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熱門留學專業」與「名校光環」的時代?

「熱門留學專業」與「名校光環」的時代?

##

我的留學經歷還蠻詭異的。

先這樣形容吧:本科專業排名「世界第一」,碩士又在「世界排名前五」的學校「鍍了個金」。這樣的排名光環在每次別人或禮節性或真誠地說「哇,你學校排名我知道」的時候,我除了尷尬地笑一下,無法接下去。

後來想想,我的不自在除了因為臉皮薄,更多是害怕被量化標準綁架。

在國內工作期間,我不得不向工作夥伴和客戶重複這些排名數字,如果不說的話,老闆可能會覺得我不懂表現自己的學歷「優勢」,客戶可能不相信我。同時,我還得在一遍遍解釋人類學專業是什麼後面對對方漫不經心的評價:「哦,那就是文科啊,不好找工作吧。」 言下之意,要不是我的學校排名光環在,我沒資格獲得不錯的工作。

同樣的留學學歷,換個角度來形容一下:我的本科在某綜合排名上找不到的州立,碩士學了個人類學。公立大學裡好的沒幾個嘛,一點也不精英。人類學,這專業有什麼用?

學歷是脆弱的,不穩定的,根據解讀方式而不一樣。就像我把人類學說得再有趣,也沒有資格斷定它是「好」專業。或者說,所謂「好」學歷從來不是個統一的事實,而是無止境的爭論。

學歷是怎麼一回事,怎麼定義學校和專業的「好壞」,最糟糕的大概就是以為它有一個絕對統一的標準。學校排名與其說關於教育,不如說是機構之間的關係。

"University rankings are obviously not about science and education but about universities"( Kette & Tacke 2015).

聽過強調說技術學校畢業生比普通大學畢業生就業更好的,聽過開玩笑說名校畢業還不是得給深大畢業生(馬化騰)打工的,似乎是批判招聘市場過度依賴985,211,top50標籤,但這樣的論述同時也在加固「什麼是成功的人」,「什麼是好的未來」在我們社會的定義。

##

光是在美國,中國留學生佔到所有國際學生的三分之一。本科的時候,我認識的所有中國留學生大部分在商科管理和金融會計類,專業課里經常一半的中國面孔,大家習以為常。

現在,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類專業是申請熱門,管理類專業也依然流行。傳媒、設計、藝術史、文學等等也有了人氣,有時認識學哲學、東亞研究、性別研究的小夥伴,都像遇到了珍稀生物一樣興奮。說到我自己的人類學專業上課有時還是能找到兩三個中國人,有的冷門專業無中國人問津。

不可否認,人文社科和政治哲學類即使在歐美也算冷門,大家也一直在吐槽學術界越來越難進,專業選取比例也說不上均衡。但若以中國學生龐大的人數基數來看,熱門與冷門專業比例就誇張了,彷彿中國留學生人群選校選專業的興趣和需求乃至價值觀都高度同質化

拿現在的學校舉例,在英國的小山坡上,名字完全不如雷貫耳,比較特別的是發展學專業排名世界第一(可能也是唯一牛逼的專業了……),但整個專業一年難有一個中國人,專業里的亞洲人大多來自孟加拉,印度,和日本。

每次系裡的活動,各個膚色國籍的人在一起熱烈討論去殖民和去西方中心化時,都強烈感受到關於東歐、中東、印度等等的研究很多,批判性也很強,而中國甚至很少被包括在這樣的討論話語里,沒很大存在感。偶爾來一個美國華人憂心忡忡說中國沿海污染……

前年學校的統計里,中國學生有兩千五百人,亞洲其他國家學生有六百多人,也就是說中國學生是亞洲其他國家學生的四倍;而在人類學和發展學、移民研究、國際關係的系裡,這個比例是反過來的。

對聽起來「好就業」,「好賺錢」的專業趨之若鶩,似乎很實用,但又好像經不起推敲。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這一代對留學的了解信息很大來源都是別的家長和留學機構。

競爭激烈的留學諮詢行業里,優秀不優秀的標準幾乎已經高度成熟和統一。任何希望挑戰主流標準的留學機構都會發現自己要麼力不從心,要麼水土不服。

這是家長這代人的成長背景,社會因素和留學行業的簽約模式等等因素相互影響而成的。

於是諮詢往往變成家長問:」你們公司去年錄取情況怎麼樣?「 顧問說:」我們去年有個xx普通高中學生啊一開始托福還不到80呢,後來分刷的不錯,錄取了xx,那可是USNEW前30,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強調自己幫客戶進了超預期學校);另外有個來諮詢的學生,成績很厲害,決定自己申請家長都勸不動,結果那麼好的標化去了xx州立,太可惜了(製造焦慮)。孩子目前是這麼個分數嗎,只要努力按這邊計劃,一定能進到xx級別學校的(許諾)。」

和其他銷售業一樣,留學顧問必須要把自己工作里的銷售成分以道德動機而非商業動機帶出來(雖然這兩個動機可以共存)。在一系列華麗的話術或雞血的演講下,都包含著一個信息:「我們能給你的孩子更好的未來,所以我們的服務值得你花這麼多錢,選我選我!」

不是不認同留學諮詢機構的模式,畢竟機構也有它的優勢(雖然可能和大部分家長認為的不一樣)。把中介說成智商稅也是低估了學歷焦慮來源的複雜程度。

個人認為,家長願意交大數額的錢讓公司來幫孩子去「更好」的學校,幾乎是一定會奠定一套固定的、雙方認同的價值觀基礎,即「什麼是更好」。

家長對於孩子未來的期望在這樣的情況下被簡單直接地量化成合同里的服務條款和服務保障——在多少多少標化分下進某排名前多少的學校最好。

而留學機構必然從自己相信的主流性和實用性考慮,那麼看起來「沒有未來」,「回報不高」的專業就直接跳過了,想想留學機構的服務性質,為什麼要冒這個險?

有的家長,對留學諮詢的想法就是付錢省事,最好直接給張學校和專業名單保姆式服務。

可是每個人對於有不有趣,有沒有用的理解都不一樣。很多高中生英語很好,其實自己上官網做research可以獲得很多參考(而且這步不該省)留學諮詢的角色應該是輔助參考,而不是主導。然而,很多留學顧問害怕自己要學生做這做那顯得自己的服務值不起價錢,被家長問責,就「替」學生做了,呈現出來的信息不可避免帶著自己的觀念和偏見。

「這個學校小班教學,很好和老師溝通。」

「這個學校在大城市,實習機會多。」

「這個學校在的州不是很安全啊。」

「這個學校小而精,畢業校友都是精英。」

「這個學校作為公立學校,學生階層參差不齊的。」

對這些論述很熟悉的我,前陣子和同學吃飯時,英國長大的她說她覺得中國大學很liberal和open-minded,特別是人大,我好奇地問為什麼,她說在中國實習的時候接觸到了很多拿獎學金來的越南 柬埔寨 蒙古 非洲留學生。

「如果我在英國大學,我永遠接觸不到這麼多來自這些地區的人,也不會有機會了解他們。英國對國際學生的門檻還是高了,獎學金也給的少,制度上就不歡迎這些留學生。」她說。

我也笑了笑,我贊同現在這個學校系裡的values,愛穿校園裡學生們都穿的鬆鬆垮垮嬉皮風格的大衣,欣賞#metoo事情出來後給全校發反性騷擾手冊的系主任,喜歡學校邀請來表演的單口相聲。這大概就是教育中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吧。

##

曾經有個家裡條件挺好的高中生說對國際人口販賣這些議題感興趣,然後問申大學哪個專業好啊?我查了幾晚專業信息給他推薦的list里有political science,這個專業名一蹦出來,他父母的眉頭緊皺,說這個專業聽中介講對英語要求高,太難了吧,而且以後能幹嘛啊,要不本科就學個英語什麼的基礎學科提升下語言做跳板以後去更好的學校讀碩士吧,主要是要去個排名好的學校。

英語要求高,國內如今一大把不把托福刷上100不好意思說的學生,還有啥做不到的?XX專業能幹什麼?這問題在於專業是什麼職業就幹什麼的想法本來就不適用了。畢業了就不學習了?新媒體和產品經理哭給你看。

就業前景?早年熱門的商科畢業生在國內招聘會上十分尷尬了,當初選這專業的時候沒人告訴他們只拿個學歷沒有國外工作經驗回來還是會被淹沒在求職潮中。

無論你的專業聽起來多熱門多好找工作,不代表你好找工作。

別人通過選專業走了「人生捷徑」,不代表是你的捷徑,不是嗎?

大學教育承載太多期望,無需再贅述。留學的價值是否可以用物質回報衡量?

一個墨西哥的女生來讀發展人類學的碩士,學習特別認真,希望畢業回墨西哥用專業學的東西改善社會問題。這樣的動機聽起來是不是不現實也很不「值得」?在她的眼中,因為好找工作選一個專業也有些不可思議。重要的是,我們都不以自己的目的為標準去評價對方的留學「值不值得」。

##

除了主流價值觀和實用性這些常識里的陷阱,很多家長和留學生覺得人文社科概念「難懂」甚至「危險」的思想背後都暗含著強烈的apolitical(不關心政治)成長背景與傾向,即:認為它不相關,認為它不重要,認為我不該關心

這恰恰是個很大的文化差別,這個傾向帶來的文化衝突感也體現在挺多留學生(包括我自己)身上:不太關心權益和不公平問題,同學討論當下political issues時發現自己能發表的見解少的可憐,較少參與學校公共事務,對各類歧視行為容忍度高,很少直接抗議,覺得自己的行動不會帶來什麼效果。

這樣的留學「新」紀元,我看到了一代人把自己認為對的主流價值觀連同焦慮完整地傳給了出國求學的下一代人,一邊期望他們「融入」,一邊擔心他們「太過融入」。

太多高中生上了很多培訓課,刷了很多次分數和課外活動,假期被實習和暑校充滿,不敢落下同齡人的步伐,然後」如願「進入了美國常青藤,英國G5,或者top50。他們背負著家長的期望和對未來隱隱的焦慮意氣風發。

只是,這如的是誰的願?

##

雖然又是篇「不現實」的絮叨,但還是期待價值觀多樣化的未來。

在這個未來,「光環」與「熱門」不再是加上一群又一群人身上的真理,學習人類學和哲學之類的專業不再是「沒有用」的事情,也不再是「很酷很特別」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類食用指南 的精彩文章:

當你說女性「特權」的時候,我在想什麼?

TAG:人類食用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