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那麼多,西方為何那麼少?

我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那麼多,西方為何那麼少?

秦末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農民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么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

以上這些還只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農民起義,要是細究起來,那些地區性、局部性的起義更是遍布歷史的每一頁。

有學者統計,單就清代而言,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散見於《清實錄》的農民起義就有三百次之多。

相比我國歷史上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西方國家卻並非如此。據悉,西歐從公元八世紀才出現農民起義的記載。

自此以後到十六世紀,八百年的時間裡,幾十個國家數得上的農民起義不過七八次,幾乎沒有哪個王朝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

與此同時,同樣截然相反的是,我國農民起義一旦發生,整個社會相當於是重新洗牌,其中充斥著血腥的暴力、戰亂,整個生產關係、生活方式被破壞殆盡,直至新的王朝的誕生,在大一統之下重新建立。

那首《不第後賦菊》,殺氣十足:「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西方農民起義則更像一場社會運動,破壞性極小。譬如,公元1024年的法國布列塔尼起義,以恢復古老的村社制度為目標。

1525年爆發的德國農民戰爭,主要目的是宗教方面的——為了增進「上帝的榮耀」,實現「基督教兄弟之愛」。

997年,諾曼底農民舉行過一次大起義。一位編年史家記載說,這次起義的原因是農民要「按自己的法規來使用森林附屬地和水源」。

中西之間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差異,首先跟地域遼闊與否存在直接關係。西歐以前都是小型的城邦制國家,一座城就代表一個國家,不像我國,作為大一統的帝國,幅員遼闊,一旦發生動亂,波及範圍自然很大。

其次跟政權結構有關係。秦始皇實行郡縣制之後,皇權確實是得到加強、彰顯,但同時也使社會失去了緩衝區域。

每到一個王朝的中後期,當社會矛盾越來越嚴重的時候,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官僚階級,就會發生直接的衝突,直至愈演愈烈,局面失控。

最後跟經濟結構也有關係。我國幾千年來一直實行的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並且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都不發達,導致一直被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民,時刻又面臨著自然的侵襲,一旦發生大的自然災害,流離失所的農民就會變為流民,成為社會安全隱患。

西歐國家則不同,它們一直是海洋文明,沒有那種大範圍耕作的傳統,商品經濟因此得以較順利的發展,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大多數農民就會變為市民,社會矛盾自然也就此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榮耀92 的精彩文章:

安祿山的慘死,屬於因果報應?

TAG:歷史榮耀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