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政府欠了4.5億高利貸,此人大手一揮我還,日本支起大炮:揍他

清政府欠了4.5億高利貸,此人大手一揮我還,日本支起大炮:揍他

原標題:清政府欠了4.5億高利貸,此人大手一揮我還,日本支起大炮:揍他


網路上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在淞滬會戰爆發後,日軍正在與中國軍隊激戰之時,蔣介石居然很『守誠信』地忙著向日本歸還晚清庚子賠款……不但當月的庚子賠款要如數支付給日本,以後的庚子賠款也要全部支付……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的子彈和刺刀,是否有蔣介石向日本歸還的庚子賠款?」


當時的中國政府,真的是一面抗戰,一面向日本賠償庚款嗎?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公開宣布繼承並償還晚清、北洋時代所欠下的一切外債,庚子賠款也包括在內。因為如果政府不承認、不償還庚子賠款,就無法重建國家的財政信用,無法從國際金融市場上獲得借款和投資。如果國家無力走出財政崩潰的困境,經濟建設、國防建設也就無從談起。不過在戰前,國民政府一面向各國償還庚款,一面推動各國「庚款退還」。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繼續償還了7月份和8月份的對日庚款,至9月份才改變既定政策。7月份的償還,與中方高層對戰事的判斷有很大關係。7月份,中方尚無意對日全面抗戰。在蔣介石看來,盧溝橋事變並不意味著日本有意全面侵華,中方若表現出強硬立場,有可能逼退其蠶食野心——7月20日,蔣在日記中判斷日軍「志在華北局部而不敢擴大」,「戰爭最多限於局部」。蔣的判斷不能說錯,盧溝橋事變時日方誌在華北,確實沒有對華全面戰爭的計劃。然而,蔣寄望於用強硬立場逼退日方;日方也同樣認為,只要足夠強勢,按以往慣例,國民政府必會屈服。如此,遲至8月4日,蔣才下定決心全面抗戰。7月份的庚子賠款已償付給了日本。


8月份的償還則是一種避免更大損失的權宜之計。國民政府本擬停止償付8月份的賠款,但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梅樂和在8月26日致電財政部長孔祥熙,請求允許照慣例繼續償付庚款。梅樂和認為,在兩國並未正式宣戰的情況下,如果國民政府率先毀約,停止償還庚款,日軍很可能以此為借口出兵直接佔領、掠奪淪陷區的中國海關。所造成的損失將遠超過對日償付的款項。27日,孔祥熙複電,指示「月款可照議暫付」。


梅樂和從英國利益出發希望能夠將這種償還變成一項長期的政策,所以在9月7日,他又給財政部關務署去了一份函電,希望以後的對日償付仍按月照撥。鑒於8月份的償付已引起了國內輿論的不滿,國民政府拒絕了梅樂和的意見。9月28日,關務署指示梅樂和,從9月份起,應撥交給日本的庚子賠款一律自動撥存至開設在英國滙豐銀行的「備付日本庚款」專用賬戶。


開設這樣一個專用賬戶,有三重目的:一是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政府講究信用,在中日沒有正式宣戰的情況下,不會對日賴賬;二是這個專門賬戶控制在財政部和滙豐銀行手中,日本人無法染指,足以回應國內輿論;三是國民政府當時還寄望於梅樂和能利用其英國人身份,繼續維繫淪陷區的海關,使其免遭日軍掠奪——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允許梅樂和仍留在上海,也是因為尚有這層期望。



自1937年9月起,國民政府共向滙豐銀行的「備付日本庚款」專用賬戶撥付了16個月的賠款,超過52萬英鎊。不過梅樂和未能阻止淪陷區關稅被日軍控制,沒能維護住淪陷區中國海關的主權,於是1939年1月,中國停止向特別賬戶撥付庚款。特別賬戶中的五十多萬英鎊,未流入日本人口袋,而是用作了海關的「特別養老金」。

綜上,網路上的說法實乃一知半解、謬之千里之辭。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諶旭彬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乾隆手裡接過皇位,嘉慶還沒高興呢,一件事就讓他盼著爹死!
民國大總統,因醜聞而出名,窮到喝粥不當漢奸,被封一級上將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