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忠義虎將,曹操垂涎三尺,被孫權重用,卻悲憤不甘而死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0期 文/無常奉天玉)
東漢末年,先有宦官把持朝政,後有董卓禍亂朝綱,大漢王朝變得岌岌可危。彼時,胸懷大志者,趁勢而起;武藝過人者,趁亂而出;智計超群者,應運而生,呈現出了一幅人才遍地的盛況。然而對於求賢若渴的梟雄而言,人才沒有最多,只有更多,所以最終脫穎而出的孫、曹、劉三人,雖然麾下早已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他們還是在儘力的招攬著賢才。而那些大才中的佼佼者,則可能受到兩方,甚至三方陣營的爭奪。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名將,便早早的與這三方勢力,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江東名將太史慈。太史慈,字子義,是東萊黃縣人氏。他年少時曾在郡府任職,後來為了避禍逃往了遼東地區。此人不但文武雙全,既能擔任文職,又能戰平小霸王孫策,還有過人的箭術,能夠百步穿楊,是不可多得的名將。不過彼時名將頗多,他是如何在諸多英豪中脫穎而出,與孫、曹、劉三方,結下不解之緣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劉備給他兵馬
太史慈在遼東待了一段時間之後,回鄉探親。當時北海相孔融,正被黃巾軍圍困,因為孔融在太史慈背井離鄉之時,經常遣人問侯他的母親,所以他孤身闖入北海,想替孔融退敵,以報答孔融的恩情。不過孔融並不認為,他有能力退敵,只想尋求援兵。他再度殺出重圍,帶著孔融的求援信,到平原面見劉備。雖然太史慈是武將,但是他征服劉備,憑藉的卻並非武藝,而是口才。《三國志》記載:「(太史慈)遂到平原,說備曰:『慈,東萊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明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托於君,惟君所存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太史慈對劉備說:「我太史慈,只是東萊的一個普通百姓,與孔融非親非故,僅是因為志趣相投,便有了共患難的情義。現在管亥(黃巾軍頭目的名字)暴亂,北海被圍困,而且得不到任何援助。孔融聽說你有仁義之名,能救人於危難,於是在最危急的時候,派我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前來向您求援,希望您能夠助他一臂之力啊。太史慈這段話,說得非常漂亮,劉備非常痛快的,借給了他三千兵馬。不過當時劉備並沒有招攬他,不知道在他成為江東名將後,劉備有沒有後悔過。
二、得曹操招攬
太史慈雖然聲稱與孔融志趣相投,且有共患難的情義,但是他為北海解圍之後,並沒有留下來為孔融效力,而是幾經輾轉,投到了小霸王孫策手下。雖然他在投奔孫策之前,曾與孫策大打出手,誰也不服誰,但是歸降之後,他非常維護孫策。有一次孫策率兵討伐叛軍時,有一個士兵在城樓上大聲辱罵,孫策還沒有反應,太史慈便彎弓搭箭,貫穿了那個賊兵的手腕,將他釘在了樓柱上。曹操聽說此事後,派人給他送來了一幅中藥,既當歸,意思是說,希望太史慈來投奔自己。
三、得孫權倚重,獨當一面
得到曹操的招攬之後,太史慈並沒有動心,他一直留在東吳,接連輔佐過孫策和孫權兩任主公。當初江東與荊州之間,衝突不斷,因為太史慈勇武,能夠震懾住劉表的侄子劉磐,所以孫權直接將南方的事務,全部託付給了他,使他得以獨當一面。《三國志》記載:「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縱觀太史慈的一生,他既能得劉備賞識,又能得曹操招攬,還能夠得到孫權的倚重,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三國英豪中,最出彩的一位。可惜的是,天妒英才,他年僅四十一歲,便病逝了,此事不但讓無數後人痛惜不已,他自己也悲憤交加,曾在臨終前大呼:「「大丈夫 生於世上,應當帶著三尺長劍,以升於天子階堂。如今所志未從,奈何卻要死啊!」遺恨自己壯志未酬。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此青年率數千人投奔曹操,憑藉擁有田單的謀略,成為一代戰神
※趙雲有勇有謀,能力卓越,為何不得劉備重用?四個字可以說明一切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