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Week一周資訊回顧:首個讓消費者自己「交易」基因數據的公司成立!
本周回顧,亞洲大學最新排名,中國101所上榜!清華第2北大第3;首個讓消費者自己「交易」基因數據的公司成立!由George Church牽頭;10位華人科學家當選2018年美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曹誼林團隊,為5名小耳患者「再造」新耳朵;顛覆舊識!衰退的免疫系統,才是癌症發病率增加主因;免疫療法重大突破!單次注射可治癒癌症,且在多種癌症中有效;光線太暗會改變大腦結構,讓我們「變傻」……更多資訊,請跟隨小編一起回顧吧。
產業動態
2月6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正式發布2018亞洲大學排名(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18),共有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多所大學上榜,中國有101所。新加坡國立大學連續3年蟬聯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列第2、第3位。
1月19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2017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1793位學者入選,經小編整理,共有136位「千人計劃」專家學者入選。
018年伊始,行業人士預測,得益於美國稅法的全面改革以及隨之而來的併購熱潮,新一年生物製藥行業將會出現更快的增長。在這些宏觀變化之下,許多公司將會採用新葯取代老葯的策略。無論成功與否,這都可能影響投資者的情緒。本文重點介紹了製藥巨頭2017年第四季度財報的主要內容,其中就包括癌症藥物的強勁回報、美國新稅法帶來的影響等。
美國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國家工程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公布了最新入選的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名單。加上今年新院士後,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總數為:院士2293名,外籍院士262名。
「以999美元完成全基因組測序,並通過分享基因數據獲取電子貨幣!」——這是基因測序行業一初創公司的「奇思妙想」,這家公司由哈佛「遺傳學大牛」George Church牽頭成立,致力於革新消費級基因測序,讓客戶能夠真正擁有自己的測序數據。
天隆科技一直堅持自主研發,做老百姓用得起的醫療器械。不久前,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名單公示,天隆科技董事長彭年才教授也順利入選。這也標誌著天隆科技在彭教授的帶領下,自主研發實力和科技創業理念得到了國家的充分肯定。為此,生物探索有幸在西安的天隆科技總部,採訪到天隆集團總經理李明先生,針對分子診斷行業及企業自身發展做了深入交流。
2月1日,在製藥和診斷領域世界領先的羅氏(Roche)公布了2017年財報:全年總收入為533.0億瑞士法郎,相比2016年的505.8億瑞士法郎增長了5%。其中,製藥業務的銷售收入412.2億瑞士法郎;診斷業務銷售收入120.8億瑞士法郎。
研究動態
先天性小耳畸形(Microtia)嚴重地影響著患兒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法是耳廓再造手術,但由於材料的性質限制,總有一些弊端。現在,上海交通大學曹誼林教授團隊利用3D列印和組織工程技術,成功地讓5名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長出了新耳朵。
1月31日,美國科學家們帶來了癌症免疫療法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研究發現,將微量的兩種免疫刺激藥物直接注射到小鼠實體腫瘤中,能夠消除小鼠體內所有癌症的痕迹,包括遠處的、未經處理的轉移。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適用於許多不同類型的癌症。
主流觀點認為,癌症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是因為基因突變增加。現在,《PNAS》期刊的一篇最新文章提出來不一樣的推測:衰退的免疫系統才是引發癌症發病率增加的更重要因素。而且,這一理論還可以解釋男性患癌率高於女性的現象。
光線太暗不僅會影響視力,還會讓我們「變傻」!近日,一項發表在Hippocampus雜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證實,在昏暗的房間和辦公室里待太久的時間,可能會改變大腦的結構,損害一個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
近日,發表在Cancer Cell雜誌上題為「TIM-3 Regulates CD103+ Dendritic Cell Function and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的研究中,該中心的Brian Ruffell博士帶領的團隊描述了一種新型免疫療法藥物如何通過靶向TIM-3靶點,來刺激免疫系統發揮抗癌作用。
作為一種神經遞質,多巴胺(dopamine)是大腦內信號傳遞的重要物質。2月1日,《Cell》期刊發表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多巴胺分泌的細節:神經元以快速、精準的方式分泌。這一機制推翻了我們曾經的預測。
近期,迪肯大學的科學家首次在人類身上發現,懷孕可以誘導我們的身體發生長期的表觀遺傳變化,這對理解、預防和治療疾病具有重大意義。
「結腸中有兩類細菌,會促進慢性炎症,增加結腸癌的發生風險」——這是2月初分別發表在《Science》、《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兩篇文章的最新結論。科學家們深入解析了「特定細菌誘導腫瘤發生」背後的機制,並找到了關鍵分子。
1月31日,發表在PNA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血小板在我們的免疫系統中起著比先前所認為的更重要的作用。除了參與凝血和癒合過程,當病毒、細菌或過敏原進入血液時,血小板還充當了免疫系統的「第一反應者」。
樹上的鳥叫、林間的蟲鳴、悠揚的旋律……各種各樣的聲音,讓我們的世界繽紛多彩。但你知道嗎?這些聲音不但豐富了我們的聽覺,還會影響我們基因的工作。京都大學生物研究所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最新研究證實,在聽到聲音的時候,某些「敏感」的基因會被抑制。而且,這些響應也因細胞類型而異。
End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JPM2018最熱中國場!2018葯明康德全球論壇火爆召開
※2017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揭曉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