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東坡與古琴的故事

蘇東坡與古琴的故事

GIF

蘇東坡《聽杭僧惟賢琴》云:

「大弦春溫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

平生未識宮與角,但聞牛鳴盎中雉登木。

門前剝啄誰扣門?山僧未閑群勿嗔。

歸家且覓千斛水,凈洗從前箏笛耳」。

又有《聽僧昭素琴〉云:

「至和無攫酉夅,至平無按抑。

不知微妙聲,究竟從何出。

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

此心知有在,尚復此微吟」。

從二詩中可見蘇東坡認為琴以平和為美,因為古琴音樂正是平和之聲,足以和人意氣,感發善心。故爾要散不平氣,洗不和心。這是以平和為審美標準,肯定琴聲而否定箏笛,聽了古琴音樂,歸家且用千斛水,洗凈從前箏笛聲。在《琴非雅聲》中,蘇東坡說:「世以琴為雅聲,過矣,琴正古之鄭衛耳。今世所謂鄭衛者,乃皆胡部,非復中華之聲,自天寶中坐之部與有部合,自爾莫能辨者。或雲今琵琶中有獨彈,往往有中華鄭衛之聲,然亦莫能辨也」。

這正是:「嗜琴藏琴論琴事,推崇古琴大雅聲」。蘇軾不問戒律,寺院飲酒,讀經吃肉,攜琴訪僧,所有這一切舉動實際都同往素菜中放肉一樣,是無住於戒律、勘破法我、一切本空、即心即佛的表現。他希望以此來破除僧人們對佛法、對戒律的執著和機械認識,以此來告訴僧人:「般若湯」、「木梭花」、「鑽籬菜」、心中有素,「素」永遠都是「素」;心中有葷,「葷」永遠也還是「葷」,一切又何必自欺呢?肉在哪裡都可以吃,酒在哪裡都可以喝,攜琴去遊山玩水有時要比看一個老和尚有情趣得多。

但是,蘇軾正是要通過這樣離經叛道的行為,一方面表達出自己對佛理人生的深刻體認,實現與高僧大德另一種形式的精神交充;蘇軾在《維摩像,唐楊惠之塑,在天柱寺》詩中這樣描述他看到維摩像後的感受:「今觀古塑維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龜。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變化浮去隨。世人豈不碩且好,身雖未病心已疲。此叟神完中有恃,談笑可卻千熊羆。當其在時或問法,俯首無言心自知」。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子盛古琴 的精彩文章:

TAG:張子盛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