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軍師司馬懿‖以司馬懿為鏡,以司馬懿為鑒

大軍師司馬懿‖以司馬懿為鏡,以司馬懿為鑒

今天追完了《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看過之後覺得像看了一段活生生的官場現形記和職場勵志傳奇。排除司馬家後代因內鬥產生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的生靈塗炭戰亂,嚴重地破壞生產,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及「謀朝篡位」的心梗,個人覺得司馬懿從職業經理人到終極BOSS的華麗轉身也是值得我們為鏡、為鑒的。

劇中的司馬懿歷經曹魏四代皇帝,人生足夠傳奇,但他小心謹慎地走在平衡木上,一輩子為了司馬一門的尊榮忍辱負重,許多人說這是對歷史人物司馬懿的洗白,因為它與中國傳統對於「優秀」歷史物的評判標準不符。

在多數人的評盤標準中優秀的歷史人物都是光明磊落、大公無私、剛正不阿、愛憎分明且愛民如子的人。如歷史上的海瑞、包拯、岳飛和劇中的劉備、諸葛亮等。

而司馬懿留給世人的感覺一直是陰險狡詐、精於權術。這可能源於人們對於表裡不一的人,一直以來好像都十分難接受,正如許多家長接受不了生性內向的孩子一樣。比起司馬懿的「陰」,曹操的「狠」彷彿更容易被大家津津樂道,彷彿這也很符合大家心中的「敢作敢當」的英雄形象。所以,許多人稱曹操為「梟雄」。

那麼,為何「一個不光彩的歷史人物」卻搏得了大家的普遍關注呢?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刷爆朋友圈的文章《中年男人/女人不如狗》。或許我們從司馬懿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一生中看到了那個原本躊躇滿志,但不得不對現實和生活妥協的自己……

從剛走出校園的心懷凌雲之志,再到職場中遭遇同事的排擠,上司的打壓,好不容易熬到離老闆最近的職位,卻因非老闆親戚遭遇老闆處處設防。無數個老闆都無數次在腦海中自補有能力且不好控制的員工單飛後帶走公司客源的無奈場面……這與曹魏集團對司馬懿的「限制性使用」如出一轍,既想用其才華,又擔心其功高蓋主,萌生反意。所以帝王馭臣之術如同現在的企業管控,講究的都是「制衡」。

而司馬懿做為一個在三國時代成功跑過所有對手的人來說,他取勝的關鍵就是他深諳龜息養生之道(這部電視劇里對那隻叫「心猿意馬」的王八給了許多特寫鏡頭):面對上級的強權壓制,躲得過則躲,躲不過就挪;必不得已與能力強的對手過招時,打得過則打,打不過則縮;凡事深思一小步,關鍵時刻成就一大步。

公元247年,曹爽與司馬懿明爭暗鬥,但最終還是司馬懿勝出,並且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一舉架空了曹魏政權,真正實權落入司馬氏!這成為三國史上一個重大轉折,它標誌著曹魏權力向司馬氏的轉移。

公元251年九月,司馬懿去世!不過這時已從「別人手中的刀」變為「執刀人」的他已然可以安然去見他的那些對手了,因為他已為子孫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及人力基礎!

公元264年,司馬昭封為晉王!公元265年他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司馬氏先後滅掉了西蜀,東吳,最終一統全國!

看看司馬家這一家子篡魏逆賊,為了家族利益真的是嘔心瀝血,司馬懿和司馬師都帶重病親征淮南,司馬昭也是沒過過幾天舒服日子,一直恪守著「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行事準則。

看來給別人干,真是不如給自己干(前提是假若你的才華撐不起你的野心時,請先參照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前的行為),怪不得「股權激勵」的作用經久不衰。

這位靠隱忍上位的三國最終贏家,就從壽命來看,司馬懿也是個贏家。據統計,曹操活了66歲,劉備活了63歲,孫權72歲,諸葛亮很短54歲,而司馬懿是73歲,壽命比孫權還長。孫權也是一個很能忍的人,很溫和的人。

所以說,人的性格跟人的壽命,真可能有某種隱約的聯繫。我想這種隱約的聯繫就是——想得開,不糾結。

從這點來說,其實司馬懿內心也是一個豁達的人。至少沒有被曹魏四代皇帝逼出內傷,他是一個很懂自我調節(妥善管理情緒)和自我激勵的人。這是當今社會許多人欠缺的。而這也是個人情商管理的關鍵所在。

一直以來關於情商的說法眾說紛紜,在我看來情商就是:讓別人舒服,讓自己也舒服。

試想,一個只讓別人舒服的人,一定是委屈求全的人。也是一個內心總是糾結和焦慮,找不到出口的人。這樣的人,即使在外人眼裡再謙和,關起門來,他的身體也會出賣他的一切。可見,司馬懿一定不是這樣的人。司馬懿的龜息養生之道就是他的管理情緒和自我激勵之道。

說起自我激勵,讓我想起網上流行的《老鷹和蝸牛》的短文。

據說,世界上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老鷹,還有一種就是蝸牛。

老鷹和蝸牛,它們是如此的不同:鷹矯健,敏捷,銳利;蝸牛弱小,遲鈍,笨拙.鷹殘忍,兇狠.捕食獵物從不遲疑,蝸牛善良,厚道,從不傷害任何生命.鷹有一對飛翔的翅膀,蝸牛背著一個厚重的殼.它們從出生就註定了一個在天空翱翔,一個在地上爬行,是完全不同的動物,唯一相同的是都能到達金字塔頂.

鷹能到達金字塔頂,歸功於它有一雙善飛的翅膀.它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攻擊和逃離,成敗都不使自己受傷.鷹能擁有這樣的翅膀,和它的殘忍有關.鷹的殘忍,不僅表現在對其它動物上,還表現在對自己的同類上,包括對自己的幼子.據說,鷹每次產卵都是產兩個,等它們孵化成小鷹後,就把它們放在一起,不給食物,讓它們爭鬥,讓其中更強健的一個吃掉另一個.雖然,但鷹族也因此而進化.

與鷹不同,蝸牛能到達金字塔頂,主觀上靠它永不停息的執著精神,客觀上則應歸功於它厚厚的殼。蝸牛的殼非常堅硬,是蝸牛的保護器官.若遇敵人侵犯,可迅速縮入殼內避險。蝸牛非常懂得保護自己晚上活動白天休息,休息時將身體全部縮入殼內,減少水分散失,維持生命存活.它是在暗暗積蓄力量。

在登頂過程中,蝸牛的殼和老鷹的翅膀起的是同樣的作用,可惜,生活中,大多數人只羨慕鷹的翅膀,卻很少在意蝸牛的殼。

而作為「蝸牛」型的司馬懿,他深知自己不具備像「老鷹」曹操一樣具備「快、准、狠」的攻擊能力,而他卻將自己個性中的優點「穩、勤、溫」發揮得淋漓盡致,人前一派謙謙君子、良臣賢將的溫文儒雅面孔。

這樣性格的司馬懿,我想他行事的初衷是因為恐懼而自保,只是在得到實權後,慾望的膨脹讓他漸漸失去了對恐懼的控制。

而蝸牛和電視劇中司馬懿的寵物烏龜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看起來都有可以保護的殼,都有讓人不設防的溫吞。因為他的內心世界又是一般人不是輕易可以探測的,因為他們掩飾自己或者保護自己的能力太強了,所以,蝸牛型的人如果壞起來可能比老鷹更危險,或者說更隱蔽或不易察覺。

這樣一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算是對司馬昭的讚美了,最其碼他是一個內心世界磊落的男子。

關於司馬懿性格的起伏變化,還讓讓我想到榮格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指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會因自我保護和自我適應表現出兩種以上的不同行為的人格。

我們把外顯人格稱為第一人格,把應激行為人格稱為第二人格。第一人格與第二人格之間通常互為對立。它反應一個現實狀態下展露在眾人面前的「我」(弗洛伊德稱其為「自我」)及一個防禦狀態下的「我」(弗洛伊德稱其為「本我」),還有一種理想狀態下的「我」(弗洛伊德稱其為「超我」,只是超我的境界,年齡越大越難找尋)。

許多人說《軍師聯盟》中的曹操,和《虎嘯龍吟》中的諸葛亮,其實分別是司馬懿的「本我」和「超我」,但在現實世界裡他選擇的是夾在兩者之間的「自我」。而司馬師和司馬昭分別代表了司馬懿不同時代的「自我」,在劇中他通過打壓、訓斥司馬昭來壓抑內心的慾望,而在與孔明的惺惺相惜中,他撫慰著自己最初的理想。最終,現實沒有讓他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說到孩子與父母,我更願意相信孩子的性格是其父親和母親的性格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其父親和母親性格的影子。父母親性格當中的一部分,遺傳給了孩子,形成了孩子的第一人格,與第二人格。

與其說司馬昭是司馬懿的「本我」,不如說現實生活中的每個孩子都代表父母生活中的自我。所以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我們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身上或者伴侶身上的某些優點或缺點。有時我們特別討厭的孩子身上的某個缺點,或許是我們一直無法接受的不完美的自己。例如一個家長從小不愛學習,所以他無法接受不愛學習的孩子;一個家長從小不愛打掃衛生,所以他無法接受不愛乾淨和整潔的孩子;一個家長從小討厭被管束,他也無法接受從小不聽話的孩子……為何會這樣呢?為什麼我們最後漸漸活成了自己當初最討厭的樣子?而現在,我們還能記起當初被迫改變習慣的痛苦和煎熬,我們卻害怕孩子重蹈我們的覆轍。儘管我們的出發點是愛,但孩子有權利自己去探索生命的真相,而不是讓我們用一種強加於他的方式……

所以,我們要以司馬懿為鏡,時刻審視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同時在前進的途中,學習和借鑒司馬懿對情緒的妥善管理和自我激勵之道。

生活中的您會是像司馬懿一樣具有雙重人格的人嗎?關注公眾號後,回復「人格「,您將獲得雙重人格測試。一起來測下在生活中的您是否是一個「表裡如一」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瑞札記 的精彩文章:

TAG:凱瑞札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