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日本鰻成為瀕危物種,已經三年了

日本鰻成為瀕危物種,已經三年了

幾乎所有的日本鰻,都是新月時在馬里亞納海嶺誕生,以海雪為食度過最初的童年。

日本鰻鱺(Anguilla japonica,日語うなぎ)是一種洄遊魚。它每年以幾乎透明的「玻璃鰻」幼苗形態來到淡水河流,長大成熟之後又回歸海洋。人類捕撈它們的歷史恐怕已經上千年,但直到20世紀快要結束時,才第一次在大海中央找到了它們的繁殖地和誕生地。

出生不久的鰻鱺幾乎是完全透明的一條薄片,這個階段它被稱為「柳葉鰻」。

不難理解,我們對它們的生活依然所知甚少,模擬它的出生環境進行徹底的人工養殖更是難如登天。

日本鰻幼苗在河流里自然生長的存活率本就不高,河流污染和築壩讓它們的處境更加惡化,所以今天絕大多數的日本鰻出自人工養殖場。然而這些養殖場,其實都是有「養」而無「殖」:漁民每年十二月到三月用燈光引誘來到近岸的玻璃鰻,把它們撈起來放入養殖場,養大之後再送上餐桌。而這些鰻鱺當然也永遠無法回到它們的家鄉繁殖下一代。

這是唯一一個完全靠捕撈野生幼苗維持的淡水養殖業。其中的隱患,不用說也能想到。

日本研究者已經為人工繁殖它付出了多年的努力,此刻日本鰻已經可以在實驗室里完成完整的生活史。然而初生鰻鱺幼苗的食物只能勉強模擬,水流環境也無法複製,成活率很低,而且密度高時會幾乎全部發育成雄性,要人工補充激素才能扳回。距離它獲得商業價值,還有漫長的路。

與此同時,漁民們捉到的幼苗量逐步下降,價格也逐步攀升。不能忽視氣候和洋流變化的因素,但毫無疑問,幾十年不計配額的連續捕撈給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十二月,靜岡縣的漁民僅僅捉到了184克幼苗;自1989年至今,十二月捕撈量低於1公斤的事情只出現過三次。

如今只有很少幾個養殖場還在堅持完全使用日本捕撈的日本鰻幼苗,大部分開始從中國韓國等地進口幼苗,甚至很多鰻鱺直接就在這些國家養大。然而這些幼苗的來源和日本的鰻鱺一樣,也是馬里亞納海嶺;若按照這個趨勢持續下去,只不過是讓日本的場景在別國重複而已。中日韓三國已經有了初步的捕撈配額約定,不過這個配額看起來偏高,還不知道它能起到多大效果。

所以,鰻魚還能吃嗎?

另外幾種常見的鰻魚此刻還是安全的。比如星鰻(Conger myriaster,日語あなご,又名康吉鰻)也是日料常客,它是純海生的鰻魚,目前尚無危險。

然而,需要洄遊的淡水鰻鱺都面臨危機。2014年,IUCN紅名冊將日本鰻鱺提升為「瀕危」(EN),現在日本鰻和美洲鰻是EN,歐洲鰻更是CR。吃它並不違法,可是從環境的角度,這是一個極為糟糕的選擇。環境保衛基金(EDF)給出的海鮮指南里,淡水鰻鱺是對環境最差的一檔「worst」。的確,鰻鱺在日本承載了極為悠久的歷史傳統,是很多地方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如果不控制捕撈和消費的話,這些文化可能不用多少年就連根基都消失。

幸運的是,現在日本鰻鱺還沒有陷入不可挽回的末日,它依然有足以自我維持的野外種群,甚至也許還能支持輕微的、嚴格管理的捕撈,不必也不應該陷入絕望。單純感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認為人類應當滅絕,雖可逞一時口舌之快,但對挽回災難沒有任何用途,反而可能讓一些人自暴自棄,甚至做出「趕在滅絕之前吃一口」這樣的舉動。我們還有能做的事情,但再不做可能就來不及了。

別忘了,禾花雀從「只是開始漲價」到徹底崩潰,也就是十多年。

P.S. 日本鰻在新月出生是個很有趣的事情,人們曾經猜測它是一年一度集中出生,發現了繁殖地後才知道它們繁殖期延續將近半年,但每一批都是集中在新月夜前後。這應該是為了讓精子和卵子排出能夠同步,所以選擇月亮作為時間標識。許多珊瑚也是這樣做的,但它們多半會選擇滿月。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松鼠渴望點贊的凝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刺蝟喜歡在身上塗東西到什麼程度?塗一坨熱翔也是幸福!
滅絕還是倖存,恐龍的審判日只需要不到12個小時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