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泉靈說「時代拋棄你時連聲再見都不會說」,我該怎麼辦?

張泉靈說「時代拋棄你時連聲再見都不會說」,我該怎麼辦?

不出意外,這篇文章恐怕是本人這個農曆年裡最後一次更新,首先祝你春節快樂,送你一個福字,快用支付寶來掃吧。

哦,自己不能掃自己哈!

是互聯網在變,還是世界在變?

在「演講」里,張泉靈給了許多案例,如「網店的客戶分類「、「網紅的營銷」、「江小白的年輕化」、「阿爾法狗的演算法」、「周黑鴨的零食化道路」等等。這些案例都非常鮮活,而且深深抓住了時代發展的脈絡。凡是在企業里做過營銷的人,很多都會對這些案例耳熟能詳,而且或許會不約而同地總結到:「互聯網思維」的勝利!

什麼是互聯網思維?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波特·斯圖爾特(Potter Sewart)曾經說過:「我不能給色情下定義,但是我看到的時候我知道它是。」在這裡我也要偷用這句話,「我不知道什麼是互聯網思維,但我看到它時我一眼就能認出它。」嗯哼,我就是這麼懶。

可是張泉靈講了這麼多的「互聯網」故事,那究竟是互聯網在變,還是世界在變?

世界在變,也沒變

每當聊起未來的時候,我都會祭出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在未來人類或許將與機器融合,智人的時代將終結,一種全新的物種將誕生。比如,現在我們可以有「義肢」,而或許不需要幾十年,這些義肢就可以更「智能」,甚至由我們的大腦直接控制,當我們的全身器官甚至記憶都可以移植或替換,我們現在所謂的「人」,還存在嗎?

這,是這個年代流行的說法,流行的概念。

去年讀了一本弗朗西斯·福山的《我們的後人類未來》,這是一本本世紀初的著作,與赫拉利的人工智慧暢想不同,福山對未來的想像是基於十幾年前基因技術的流行。

那對於人類的未來,究竟是基於基因改造,還是來自於人與演算法的融合呢?這裡只是想說,短短十年,整個世界的科技流行就發生了斷層試的變化(還記得那句過時的口號嗎?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呃,如果21世紀只有10年的話),這些關於時代變化的說辭,究竟真的是一種洶湧澎湃的時代潮流,還是僅僅是一種流行?世界一直都在變,但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

體制的封閉與個人的焦慮

再說一個與改變絕對對立的例子——體制。

前兩天一掠而過一個報道,一個三十多歲的「大媽」,做了十多年的收費員,收費站拆了,她說自己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

體制是一個恐怖、頑固的巨大組織,很幸運,也很不幸,我自己也跑到體制里來。說一些簡單的小事例:體制里,沒有中央印表機,每台電腦配一台,所有稿件撰寫先列印出來再手動修改;大部分人不會用Excel和PPT,表格用Word製作;更沒有OA,所有流程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的樣式……。但最重要的,還是觀念的固執,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有什麼,但對新事物的了解既不深入、也不熱情,多少年如一日得看著世界在身邊流轉,自己就是巋然不動,直到,直到某一天巨變轟然而至。

在這樣的環境里生存,我會有自己的焦慮,這種焦慮便是:一旦某天體制拋棄了我,我將一無所有。這種焦慮催促我做出改變,哪怕有穩定的工資,也不能放棄學習與進步。但問題是,究竟該學什麼,該向哪裡進步?焦慮並不帶給我答案。

焦慮無處落腳,變化終將失敗

我一度很討厭郎咸平,他總是在各種場合里說自己當年預言多准,「嘲笑」那些不聽他勸誡的市場人,然而他討人厭的地方在於,就算他的道理再靠譜,他從來沒告訴人們「要怎麼辦」。就像在這個時代里,告訴你變化很容易,但是往哪裡改變,卻很難。

我有一種骨子裡的消極,我當然認為人類作為整體會進步,但是當我們以追求改變為目標而獲得生存時,結局或許並不會盡如人意。

首先,人類的智慧和想像是有限的。哈姆雷特那麼感慨:「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錶!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呃……,好像並不是這樣子。當我們感嘆人類的偉大的時候,往往把它擱置在一個悠長的時間跨度上,雖然這個尺度與宇宙相比仍是一瞬間,但與我們個人相比,積累出智慧依然需要太長太長的時間。因為我們作為個體,無法繼承知識,雖然知識和智慧落在書上,可每一代人都需要從頭習起,《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里幻想出一個活了幾千歲的人,他一個人積累了人類發展出來的所有知識和智慧,可惜我們都無法如此,知識和智慧的繼承太緩慢,太容易遺失,於是我們常走逆路,常常徘徊。基於淺薄的知識和有限的想像,我們無法確保自己化繭成蝶。

其次,人類作為群體往往無知。《烏合之眾》作為一本關注人類群體的經典作品,闡釋了人類聚集到一起所能產生的無數荒唐。雨果的《九三年》和狄更斯的《雙城記》,講述發生在法國大革命及之後的幾年的「駭人聽聞」的故事,作品裡展現了人們聚集到一起,所產生的暴行、無知和絕望。在微博和網路里,我時常會體會到一種群體的恐怖,哪怕電影里、文學時常提醒我們關於理性和獨立思考的重要,但在許多公共事件面前,我們的理性往往蕩然無存。作為「烏合之眾」中的一員,我們怎麼能對自己有那麼高的期待?

再次,作為個體的人,也往往狹窄和淺薄。我是一個靠「寫字」活了這麼多年的人,在「創作」上有時候不免「自負」,但是生活往往讓我看到自己的邊界。前幾日讀《三聯生活周刊》,有一個關於長壽的專題,報道內容詳實、生動,採訪專業、豐富,全篇讀下來讓人信服。我突然覺得自卑,如果這樣一個選題交給我,我想我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完成的。現實的生活讓我不斷遇見自己的邊界,這些邊界不斷地提醒我的有限和狹窄,在這樣一個變遷的社會,突破一點點個人的邊界都要做出痛苦的努力,更何況要發生本質的改變呢。

最終要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翻譯過來就是,人生有限,知識無限,要想追求無限知識,遲早要嗝屁!所以面對這個時代的變化,該吃吃、該睡睡、該焦慮繼續焦慮,因為保持不變會被時代拋棄,追求改變八成也要如此下場。世間只有少數弄潮兒,或許的確會有一小撮人推動世界的前進,但我們,大多只是那金字塔的底座。

關於石頭慢慢說

喜歡文章就轉發一下吧

在人生最美的年華相識於南京

「石頭慢慢說」的形式記錄畢業後的生活

與人一起分享歲月里體驗到的美與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頭慢慢說 的精彩文章:

以一份書單,揮別我的2017

TAG:石頭慢慢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