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講「普通話」,但這些故事你可能不知道
不少人把普通話稱作「國語」,實際上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普通話是我國的「國家通用語言」,這是一個法律術語,著重強調的是「普通話」在國內的「通用性」。「國家通用語言」不能與「國語」「官方語言」相混淆。
官方語言一般是指一個國家法定的正式語言,如法國為法語。另一些國家,主要是一些國內民族較多的前殖民地國家,比如印度,用前殖民國家的語言——英語,作為主要官方語言。而有的國家如中國、美國,並沒有法定的官方語言。
普通話的「普通」兩字,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話作為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言,也是各民族的主要交際語。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我國從來沒有指定「官方語言」,就是從這一重大原則出發的。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好處多多。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擁有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種的大國而言,更是有著多重意義,比如民族、地域間交往交流,建立統一市場,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等。
民國時期:教員說普通話反被攆走
「普通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清末。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他不僅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而且明確地給「普通話」下了定義:「各省通行之話」。但當時的推行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以至於出現了教員在課堂上說普通話反被攆走的鬧劇。
史學家周策縱曾談到1931-1933年在老家湖南衡陽讀中學時的一件趣事——那時的老師中,「有一位金先生,年紀最輕,是北大或北師大畢業的。一口捲舌音,兒呀兒的。我們聽不懂他的北京話,上了幾堂課,大家聽不懂,要趕走他。校長說他講的最標準,我們都應該學。可是他的舌頭卷得那麼厲害,我們實在無法聽懂,結果還是把他趕走了。想起來真冤枉,又很好笑。」
北洋政府時期,梁啟超在北京授課,因講話帶有濃重的粵語口音,學生感到極難理解。1943年,查良鏞(即後來的金庸)在重慶讀書時,因為錢穆老師用無錫話授課,同學們聽不懂,身為海寧人的查良鏞還能聽明白,於是就充當起了「翻譯」。
錢穆先生在北京大學的課堂上。資料圖
新中國:確立普通話標準
1949年新中國成立,推廣國家通用語言顯得非常必要。1953年春天,為制定統一的語言規範,政務院組織語言專家到各地進行語音標本採集。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因為獨特的歷史淵源,成為普通話語音採集地之一。專家到灤平金溝屯、火斗山、巴克什營等鄉鎮採集了樣音,為我國普通話語言規範的制定提供了語言(特別是語音)標本。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由於沒有兒化、省字、尾音等語言習慣,灤平話被認為「比北京話更接近普通話」。有人開玩笑:「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灤平方言!」
河北灤平,普通話語音採集地。資料圖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經過仔細研究,大家一致決定將現代標準漢語稱為普通話,取其普遍共通之義。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就普通話的方言基礎產生了激烈爭論。最後,大會決定採用投票辦法,從覆蓋漢語區的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個作為普通話的基礎方言。當時的投票結果是:北京官話(以北京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52票位居榜首。
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資料圖
參加此次會議的代表,著名作家老舍講到:自己上中學時,同班同學們口音不一,辭彙各異,容易產生偏見和誤會。一來二去,四五十個同班學友按語音的不同分成了幾個小集團。以小見大,語言的統一或分歧,是一件關係著國家、民族團結和興亡的大事。
老舍在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的發言。資料圖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把普通話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為配合推廣普通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加快步伐,研製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語音的方案, 1956年發表了供討論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經修訂和反覆審議後,1958年2月11日被批准為正式方案推行。
大力提倡、重點推行、逐步普及
1957年6月,教育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召開了全國普通話推廣工作彙報會,會上形成了「大力提倡、重點推行、逐步普及」的十二字方針。
「在什麼地方推廣普通話?我看首先應該在學校里、在兒童和青年中努力推廣。」1958年1月,周恩來總理在政協全國委員會報告會上指出,「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的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
周總理認為,要求人人都能說得像北京人一樣,既不可能,也不必要。應對不同對象有不同要求,比如對廣播員、電影和話劇演員、師範學校的語文教師,就應該要求嚴些,對一般人就寬些,對中年以上的人可以不必有此一般要求,從而提高大家對學習普通話的信心和興趣。
周恩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單行本。資料圖
推廣普通話是與「服務人民」這一時代使命緊密相連的,應首先抓好跟各地群眾接觸較多的部門(如商業、服務行業、鐵路、交通、郵電部門),抓好「五大員」,即營業員、服務員、售票員、列車員、廣播員,另外還要抓好各級機關幹部的工作用語。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學習普通話在全國蔚然成風,湧現出福建大田縣和山西萬榮縣兩個推普先進典型。山西萬榮縣在全國率先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注音識字」的方法,一方面推動掃盲,一方面普及普通話。當地群眾曾這樣生動地描述:
「漢語拼音好辦法,一樹開下兩朵花,
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學會普通話。」
80年代起,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更隨著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82年《憲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明確了推廣普通話的要求和任務。新時期推廣普通話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頒布了《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和《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並於1994年起在教育系統和廣播電影電視系統中率先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對這些領域中的教師和工作人員要求持普通話等級合格證書上崗。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實施加快了推廣工作的步伐,普通話推廣進入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的階段。為全方位推廣普通話,經國務院批准,自1998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至今已舉辦20屆。
普通話水平測試證書。資料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語言文字工作,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呈現嶄新局面。普通話普及率從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普通話水平參測累積超過6500萬人次,95%以上的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社會用字進一步規範,世界語言大會成功舉辦,中國詩詞大會等優秀語言文化品牌活動廣受關注和讚譽。
普通話走向世界
隨著新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普通話推廣工作不但在國內成績斐然,而且做到了「牆內開花牆外香」。1973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3189號決議——「考慮到五種正式語文中四種均已列為大會和安全理事會的工作語文,並確認為了提高聯合國的工作效能,中文也應具有與其他四種語文同等的地位,決定將中文列為大會工作語文並依此修正大會議事規則的有關規定」,聯大同時表示「宜將中文列為安理會的工作語文」,這裡的中文就是新中國推廣的簡體字和普通話。
1983年,口譯員陶見章和董敘林為聯合國大會做同聲傳譯。資料圖
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全球範圍內,學習漢語的人數不斷增多。目前中國已在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16所孔子學院和1076個孔子課堂,現有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人,累計各類學員900多萬人,文化活動受眾達1億人次,帶動60多個國家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推動170多個國家開設漢語課程或漢語專業,拉動全球漢語學習人數迅速攀升至1億。
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承載的中國智慧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高度關注,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語言文字又一次煥發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中國人民沉澱了幾千年的文化自信在新時代更加堅定。熱愛中國,熱愛中國文化,從熱愛和規範「普通話」開始吧!
作者:檔案君
本文檔案資料參考自《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文件彙編》、《人民日報》、新華網、人民網等
※山西隰縣87歲老人照顧智障弟弟63年 曾為其兩次離婚
※延西高速一拉煤車隧道內側翻 致6車追尾多人受傷
TAG:中國青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