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家,我們還要帶點啥?
「以古人為鑒,莫先於讀書。」
——《龐氏家訓》
01
眼看著春節臨近了,在太原工作的劉海武又要回老家過年了,今年他除了準備好帶的各種年貨,還專門製作了兩張大版面,上面展現的是2017年8月份他組織老家親戚朋友搞的讀書會花絮,以及2018年春節開展讀書會的主題版面,他說,這樣可以激勵更多的孩子來讀書。
劉海武的老家在山西新絳農村,他的父親有6個子女,目前,兄妹6人加上子女和子女的子女已經有217人,去年,在整理家族信息中,他發現家族中孩子們受教育程度差異很大,以前雖然也知道哪個兄弟姐妹家孩子學習情況,但通過這次整理,他發現,重視教育的家庭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經達到了發達城市的水平,而不重視教育的家庭受教育程度就很低,還不及偏遠地區。
其實,現在劉海武家在農村的兄弟姐妹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不僅有寬敞的院落,而且現代傢具、電器一應俱全,但是,這些家庭中設置書房、書櫃、寫字檯的卻很少,一年的家庭開銷中很少有課外書報款的支出,這使他很受觸動,他決定為家族做點事。
2017年8月份,劉海武籌划了家族讀書沙龍活動,他重點收集了家族成員的學歷信息,並通過家族微信徵求召開座談會的意見,提前給家族中優秀學生和家長布置名人介紹和學習體會的任務,隨後正式發出了「助力孩子成長2017年秋讀書沙龍」活動的通知。
為搞好讀書活動,劉海武還設計了海報,並設計通過談收集家譜過程中想法的改變,家中優秀學生介紹馬雲、董卿等名人的成長經歷,家族中培養了兩個研究生的堂哥談培養孩子的體會,在校學生暢談大學的美好和學習感受,問卷調查等環節豐富活動內容,在他認真的準備下,家族中上到70多歲的老姐妹,下到幾歲的小孩,能來的都來了,現場氣氛非常活躍,大家暢所欲言,談體會,談認識。
當大人小孩坐在一起談教育,談學習的時候,當聽著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當看到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因為父母的堅持,孩子逐步走上高等學府的時候,當看到親戚家的孩子表達著自己對讀書、對學習的熱愛的時候,那些早早放棄學習和沒有注重教育的孩子和家庭受到了深深的觸動。活動持續了9個多小時,大家都不願意離開。
讀書會結束後,所有的小家庭都忙著把自己的家裡設置書房、設置書桌、設置書架,購買圖書,忙著把文化的氣息請進家裡,而另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在隨後的半年中參加讀書沙龍家庭的孩子們期中、期末的成績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使得劉海武和他的家族很振奮。
於是,「過年回家,我們一起讀書吧」就成了這個家族新的主題,新的家風,成了這個家族對新春和未來嶄新的期盼。
02
寫到這裡的時候,我想起很多年前看到的一個故事,書名和在哪裡看的全都不記得了,但是那個故事卻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故事發生在90年代一個四川老農的身上,他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喜歡寫東西,也向外投稿,每次都是石沉大海,有一次終於被陝西一個很小民間團體的媒體採用了,還評了獎,在那個年代,交通是個大問題,一般人是不會理會和領獎的,對於不富裕的老農來說,來回的交通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但是,他還是去了,為此,還賣了家裡的牲口,在回來的火車上,有人問他,得的獎還不夠路費,為什麼還要去?
他是這樣回答的:「我也知道這個獎很小,但是我想把這種讀書的觀念傳遞迴去,因為他發現在解放以後,大家都很窮,那些地主富農家更是被打倒,但是改革開放以後,農村最先富起來的還是那些地主富農家的孩子,究其原因,就是他們讀過書,他們的想法和農村大部分家庭不一樣」。
這個故事已經讀了很多年,不知道老農後來怎麼樣了,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老農的努力相信現在成果已經顯現,他的後代可能有更多的讀書人了吧。
在說起讀書的時候,一個朋友很深情的告訴我,家裡多虧了他的奶奶,無論多苦多難都要讓家裡的孩子讀書,家裡有位叔叔因為不想讀書早早輟學想出去打工,他奶奶就讓每天在田裡風吹日晒,使朋友的叔叔醒悟讀書才有出路,從而發憤讀書,考上了大學,在省城安家落戶,也把文化的種子傳承到了下一代。
03
「他們讀過書,他們想法不一樣,」這是什麼,我想這就是傳承,這就是家風吧。「人必有家,家必有訓」,我國自古就以家訓家譜為紐帶,推崇家風文化。
韓昇的《良訓傳家》從家族興起的歷史出發,考察歷史上著名的家族,包括漢代皇室、弘農楊氏、琅琊王氏等等,得出結論,認為能夠延續下來的家族,必定發生了重大的轉型,那就是轉變為文化家族。只有文化才能讓家族立起來,而家訓則令家族傳承下去,文化不絕。
山西運城聞喜裴柏村裴氏家族歷史上出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以及3000多名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卓越貢獻者,列入正史的裴氏子孫達600多人。對於公侯將相數以千計的裴氏家族來說,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重視教育,裴氏曾有家規,子孫考不中秀才者,不準進入宗祠大門,謹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義」的家訓。
曾國藩八字家風「書蔬豬魚考寶早掃」第一字就是「書」;「以古人為鑒,莫先於讀書」,龐尚鵬在《龐氏家訓》中,也把讀書排在第一位,可見讀書於家風之重要。
04
建立好的家風,除了父母的言傳身教之外,最重要就是要引導家族成員讀書,而形成良好的家風,也要從讀書中汲取營養。
記得一幅漫畫是這樣描述讀書的,讀書少的時候看到是光明,再讀書就看到是陰暗,繼續讀書則看到是更大的光明,我想這就告訴我們讀書讓人快樂,讓人思考,讓人明理,讓人成長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告訴我們「讀書可以明理」而後因為「智慧」、「智識」的開發,就容易懂得了「謀生」的「技術」,和各種有利「謀生」的「智識」,而後明白「人倫」之道。
在現階段,因為"讀書貴、就業難",就業低起薪遭遇"寒流"和其他各種原因和目的,社會上特別是農村流行了新"讀書無用論",這實際上指的是龐大的教育成本,置換來相對較低的回報,使人們對讀書的現實功效的一種否定與懷疑。
有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在老百姓心中是「上大學改變命運」。從八十年代上大學就有「鐵飯碗「到現在大學變為大眾教育, 越來越多的人能受到高等教育,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規律。
讀書真的沒有用嗎?不,任何人都承認,一個人如果多讀點書,提高素養,那麼能力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同樣智力水平的人,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魅力,兩個人從事同樣工作時,成績一樣,一旦工作變得有挑戰性,讀過書的人就會脫穎而出,所以說,讀書依然有改變命運的力量。
老百姓算經濟賬覺得上大學不能就業固然有自己的道理和苦衷,但教育投資是一生的投資,一定不要被眼前的利或弊蒙蔽才好。
05
劉海武的這個家族因為讀書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因為讀書有了更加豐富的養分,因為讀書使家族成員有了更加向上的渴望,也為家風注入讀書、和諧、互助的內涵,我想這樣的「讀書會」對於這個家族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春節到了,又到了走親訪友,親人團聚的時刻,外出的遊子帶著家人,帶著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帶著對故土的熱望,南北遷徙,又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家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妨也學學劉海武,也把讀書的理念,文化的種子植入到家風中,不僅帶動我們的小家,更要帶到大家庭中,使文化成為每個家族家風最重要的底色。
文章快結束的時候,欣聞朋友的兒子考上博士的消息,他說,他把兒子博士的錄取通知書發到家族的微信群里了,不是炫耀,只是一種引領,給家族中孩子一種文化的傳遞。
無論是劉海武的「讀書沙龍」,還是四川老農領獎的初衷,或者是朋友兒子成為博士這樣一種簡單的引領,都是我們實實在在可以做的,家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滋潤,需要不斷完善,不斷推陳出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天下」的情懷已經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相連成民風,民風相融匯國風。」我們只有力所能及的把文化元素源源不斷的注入我們的家風,家族發展才能恆久長遠,綿延不斷,這也正是中華文化歷久不衰,中華民族不斷興盛的動力所在吧。
含章讀書 hanzhangdushu
你的點贊和分享對我很重要哦
※毛線小兔子護耳,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了
※《三本書,我專業發展的三個台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