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憑什麼自己不努力,還抱怨原生階層

你憑什麼自己不努力,還抱怨原生階層

文銳態度 公眾號銳態度

這是一個一半的人一正確的方式做著錯誤的事情,一半的以錯誤的方式做著正確的事情的時代。——朱德庸

最近,賭王何鴻燊的小兒子何猷君在學霸滿屏的《最強大腦》中碾壓各路對手,他的高智商表現成功刷新了人們對富二代的固有印象。

擁有頂配卻仍然藏不住一顆奮鬥的心。他一出生,便擁有許多普通人一生都無法擁有的資源,這無疑令人羨慕。

與此同時,最近關於「北大畢業生拉黑父母」這條新聞的討論迅速在微博上刷屏。

這名北大畢業生,頂著高考理科狀元、北大本科、留美碩士等諸多光環,卻以一篇一萬五千字的決裂信拉黑自己的親生父母十年之久,理由便是原生家庭對其過度的控制嚴重影響了他的社交能力。就這樣,「原生家庭」完美地成為了背鍋專用詞,成為他平庸的理由。

這不禁讓我想起2011年,日本留學生汪家晶因母親沒能及時給他生活的費用,在機場對自己的親生母親連捅九刀致其重傷,但是卻沒想過,自己作為一個24歲的成年人,完全有能力自己兼職賺取生活費,憑什麼想著不勞而獲,還抱怨原生家庭沒有給自己最優越的條件。

這些年,「原生家庭」橫空出世,一切都有了源頭上的正解,終於有了個顛撲不破、生生不息的借口了:我無能,是父母關愛過度;我平庸,是我的父家庭無能,所以造成我階層固化無法上升。因為過得不好,所以總需要有個人來背鍋。總之,但凡有任何缺點,都可以從原生家庭找到原因。

原生家庭,儼然成了背鍋專用詞。

但這個鍋不能完全由原生家庭來背,我們不能將不幸都歸結到原生家庭,以此洗請在成長中自我存在的問題,以此作為我們碌碌無為的借口。

對此我只想說:

我不否認,階層,真實地存在著,階層固化的現實,赤裸裸地擺在那兒。我們每個人的原生階層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未來所能達到的高度。階層固化固然存在,但是並非牢不可破。

連一出生便擁有頂級配置的賭王之子何猷君都如此拚命,你憑什麼自己不努力,還抱怨原生階層?又是who給你的自信,讓你有勇氣用原生階層,來解釋自己生活的不堪?

01 階層的本質和現實

首先,我不否認階層分化的存在。畢竟我們的後天努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原生階層的影響。

「貧窮,是一種西西弗斯式的詛咒,讓你在日復一日的無望勞作中困頓掙扎。」

正如馬太福音中所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是這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

根據最新的階層劃分,中國社會劃分為九個階層,最頂層20%的人佔有了社會80%的資源,剩餘80%的人則在不斷嘗試向上攀爬,歸根結底,只有向上爬升,才能擁有更多的資源,爭得更多的生存選擇權。

擁有更多的資源就意味著擁有更多選擇權,更廣的人脈,更高的眼界,他們的下一代能夠更好的踩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在他出生之前父母便已經幫他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

在面對學業,工作,愛好,婚姻等重要選擇時,常常是富人才有選擇權,窮人往往退無可退,只能被迫被社會潮流推著向前。

不久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羅斯高的團隊在一次調查結果顯示,63%的農村孩子沒上過高中,家庭教育落後,導致了認知能力滯後。

無獨有偶,丹麥廣播公司和BBC共同拍攝的紀錄片《為什麼貧窮?》同樣聚焦了中國教育問題。農村的經濟落後,高等教育體制弊端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問題相互交織,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即使努力,也只能無奈地干著農活,通過出賣體力勞動來獲取賴以生存的基本收入,重複著祖輩代代貧窮的命運。

不是窮人不努力,而是他們處於Hard模式,他們的努力在原生階層的模式下顯得杯水車薪。

英國BBC公司的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選擇2了14個不同階層的英國孩子,記錄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從7歲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一直到他們的56歲。

這項歷時49年的研究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了傳承。

在一個百廢待興的社會,彎道超車,一夜暴富都成為可能,但社會一旦進入到發達又穩定的階段,階層的分化和固化將變得日趨明顯。

上層社會的人脈、財富、精英意識、教育資源等等,父傳子,子傳孫。

而社會中下層的孩子,在公立學校接受了所謂的「快樂教育」後,構成新一代的社會中下層。但不管怎樣,發達社會至少能為他們提供可靠的生活保障。

這是社會穩定的另一種形態。

這便是階層的殘酷性。

02 階層固化的原因

電影《瘋狂的賽車》中有這樣一句台詞:沒錢,曬太陽都是二手的。

說到階層固化的原因,毫無疑問,大部分人會先想到教育的資源分布不均勻。

我們經常談論中國寒門再難出貴子,但其實即使我們把目光望向美國,發現教育也是有階層之分的。普通工人階層的學校教育學生的也是死記硬背和循規蹈矩,只有資本家階層的學校才會強調批判性思維和改變世界。

一旦教育也有了階層之分,跨越階層就不是一件易事,因為跨越的途徑被封死了。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被現實印證的馬太效應就是這麼殘忍。

同時,一個人所處階層的眼界,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一個人未來的高度和極限。

教育,往往決定一個人的視野,父輩的高度,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看問題的高度。

這不由地讓我想起近幾年掀起的「公務員熱」狂潮,曾經被認為是碌碌無為的象徵的公務員職位,在近幾年卻成為眾多畢業生搶手的「鐵飯碗」,一方面是對社會制度公平性的質疑,另一方面,站在底層,視野也會有相應的視覺死角。

「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更有利於個人未來的發展」,這樣的選擇往往只有精英階層才有權利擁有,身處中產階層甚至底層的人,往往在二十幾歲時,身邊親戚朋友諸如此類的話語便開始湧現:

「你都25了,幹嘛還要折騰隻身一人去北京,待在老家結婚生子不好嗎?」

「北京房價很高唉,你去那裡壓力會很大啊。」

「你一個女孩子,幹嘛要跑得那麼遠,你就應該留在老家趕緊考個公務員,留在爸媽身邊就好,趕緊嫁人生孩子,再過個幾年就嫁不出去了」

結婚後,又有這樣的話瀰漫著:

「都結婚一年了還不生孩子,趕緊生個孩子吧,不然老了就變成高齡產婦了」

「不要老是想著工作,你一個女娃娃,相夫教子最重要」

有了孩子以後,又有婆媳關係,小孩的教育,房貸,車貸……各種令人焦慮的問題,男人在焦慮中早早地變成了「地中海」,女人在相夫教子的操勞中變成了黃臉婆,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生活的壓力使我們日趨成熟,或者與其說日趨成熟,不如說是日漸蒼老。不再談論年少輕狂,取而代之的是世故圓滑,不再談論四海為家,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奶粉錢,學前班,學區房……就連婚姻,也在日日的柴米油鹽中,變成了兩個人湊合著過日子。

在底層著急著結婚的同時,高層卻不乏一些不婚主義者,我們所認為的歸宿,只是他們眼中的生活娛樂品,可有可無。可是往往也只有高層,才有資格去選擇自己的婚姻自由。

當自己一線城市的朋友們談論著CBD時,我們卻淹沒在,「你怎麼還沒結婚」,「年齡大了,孩子都不好生了」,「你賺錢多有什麼用,還不是沒有老公」這些口水裡,如此一生。絕大多數人生的無限可能,都是在「不可能」和「做不到」後被扼殺的。

這便是底層最真實的生活。

我親眼看著自己周圍的人一個個結婚生子,柴米油鹽,酸甜苦辣,但是卻沒有看到,我們年輕時按著父母的要求選擇的最安穩的生活方式,並不意味著所謂的歲月靜好,相反,這意味著我們過早地重複父輩的命運,一輩子活在父輩的視野中,最悲哀的是,我們以這樣的觀念教育著自己的子代,並讓他們重複著我們這樣的悲哀。這便是所謂的階層固化,代代貧窮。

03 階層跨越並非遙不可及,只是你沒有找到合適的上升通道

當「逃離北上廣」和「逃回北上廣」的話題在網上大熱時,一篇爆文《逃離你終將衰落的家鄉》在網上飛速傳播。文章以各省人口流動的大數據為依據,得出一個殘酷結論:

大都市就像抽水機,不停地從落後省份抽取勞動力,或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就會像今天的日本一樣,無數村莊和城鎮凋零衰敗,但東京和大阪都市圈繁華依舊。

在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大都市將毫不留情地吸干周邊地區的血液,以便自己能夠生存。

大都市擁有優質的政治資源、商業資源、教育資源、人力資源……

這些優質資源吸引著無數優年輕人,而他們將推動大都市的繁榮發展,從而讓大都市獲取更多的資源,於是形成了一個優勢迭代的良性循環,這就是馬太效應中的強者愈強。

而由人口遷徙引申出來的推論,則更加觸目驚心:

大都市在攫取優秀人才的同時,也在用高額的房價和戶籍制度將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擠到繁華都市的邊緣,將他們趕到髒亂的出租房,直到他們夢碎的那一天,收起行囊返回家鄉,然後,他們的下一代再背起行囊,逃離家鄉。

這就是馬太效應的另一面,弱者愈弱。

階層跨越,在今天這個時代,顯得更為艱難。

榮獲2016年雨果獎的郝景芳著作《北京摺疊》中有一段話,可以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社會隱喻:

頂層操控規則,中層高節奏工作,而底層的窮人,將連被剝削的價值都不再會有。

當底層人民對著鄰里鄉親高喊讀書無用時,一場「人工智慧」的革命正悄無聲息地到來。到了那一天,那些放棄教育的底層人民,他們的出路又在哪裡?

而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更關心的問題是:這個社會還有打破階層的可能嗎?

有,當然有!

即便是在階層高度固化的英國社會,在紀錄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現了一個人,他打破了階層的天花板成功晉陞精英,他就是Nicolas ——一個農夫的兒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學,然後成為了美國名校的教授。

十四分之一,從概率上來算,約為7%。

無獨有偶,全球複雜網路研究權威、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巴拉巴西在《爆發》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

這7%數字怎麼來的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他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他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他能夠掙脫時代對他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這一類人被我們稱之為英雄。

04 有人將一手爛牌打成王牌,也有人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面對同樣稀爛的原生家庭,有的人消極沉淪,有的人卻鳳凰涅槃。

有些人能從輸到沒底褲的原生家庭中逆襲成長,最終破繭成蝶。

而有些人天生一手好牌,生來便擁有頂配,卻硬生生地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如泥。

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一名生活在的黑人,而且是一個私生女,9歲的時候被堂兄強姦,14歲就和男朋友生了一個孩子,長得又丑,吸毒、抽煙、喝酒、投錢,自甘墮落、行為出格,脾氣古怪,和比自己年紀大的男孩子廝混,她的童年彷彿掉進了一個骯髒的大染缸。

但她沒有爛在底層的泥濘里。在父親和繼母的嚴厲要求下,她每天必須背20個單詞,否則別想吃飯,父親還給她制定了教育大綱,每周寫讀書報告,積累大量的知識。

她大一的時候,便進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納什維爾分部工作。

大學畢業後,奧普拉成為了巴爾的摩WJZ電視台的主持人。和同事一起主持「六點鐘新聞」節目。

如今她已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脫口秀主持人,身價10億美金。她的名字已經成為一種品牌和力量,並吸引著各個階層、各種膚色、各個國別和各種年齡的男女人士。她用自己的一生向世界證明,女人不再只是脆弱的象徵,也可以成為一種優雅的力量。

原生家庭給了她一手爛牌,她硬是靠著自己,打出了一手王牌。

你我皆凡人,永遠無法預料上帝究竟會發一手什麼樣的牌給我們。但是,我們雖然不能左右牌的好壞,卻能通過努力改變人生的僵局。

與之相反,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李小璐,說她命好一點也不為過。

出生演繹世家,父親是八一廠的導演和演員,媽媽更是老牌的大美女和電影明星,從小在電影廠的院子里長大,3歲就開始拍戲。

14歲的時候出演《天浴》拿了金馬影后,意味著她是內地第一個獲獎的女演員,也是至今最年輕的影后。

她的婚姻更不用說,婚前賈乃亮苦苦追求,婚後也是百般呵護,給她小公主般的生活,她的家庭已經好到了完全不需要她辛苦和打拚的地步了。

但是她卻是在事業上停滯不前,在家庭上,她的愛玩在娛樂圈是出名的,泡夜店唱歌喝酒樣樣在行,縱使是婚後也沒有收斂,甚至有越玩越大的嫌疑。

這次PGone事件,更是使李小璐聲名一片狼藉。

本該是人生贏家,就因為一切來得太容易,不知道什麼叫做珍惜,才一步步走到現在這個地步。

可能真的如她所言,能親手毀掉自己名氣的,才叫真本事。

所以,同樣生而為人,有人能從底層的爛泥里涅槃重生,也有人能從雲端上親身把自己拽下來,我們又憑什麼將自己所受的苦難,歸咎於原生階層呢?

來自弱者是抱怨,從來都不是被同情的理由。眼淚是弱者的武器,卻只是強者的慰藉。那些想重生的人,從不抱怨。他們默默地爬到山的頂峰,觸碰雲端的陽光。也只有在那個高山仰止的時刻,我們才有資格以一個強者的姿態講述自己曾經的苦難。

05 你憑什麼自己不努力,還抱怨原生階層

近幾年,「原生家庭」成為一個愈發火熱的詞。

今天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正在用原生家庭的不完美,逃避自己人生應該承擔的責任。

責怪,總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因為過得不好,總要有人背個鍋。

他們喜歡說:

事業不成功,是因為我出身低階層,階級固化註定我無法上升。

終其一生一事無成,是因為我的原生階層本就那麼低。

再反觀那位拉黑了自己父母的留美碩士,其實即使沒有他的父母,在他以後的人生道路中,也可能會遇到惡劣的班主任,嘲笑他的同學,更有甚者,以後還可能會遇見勢利的同事,黑暗的辦公室政治,背信棄義的兄弟,十足的渣男……身為普通人,總有幾款傷害適合我們,沒有誰有一生不受傷的運氣,誰不是帶著各自的陰影,滿地泥濘地摸爬滾打活到今天的?誰不曾有千瘡百孔、一地雞毛的童年?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人,誰不是是用意志力阻止傷痛的蔓延,阻止它侵蝕剩下的生活?誰不是在荊棘里殺出一條血路,拽著自己向前奔跑?

不可否認,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原生家庭的影響佔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也能發揮作用,再糟糕的原生家庭,壞影響也只是佔到不足一半的比例,成長的決定權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跨越原生階層。原生家庭不會禍害我們一生,它只是讓我們起點更低,但是卻沒有讓我們自甘墮落、怨天尤人。

原生家庭已經促成的苦難,原本是一個定量,是靜態的,無法再繁殖,但是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填補漏洞,持續向上生長。

出身底層,但是我們可以讀更多的書,做更多的事,賺更多的錢,去向上爬升,去突破階層的瓶頸。

千瘡百孔,但是我們可以爬的更高跑的更快,把苦難遠遠甩在原地。沒有傘的孩子註定要努力奔跑。

在這個博弈裡面,原生的苦難是註定會輸的。

成年人的天職,是自負盈虧,是願賭服輸,是全盤接受,是不怨天尤人。

所以,自己不努力的人,又有什麼資格去抱怨原生階層呢?

或許我們的的原生家庭已經無法改變,但別忘了,從我們開始,我們就是我們後代的原生家庭的起點。

06 倘若原生階層虧欠了你,不要抱怨,你要自己奪回來

亦舒在《承歡記》里說過這樣的一段話:你我本為凡人,能衝出原始階層的人極少,女子尤甚。

但是,原生階層,不該成為背鍋的理由。在我們打著原生階層的旗號抱怨社會不公的同時,也有無數出身底層的人,在不懈努力中實現了階層的跨越。當無數人以階層固化作為自己不堪的借口時,也不乏許多人在命運的賭桌上實現階層的翻盤。原生階層無法給我們的,我們更應該自己奪回來。

毛不易,一個被上帝遺忘的人,卻最終憑著他在《明日之子》中的出色表現,力壓一眾對手成功坐上冠軍的寶座,成功掙脫原生階層,躋身社會主流階層。而在此之前,他只是一個在城市邊緣艱苦掙扎的北漂青年,每天和其他人一樣在人海里浮沉迷茫,困頓,惶恐,焦慮,孤獨而不甘平凡。

或許他也曾質疑過命運的不公,或許他也曾埋怨過自己的原生階層,但是,正是因為命運不肯眷顧他,他才能押上一切資本去賭一個未來。有時候,在命運的賭桌上,我們唯有押上一切賭注,才會有翻盤的可能,出身底層意味著我們毫無退路,只有往上爬,才能不爛在底層的泥濘中,有時候,毫無退路便是最好的退路。

但是有的人會認為,像毛不易那樣的人,寥寥無幾,那是因為他正好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借著時代的推力,將其捧上了巔峰。

可是,若是說毛不易的成功是他的運氣和,那麼,每年,中國都不乏數以萬計的貧困學子通過高考制度,走出大山,來到城市,他們的成功難道也是運氣嗎?中國近幾年興起的新媒體運營,也為無數平凡的人提供了躋身時代主流的機會,他們通過自己的公眾號寫作,實現經濟小康、財務自由,這難道不是最好的例子嗎?雖然他們的努力或許無法使他們一蹴而就跨入精英階層,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來到城市,在城市中擁有自己的房子、車子,即使每天仍過著朝九晚五、四海為家的生活,即使每天蝸居在狹窄的出租屋裡,但是至少他們能看到在三四線小城市中看不到的天地,在自己的同齡人急於談婚論嫁時,他們能夠心懷遠方地奔波忙碌於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的孩子也能在出生時,看到更為廣闊的未來。

「貴族的培養需要三代人」,同樣,精英的培養也需要幾代人的積累,我們努力不是為了一蹴而就躋身精英階層,而是為了讓自己能有更廣闊的視野,讓自己的子代,能有更廣闊的天地。

儲殷教授在《演說家》中的談到,在今天這個時代,中國正在由一個短缺、匱乏的時代,快速變成一個豐裕甚至過剩的時代,今天的我們,或許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都無法獲得70後、80後那樣的機遇。但是,舊的需求減少了,新的需求增加了,因為這個社會,在物質過剩的同時,人們的精神處於空前的不安,人們需要找到方向,需要找到價值。以前的消費是為了滿足需要,今天的消費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機遇。

正如MC天佑,一個出身底層的草根青年,連初中都沒讀完,幾年前還在中國東北沉悶的老工業區艱苦謀生,在東北的老街頭任憑命運無情嘲笑,如今卻憑著喊麥成為中國最出名的網紅之一。他的喊麥已經不再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這個時代青年靈魂的共振,他不光代表喊麥藝術,更代表了這個時代無數漂泊於繁華城市的邊緣的年輕人,無數四海為家卻渴望歲月靜好的年輕人,無數在絕望中摸爬滾打而不甘平凡的年輕人,這也註定了他成功的必然性。

所以,在今天,努力不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尺,在今天,創造力、對於時代脈動的感觸,才是你成功的關鍵。

無獨有偶,漫畫家朱德庸在《我們都有病》中說到,我們碰上的,剛好是一個物質最豐碩而精神最貧瘠的時代,每個人長大以後,肩膀上都背負著龐大的未來,都在為一種不可預見的「幸福」拚鬥著。這是一個只有人教導我們怎麼成功,卻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所以恰恰在這方面,我們能夠找到突破口,精神貧瘠,便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痛點,普通人想要逆襲,就要運用槓桿原理,去把握時代的痛點,去撬起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人生和愛情,都像是拿著一個讓自己和世界能夠平衡的東西,在時代的鋼絲上行走。——朱德庸

謝謝大家把文章看到了最後。生而為人,各有不易,相信生活會辜負努力的人,但不會一直努力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糟糕!襪子逃走了!
酒簸箕詩歌欣賞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