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諾亞方舟、跨湖橋文化湮滅到冰期天文理論

從諾亞方舟、跨湖橋文化湮滅到冰期天文理論

英國《每日郵報》2016年5月16日報道,由於潮起潮落沖刷了淤泥,英國北海的諾森伯蘭郡海岸線上浮出許多樹樁與倒下的原木,綿延200米長。考古學家表示這是一片7000年前因海平面上漲而淹沒的原始森林,並且還在那裡發現了人類與動物的足跡。

英國北海的諾森伯蘭郡海岸線上浮出許多樹樁與倒下的原木

2016年9月20日我參觀了杭州跨湖橋遺址,興盛於8000年前的跨湖橋文化被認為因海侵事件突然終止於7000年前。在該遺址最珍貴文物之一的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旁邊不到10米遠的地方,還遺留著一個樹樁,周圍有大量白色的沉積海鹽。跨湖橋文化其他多個遺址也發現了貝殼、新的潮汐線等海侵的考古證據。如果當時的海平面上升不是一次短促的海嘯,而是持續一定時間段的海平面上升的話,那就不會是這一個地區的現象,而會是一個全球海平面的同時上升事件。這必然會在全球所有海岸線的同一時期找到相應的證據。

杭州跨湖橋遺址出土的獨木舟

跨湖橋獨木舟原址旁邊的海侵證據。作者2016年9月20日在拍攝於杭州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歐洲《聖經》中有大洪水、諾亞方舟的傳說。黑海在遠古時代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歷史上曾多次與地中海分分合合。7600年前黑海與地中海是分開的,這使得黑海在此之前變成一個海拔遠低于海平面的內陸湖泊,周圍有大量人類居住。1997年,哥倫比亞大學的地質學家威廉·瑞恩(William Ryan) 和沃爾特·皮特曼 (Walter Pitman)發現了一些有說服力的證據,他們認為在大概7600年前,中東地區可能發生過一場大洪水。2000年1月25日,他們出版了一本書Noah"s Flood: The NewScientific Discoveries About The Event That Changed History,詳細討論這一歷史事件。因海平面的上升,地中海的海水衝破了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旁邊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形成了一場非常巨大的洪水,淹沒了曾經的「黑海湖」附近的大片區域,形成了今天的黑海。1999年發現「泰坦尼克」號沉船的海洋學家和考古學家羅伯特·巴拉德研究小組發現了黑海水下約121米深處古黑海的海岸線。根據從這些海岸線獲得的貝殼進行碳14測定的數據看,發生大洪水的時間是在公元前5000年前。碳14測年精度在這個時間範圍誤差在正負60年以內,而這個更為精確的時間點與跨湖橋文化湮滅的時間幾乎是完全重合的。這場大洪水持續時間從古地質歷史角度看並不算長,只有300多天的時間,地中海的海水以每天約40立方千米的水量注入黑海。

1937年中山大學吳尚時發現的廣州七星崗,20世紀50年代天津渤海發現的一些列貝殼堤古海岸遺址群,都揭示了7000年前的海平面上升事件

西方的大洪水,與東方杭州的跨湖橋文化終止的時間點,竟然很有可能是完全重合的!

對海洋平面變化的地質研究表明,在第四紀末次冰期最盛期、氣候最冷、冰川規模最大的時段,出現於距今18000年前後,全球年均氣溫比現今低6°C左右。北美大陸60%、歐洲和西伯利亞都有巨大的冰蓋覆蓋,冰蓋厚可達3千米,一些地區冰蓋擴延至北緯40°以南。當時海洋平面比現在低130~160米。那時的中國東海岸處在沖繩海溝邊緣,台灣與大陸是連成一體的。此後全球氣溫逐漸上升,冰蓋持續消融。至7000年前北美和歐洲的冰蓋完全消失,此後海平面上升趨緩,一直到6000年前達到最高,比今天海平面高三到四米,此後波動下降到5000年前,基本與今天海平面持平。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尺度上周期性地發生冰期和暖期的交替,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其實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原因是地球與太陽之間位置的天文變化。地球自轉導致了白天與黑夜,地球公轉導致了一年四季。由此可見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關係對地球氣溫影響是決定性的。用地球軌道偏心率、地軸傾角和地轉軸進動三種參數的變化幅度與周期可以解釋歷史上冰期交替變化(專業術語叫「冰期旋迴」),這就是所謂的「冰期天文理論」。該理論1842年由Adhemar提出,經過Croll,發展到塞爾維亞工程師和數學家米蘭科維奇(Milankovitch)在20世紀40年代最終完成。這個理論非常優美之處在於:地球、月球和太陽的天文運動是一個可以根據天文測量數據進行精確演算的系統,可以計算確定過去幾十萬、數百萬年每個時期的地球與太陽相對位置,也可以預測未來幾十萬數百萬年每年的精確位置。也就是可以對地球未來的氣候進行精確預測。通過精確天文測量和計算髮現了2萬年、4萬年、8萬年和10萬年等周期,以及40萬年的大周期。這個冰期天文理論更精確地解釋了7000年前為什麼地球會處於暖期。[1]

以上是我最近親歷的一個全數據關聯的研究案例。當所有這些表面看完全不相干的知識信息等數據關聯在一起時,它們可以相互還原,並且其中一個數據最準確地確定時間後,其他所有本來還不太明確的時點都可以同樣精確地確定了。從這樣的數據關聯中我們可以發現讓人多麼興奮的科學聯繫!

如果全人類所有的科學測量數據全都可以如此以「全數據」的方式關聯在一起時,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其中大量過去未曾關注過的因果關係。

[1]丁仲禮:《米蘭科維奇冰期旋迴理論:挑戰與機遇》,《第四紀研究》,2006年9月。周尚哲:《冰期天文理論的創立與演變》,《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4年3月。Milankovitch M M.Canon of insolation and ice—age problem.(Beograd:KoniglichSerbische Akademie,1941)

作者簡介

汪濤

獨立學者

人類第三次科學革命倡導者,純科學理論體系創始人

雲鋁股份(000807)獨立董事

浙江宇視科技 顧問

上海析易船舶 聯合創始人

中央民族大學中俄能源研究院 客座教授

中關村長風聯盟 國際化導師

中國農投會、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中心等創業導師

曾為中興通訊(000063)國際市場管理體系的奠基人

著 作:

《通播網宣言》

《生態社會人口論》

《超越戰爭論——戰爭與和平的數學原理》

《實驗、測量與科學》

《即將來臨的糧食世界大戰》(即將出版)

《純電動:一統天下》(即將重新出版)

《科學經濟學——看見看不見的手》(即將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純科學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我認為中醫是「前科學」?

TAG:純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