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猝死,不是要學習而是要反思
新聞背景:
年關將至,醫療圈卻傳來悲傷消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丁集鎮中心衛生院外科醫生方培虎於去年12月16日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內,年僅31歲。然而,近日裕安區衛計委一則《關於在全區醫療衛生系統開展向方培虎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引發軒然大波,醫生紛紛表示,「不學,要好好活著」。2017年據不完全統計,見諸媒體的醫生猝死案例就有31起。也是在最近,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醫生郭慶源連續工作18小時,突發病症經搶救無效死亡。
「要好好活著」,既是基本權利,更是人之常情
方培虎醫生猝亡之後,當地醫生紛紛表示「不學,要好好活著」,自然不是拒絕學習他的愛崗敬業,而是不願意重演他的經歷和結局。或者換而言之,逝者已逝,生者痛定思痛「借題說事」,無非只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更合理的職業處境而已。比如說法定的休息休假權、公平的崗位回報等等。凡此種種,既是基本權利,更是人之常情。
不少醫生之所以頻頻加班,是因為醫療人才短缺。醫學本科要讀5年本就較長,當下許多醫院更要求醫生至少要有研究生學歷,時間成本加上與生命打交道讓一些青年學子望而卻步。讀了七八年醫學院,終於進了醫院還要慢慢熬,從實習醫生到主治醫師,再到副主任醫師,更不要說主任醫師,需要很多年的付出,還有職稱名額的限制。相對於和疾病戰鬥的高壓,年輕醫生的待遇並不高。進而,年輕醫生改行成為一種現象。面對「貴族醫院」挖人,一些高年資的、職稱待遇上不去的醫生也會跳槽。那些堅守在公立醫院的中青年醫生自然是頂樑柱,要面對更大的加班壓力。
每一起猝死事件,都有很多值得檢討的地方
醫生積勞成疾的背後,是一名醫生的愛崗敬業,但更多的是「鴨梨山大」,是不能、不敢停下來。最新一期《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表明,醫生平均每周工作50小時,僅8.1%不熬夜。
那些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猝死的醫生,他們原不該如此。該用何種方式讓超負荷運轉的節奏慢下來?這個時候,人們不是不需要來自官方的聲音,但這樣的聲音理應低沉、體恤,而不是高亢地「號召」。
主管部門,應有勇氣,既為醫德點贊,又反思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這個評價機制的底線是——我們的醫生,不至於因為工作辛勞、壓力驟增而猝死!每一起猝死事件,都有很多值得檢討的地方。
與讚美相比,呵護更為迫切
人們希望,在檢討和審視的基礎上,醫生的獲得感更加明顯,生存狀態得到改善。但是,「號召」自始至終,沒有一個字提到這些。由此讓人不免擔心:檢討和反思會被謳歌和表彰代替;悲劇,還是在不同的地方繼續發生。
長期以來,我們都把「帶病」或「堅持」作為評價一個人工作態度好壞的標準,這樣是不對的,應樹立一個正確的、健康的、科學的工作生活觀念。社會發展的目的是什麼?讓人們越過越好。民為重,社稷次之,如果連百姓都過的得不好了,每天需要超負荷運轉,豈不有違發展的初衷?
微言大義:
@sneerpassby_冷路:沒錯,什麼為母則剛,警察累倒在執勤中,醫生猝死……不值得學習,值得反思!
@如果重學呢:向一切透支健康的工作說「不」!
@希望與信念:和平時期,不要讓醫生、警察、消防官兵等因為救人,過度勞累而倒下,請合理輪換,讓他們得到休息。因為培養一個人才很不容易,同時他們也是父母的孩子,還可能身為父母,都要尊重生命,好好活著!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模範人物任何時候都是值得我們仰望的,但醫生猝死是一出切切實實的悲劇,它折射的是醫生行業的生存焦慮和巨大壓力。對這出悲劇,我們首先應該是進行反思,反思我們的醫療體系和生存狀態,反思如何避免悲劇發生,而不是在人心戚戚時,急於歌功頌德。生而為人,好好活著,健康活著,才能更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7年中越雙邊貿易額預計938億美元
※中國石油「一帶一路」海外項目伊拉克調研:「中國人給了我們信心」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