明」的精神狀態、精神境界下呈現在無知、無為的「常心」——「心中之心」中,換言之,所謂「道」,乃是某種特殊的精神狀態和精神境界。因此,「精神高於物外」也就是「道高物外」「澄澈神明之精,以與天和相嬰薄」「以道觀之」的另外一種說法,而「逍遙遊」即指高邁超越的精神境界(不僅僅是思想境界)。這就是莊子哲學所說的「自由」,換言之,經過梳理與重建,我們可以在莊子哲學的內部確立「自由」觀念。

所謂的「自由」觀念,章太炎先生曾說,《逍遙遊》所展示的「自由」、《齊物論》所闡論的「平等」,乃莊子思想的核心。顯然,他是以近代的觀念作為參照,重新發現了《莊子》的價值。事實上,構築我們現代「自由」觀念的思想資源大多是西方近代以來的社會政治運動及其哲學思考,近代哲學中的「自由」含義就是自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不依靠上帝和鬼神,德國古典哲學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由」。康德哲學儘管十分複雜,但「人是自由的」這一命題則是他最後且最根本的命題。哲學家的工作,其所有的深刻思考、所有的抽象論證最終都將指向一個歸宿。中國古代思想世界中的「自由」語詞最初可能出自高誘的《淮南子注》,出自道家的思想語境之中。它的意思是「從自己出」,並沒有近代哲學以來所講的「意志自由」的含義——別人不可以強迫我,這是近代觀念中有關人性乃至人的價值的一個基礎。由此,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古代所講的「自由」與現代所講的「自由」差別很大,而我們討論的則是莊子的「自由」。

莊子通過「逍遙」和「游」的概念闡述了古代哲學的「自由」觀念。我們說,莊子的「自由」概念具有如下的特點:首先,它不是「意志自由」,因為意志自由需要訴諸主觀意願。其次,它包含有「被動智慧」(passive wisdom)的意義,道家所說的「自由」確有這樣的特點。相比之下,儒家一般不講「自由」,儒家也幾乎沒有使用過這樣的語詞,這更說明莊子哲學中的「自由」問題值得另眼看待。那麼,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理解莊子哲學中的「自由」問題?

其實,《莊子》中的「自由」是相對於「有待」這一概念而講的,而與「有待」相對的又是「無待」,整篇《齊物論》幾乎就是旨在闡明和論證這一點。所謂「有待」,就是有所憑藉、具備各種各樣條件的意思。我們之所以在這間教室聽課,正是因為具備了各種各樣的條件才能如此,比如,你有學籍,選修了這門課,在食堂吃飽了飯有力氣走過來等等。有一次,費孝通先生在北大講社會學,講到社會角色和社會圈子時,他說,在座的各位將來畢業後,就會知道這是很重要的人生資源,因為你擁有了一個社會圈子作為自己事業發展的背景。然而,這種種的社會圈子,在莊子哲學的角度看來,卻都是「有待」,它可能產生負面作用,甚至陷入異化狀態,因此,莊子更強調「無待」。而所謂的「無待」,就是擺脫所有的條件。那麼,擺脫了所有的制約、束縛和條件之後,剩下的又是什麼呢?剩下的就是最本質、最重要且不可讓渡的那個東西,剩下的就是人性中最核心的部分——「自由」。實際上,「待」或者「有待」是生活中的常態,幾乎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憑藉他人、依賴社會以安身立命,但是,我們知道,莊子擅於從反面思考問題,揭示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的真理。

《莊子》中記載了一則很有意思的「列子御風」的故事,同樣,這個故事也載於《列子》。我們先來看看莊子是怎麼說的:

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

列子乘風飄飄然而來,自己覺得挺了不起,可莊子卻覺得他的境界還不夠高、不盡妙,質疑說,你畢竟還有待於風,所謂「猶有所待」。莊子的意思是說,把「風」這個因素也去除掉,不要憑藉它,才可稱作「無待」,這就凸顯了自由的意義。進而,通過「無待」分析莊子的「自由」,便不能不提到「獨」與「立」。因為「無待」就意味著「獨」「立」。莊子曾說「遺物離人而立於獨」,「獨」「立」儘管是孤零零的,但卻可以傲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是何等的氣象!順便提一下,《列子·黃帝》更發揮了物我混冥之物化說,其述列子之「神遊」曰:「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可以視為對莊子「無待」思想的進一步發揮。

我們說,「自由」這一概念,它並不是一個經驗的東西,換言之,它並不出現在經驗中,日常經驗中的我們也感覺不到「自由」。「自由」如果是一種感覺,那就意味著你的眼睛能夠看到,鼻子能夠聞見。我們當然可以說聞見了自由的氣息,但這只是比喻而已,不是對它的真實描述。那麼,我們可以經驗的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經驗的都是「不自由」,亦即「自由」的反面。那麼,按照道家的思想邏輯,對這種種的經驗上的不自由加以否定,即加個「無」之後,就等於「自由」。「自由」就是所有「不自由」的反面。莊子曾說,魚在水中優遊於水,它根本感覺不到水的存在,但你把它放在岸上,沒有了水,它便有了失去水的痛苦知覺。由此可見,道家思想自有其獨特邏輯,我們應該通過認真地思考發現其中的邏輯。

總之,「逍遙」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自由」。換言之,莊子的「自由」理論,交涉於心性論、精神哲學和境界理論等多個層面,這是我們理解莊子自由理論的基礎。而心性論與境界說作為某種哲學理論又是中國哲學所獨有的,是在西方哲學中找不到明確對應物的。那麼,對於心性論和境界說的探討與把握,以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說就是孤軍深入,因為我們並沒有一個參照系,也找不到一個與它相似的理論形態可以互相比照。在此,我們再次回顧之前的講授與討論,我們分析了莊子哲學中的「知識論語境」,展開了人性論和倫理學的探討,也花費不少時間澄清了道物關係——相當於今天所說的「自然哲學」「本體論」的內容。由此,我們發現,莊子哲學的這些重要理論,似乎都指向了一個更加重要的方向,即心性論。我們說,這種思路與觀點是逐漸形成的,它足以概括莊子哲學的理論特徵。而「逍遙」的概念及其理論正體現出心性論哲學的核心內容與主要特徵。

——本文選自鄭開著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莊子哲學講記》,詳細精彩內容請讀原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半支咽 的精彩文章:

她二婚嫁給才子,後險遭拋棄,最終等來了屬於自己的白首不相離

TAG:半壺老酒半支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