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科學家:地球的固態內核本不應該存在

科學家:地球的固態內核本不應該存在

地球核心

地球核心由內核和外核組成,內核是固態的鐵鎳合金,厚度約為1200公里;而外核是液態的鐵鎳核心,厚度約為2200公里。長久以來,地質學家認為,地球的內核大約在10億年前形成。由於溫度下降,當時地球中心的熔融液態金屬開始自發地快速結晶生長,一直達到現在半徑約為1200千米的範圍。不過,最近一項研究提出了「地球內核的成核悖論」,表明此前有關地球內核的形成理論存在矛盾。

地球內核的成核悖論

在過去80多年來,科學家已經知道,一個結晶的地球內核是存在的。但凱斯西儲大學的科學家指出,這種被廣泛接受的觀點忽略了一個關鍵點,只要考慮到這個關鍵點,就會暗示地球內核不應該存在。

眾所周知,在一定壓強下,物質的溫度必須小於等於它的凝固點溫度才能保持固態。但事實證明,最初從液態金屬中形成晶體時需要額外的能量。這種額外的能量就是成核能壘,只有克服這種能壘,液體才有可能結晶。然而,最初有關地球內核的形成模型卻沒有考慮到這一因素。

異相物質可作為成核點

為了克服成核能壘來形成晶體,液體的溫度需要低於凝固點,形成「過冷」的狀態。或者在液體中加入一些其他物質,使其成為成核點,這樣可以降低成核能壘,從而更容易結晶。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Steven Hauck教授表示:「此前,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人似乎都忽略了這個大問題——液態金屬不會立即開始結晶,除非有什麼東西能夠大幅降低能量位壘。」

然而,在地球中心的巨大壓力下,金屬的成核能壘相當高。內核的溫度高達5700開氏度,壓力則高達地球大氣壓的300多萬倍。在這種高壓下,為了使內核結晶,需要使液態金屬的溫度低於凝固點(或者熔融溫度)多達1000度。如果地球中心達到了這個溫度,那麼幾乎整個地核都應該迅速結晶,但實際上卻沒有。事實上,地球的溫度每10億年才降低100度,所以不可能出現1000度的大幅降溫。

熔融的鐵

因此,如果地核是均相液體,那麼,固態的內核就應該不存在,因為它不能過冷到這種程度。那麼,如果地核不是均相液體,它又是如何演變成這樣的呢?這就是地球內核的成核悖論。


地球固態內核的可能形成原因

如上所述,液體結晶要麼需要過冷,要麼需要成核劑,前者在地核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後者才是有可能的。研究團隊認為,大塊的固體金屬從地核上方的地幔中慢慢掉下來,進入液態地核以降低成核能壘,從而引髮結晶。不過,這需要一塊大如一座大型城市的金屬塊,只有足夠大的重量才能穿過地幔,進入地核,使其成為成核點,而不會完全熔化。

地球的內核是固態的

對此,另一位科學家Van Orman教授表示:「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需要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此外,行星核心中是否存在一些我們此前所未曾想到過的一般特徵,可以使其克服成核能壘?固態的地球內核是存在的,現在我們要弄清楚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星一號 的精彩文章:

如果兩顆恆星碰撞會有什麼後果?
月球背面有什麼在等待著我們去探測?

TAG:火星一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