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記與中華學術源流:古典書院「史記導讀課程」課優秀作業選刊

史記與中華學術源流:古典書院「史記導讀課程」課優秀作業選刊

復興古典 同濟天下

課程簡介:史記導讀課程

主題:《論六家要旨》中的道家

主講老師:吳小鋒

本次作業選編及批註:古典書院助教楊進(紅字按語及末尾短評,原文精彩處亦用紅色標記)

《論六家要旨》讀記

丁袁楊浦區文化系統

陰陽家,術多方而煩,拘於末而不得暢遂。人籟之要甚於天籟之機,二鮮復歸於一。類於宗教,囿於教義,而不得教旨。天人之分有偏,遂隔於其要,罔於小術。今風水堪輿之類屬之。然其序四時之大順者,歸於一也。其得化,則以人氣歸於天氣。可要而不可繁,陰陽家是也。

儒家「博而寡要,勞而少功」,發衍而難以歸一。心性之學,歸一之途坎坷。然世事繁雜,非博無以約之,非勞無以得功。此一路徑,不能省也。至若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序人倫方能序萬物,其旨一也。

墨家尙簡重本。況有流有源,儒墨互為表裡。故知執一端者,不得中也。遵本之道,亦需順時。時有不同,本之形有差焉,尙墨者不可不察也。就其葬者言,時有不同,人之財力亦不同。其本,盡一時一人之力耶?故孟子葬母不為過也。強本之意未可昧於節本之形也。

法家嚴而少恩,處人之世欲絕人之情。其決斷大力,可正一時之氣,而非長宜之策。小峰老師所言極是,法家乃亂世兜底者也。其長於尊上卑下,高低有分。陰陽家順四時,儒家序人倫,法家別尊卑,其形有別,旨歸一也。人心可順以望而長,畏以敬而短,長短相接,得其義也。

名家責實。其責實也,微之諷之。微諷過之,忘其旨也。所謂失情者,與事物不接也。不知天地,無有父母,雖有察言,不足道也。莊子大哉,諷而不過,正而不迂,游於名實之間,善養善孝之大者也。

道者,宜也。因時而動,或儒墨,或名法,或陰陽,虛於道之名也。可一可二,無名無實。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此道之於人也。

「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端窾相互,天下可運於掌乎?

生言,陰陽與儒,易二難一;名法,易一難衍;名家反動,勢成易失情;道者,江湖之忘,不得已而中,未有不循此也。

【簡評:文章基於《論六家要旨》文意而進行有節制的發揮,簡明而有力,文字清晰,但應該多加論證為宜】

吳小鋒老師在古典書院上課場景

《史記導讀》之中國學術的

發展脈絡聽課有感

徐濛芬保險

本期課程,吳老師主講中國學術的發展脈絡,將問題的探討置放在時空的維度縱觀討論,跨度之大,頗有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的意味。囿於我自身的積澱實在有限,無法全部領會,暫且記錄一二印象深刻或共鳴之處。

中國文明,由三皇、五帝和三王時代奠基,分別經歷了天道時代、地法天時代和禮儀仁法時代,在我看來,也正似乎像是從探究自然與人類的互動,逐漸過渡到人類群體間的互動,以及人和自我的互動。【這個類比關係值得思考】而後在提及政治制度的轉變,即封建制到中央集權制(郡縣制),再到共和國,吳老師用最淺顯的語言闡述了最高領導者與官員之間的博弈關係,大道至簡。

關於儒家、法家和道家,以及他們在不同時代的呈現方式,吳老師給出了非常辯證的觀點,十分有意思。在提及古今文經學之爭的問題時,吳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爭奪的實質,是對國家憲法的解釋權,即是對政治地位的爭奪。

談到道教和佛教,吳老師如數家珍地列舉了不同派別的傳承脈絡與主要思想的代表人物。不難發現,學術每發展一步,既有學術本身的進一步深入,更是與時代背景尤其是社會矛盾的顯現密不可分,是學術投射到社會後的一種自省形式。

及至近代的新文化運動,吳老師認為,這不是一場文化的自我更新,而是由於文化不自信導致的以西方文化全盤更新東方文化的運動。【這個觀點值得商榷,所謂文化不自信的源頭又何在?當再作思考】其中湧現出「新儒家」則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自由、民主等西方的文化要素。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即說理和論證戰勝不了一些詞語和套話,它們是和群體一起隆重上市的,只要一聽到它們,人人都會肅然起敬,俯首昂立。其中一些比較吸引人的詞語便是自由、平等,等等。如果結合這次課程認真正思考一番,就會發現,自由和民主恰恰是相互制約的兩個方面,完全意義上的民主恰恰會限制一部分人的自由;如果真正實現的自由,也不太可能達到民主的要求。要實現這樣的一個理想社會,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努力進程可能不盡相同,但都依然處於摸索的階段,簡單的模式照搬顯然無事於補。比較遺憾的是,文化不自信的餘波,到今時今日依然還存在著。近來,每逢聽聞有人將中國傳統文化批評得一無是處時,我便會反問到,那麼對於他們所批評的中國傳統文化,他們究竟又了解多少呢?對於僅僅略知一二的事物妄加評斷顯然有失公允。無論是欣賞還是批判,都先從學習開始吧,這也算是我這一學期在書院學習的小小心得吧。

【簡評:作者對課程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和體會,而且態度平和,雖也有些問題值得商榷,但文章所強調的學習的精神卻十分可貴】

古典書院上課場景

由吳老師結語想到的

汪進超學生

自「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對本國文化的批評可謂是「激情有餘,理性不足」,他們在中西文化的比較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中產生了偏見,又加之宣傳的得力,很快便使得整個社會民眾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自疑乃至自卑。【這個因果關係過於簡單了】在政治制度上,以「專制黑暗」而統言之;經濟上認為中國自古皆為「封建時期」;文化上更是比作西方的「中世紀」來指摘其停滯不前。錢穆先生曾說:「中國絕不是一個沒有制度的國家,而每一制度之後面,也必有其所以然的理論和思想,哪可輕輕用『專制黑暗』一筆抹殺呢?」文化和經濟亦復如是。中國經數千年發展,其內部必定有僵化冗雜之積弊;然中華文明又能曆數千年而不中斷,其內部也必然有其生息綿延之精神在焉。是故對本國歷史,應當有起碼的尊重與了解,而後方能分析其在發展中的利弊得失,就問題談問題,切不可因盲目自大而抵制西方文明,更不可因文化自卑而一切照搬西方。

在思想領域便表現為中國儒學的式微,這種式微不是因自身體系內部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而產生的瓦解,【值得商榷】而是那些思想主體在面對隨著強大的物質文明而來的其他的思想體系時的一種自我摒棄。這一過程可以追溯到嚴復、魏源等人對西方著作的譯介,但他們當時並未對儒學產生強烈的質疑與失望。隨後清政府的部分官員,也就是近兩千年來儒學的主要傳承者——士大夫,開始對儒學和西方文明進行思考,進而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目的在於調和進而消解儒學和工業化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是什麼?】在此之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部分知識分子將儒學進行宗教包裝,提出了所謂的「儒教運動」,其實質是藉助宗教的形式,對儒學進行一種「今文經學」式的闡釋,目的在於抬高儒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使之具有和基督教、伊斯蘭教相同的宗教身份和地位。在之後的「新文化運動」時期,在那些激進的知識分子的強烈批判下,儒學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遭到了全面的否定,他們以一種決絕的姿態,將自己與中國傳統的儒學撇清關係,轉身投入到歐洲主義的懷抱中了。西方經濟軍事能力的強大使得歐洲資本主義思想體系確立了它的「中心地位」;而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選擇也就從內部使得儒學的這種「邊地」角色得以最終確立。而且,當時中國的儒學一方面受到新文化運動者的猛烈抨擊,一方面又被那些政客所利用,從而使得儒學的名聲更加狼藉,這也是杜維明所說的「明槍」和「暗箭」的兩面夾攻。

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對我們先人的學問,我們應當有自己的認知,切不可人云亦云。而當前所該做的,則是用心理解它。【如何用心?】

【簡評:文章簡潔有力,有所思考和關切,但是論證不足,有待展開之處往往語焉不詳】

古典書院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書院活動攝影:學員方曹峰

責任編輯:柯秋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濟復興古典書院 的精彩文章:

何謂中醫?:古典書院「中醫導讀」課優秀作業選刊(一)

TAG:同濟復興古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