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迅的祖父進士出身,沈葆楨為何說他是個「書獃子」,不能做官?

魯迅的祖父進士出身,沈葆楨為何說他是個「書獃子」,不能做官?

作者:金滿樓

研究魯迅的話,其祖父周福清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因為魯迅的個性和個人成長史都與其祖父尤其是「科場賄賂案」有著直接的關係。

那麼,魯迅的祖父在歷史上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魯迅祖父周福清,生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其原名周致福,字震生,號介孚,又號梅仙,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

據其宗譜記載,紹興周氏家族自認是北宋大儒周敦頤的後人,而其六世祖周韞山為清乾隆丙辰恩科舉人(存疑),後揀選知縣。

於是,周家在之後購地建屋,設肆營商,廣置良田,由此成為當地大族。

同治六年(1867年),正值江南大亂平定,周福清也在當年的丁卯科浙江鄉試中一舉奪魁,得中舉人。

不過,周福清中舉後並沒有在次年的會試中聯捷,而是在方略館當了三年謄錄才於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年會試中考中進士(三甲第15名進士)。

之後,因為年紀尚輕、成績也還算優秀,周福清被撥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即所謂「庶吉士」。

當然,入翰林院深造並不等於是翰林(學士),庶吉士通常也只認為是「半個翰林」。

翰林院舊址

因為按當時制度,庶吉士三年後散館考試,成績好的、有可造前途的留下,授職為編修、檢討,這才是真正的翰林官,日後有可能成為大學士或尚書侍郎、督撫大員的人選。

至於那些不能留館的,其個人命運就比較微妙了,因為他們將像那些未能入院深造的同科進士一樣分配到各部出任主事或外放為知縣,等於白白耽誤了三年時間。

不過,這批落選的庶吉士也有一好處,那就是出任實缺不需等待,即所謂「老虎班」,即到即用的。而很不幸,周福清就是這批散館後改任外地知縣的。

據學者孔祥吉的考證,周福清原選四川榮昌縣知縣,後以「親老」為由改選江西金溪縣縣令。

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也有這樣一條檔案:

「臣周福清,浙江紹興府會稽縣進士,年三十一,由庶吉士散館即用知縣,原四川榮昌縣知縣。親老題明,改選近省,分簽掣江西撫州府金溪縣知縣缺,敬繕履歷恭。」

據此可知,周福清於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掣籤選為江西金溪縣知縣。

(說來也是湊巧,筆者大四那年,曾在金溪縣縣中實習過一個半月。)

然而,做官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周福清這個縣太爺只做了三年多時間,就於光緒四年(1878年)被兩江總督沈葆楨參劾,其中稱:

「金溪縣知縣周福清,辦事顢頇而文理尚優」,結果被解除知縣職務而建議以教官用。

沈葆楨

說周福清文理尚優,說明他讀書不錯,但辦事顢頇,說明周是個書獃子,不會辦事,所以不能當官,而只能去搞搞教育或者研究之類。

說白了,這就把周福清的官途給斷了。對此,周福清當然很不甘心。

之後,在同鄉李慈銘的指點下,周福清賣田捐官,而後在京候補,最終捐了一個從七品的內閣中書(相當於部委秘書)。

雖然當時的工作主要是抄抄寫寫,但周福清總也算是一名小京官,比做清苦的教官不是好得多嗎?

就這樣,周福清從金溪罷任後就一直在京城,期間雖然只做了個小官,但也不乏等待時機的想法。

然而,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三月,魯迅的曾祖母戴老夫人去世,周福清根據規定回籍丁憂(三年),但也就在這年,發生了震驚一時的「科場賄賂案」。

之後,因為事情敗露,周福清被判斬監侯,雖然最後沒有送命,但周家由此敗落。而魯迅也由此嘗盡人間冷暖,並最終成為一個筆端鋒利的大雜文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溥儀父子連說兩次「快完了」,大清果然說完就完,一點都不含糊!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