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在淄川有個忠親王祠嗎?就在中街

你知道在淄川有個忠親王祠嗎?就在中街

很早就聽說淄川《忠親王祠》和《劉德培起義》的故事,翻開《中國近代史詞典》、《清淄川縣誌》、《淄川區志》,都有記載,再實地一看,文景對應,記憶更深。

自2017年6月以來,我們一行接連幾次來到淄川忠親王祠。每次,王會君老師都會為我們進行認真的講解。

忠親王祠坐落在山東淄川城裡大街185號,坐北朝南,清代建築風格。兩進院落,雕樑畫棟,碑刻花廊,苗木繁盛,佔地面積585平米,是清廷為紀念晚清名將僧格林沁建造的。

淄川與京城遙遠,怎麼會建有僧格林沁的祠堂?但歷史就是歷史,僧格林沁的確來過淄川,並且在淄川為清政府立下過汗馬功勞。

僧格林沁(1811-1865),蒙古王爺,晚清名將。1825年(道光五年),襲封郡王,1853年(咸豐三年)為參贊大臣,受命鎮壓太平天國北伐軍。1855年擊敗北伐軍于山東,晉封親王。1857年任欽差大臣,防守天津海口。1859年在大沽囗炮台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3艘,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何伯受重傷,僧格林沁後在通州失利革職。

僧格林沁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功勛卓著。1860年,受命南下山東魯西南鎮壓捻軍、長槍會。1862年(同治元年),率兵鎮壓河南商丘白蓮教起義軍。1863年,先在淮北鎮壓張樂行部捻軍,又到淄博鎮壓劉德培起義軍,在鄒縣鎮壓文賢教起義軍,在兩淮鎮壓苗沛霖團練。1864年,率兵鎮壓捻軍時失敗。1865年5月,在山東菏澤曹州鎮壓捻軍時戰死疆場。

清朝晚期,廣大農民不滿清政府的統治、剝削,紛紛舉行起義。1862、1863年發生的淄川劉德培農民起義,就是歷史上從淄博地區發起的最大的最有影響的一次起義。

1862年(同治元年)上半年,劉德培利用淄川縣官府抵禦捻軍舉辦團練之機成立「信和團」,進行起義準備工作,與起義捻軍取得聯繫。1862年下半年,劉德培率眾起義,廣大民眾積極晌應,公開舉起反清義旗。千餘名群眾揭竿而起,涌至縣城,控制淄川縣武器火藥,鬥爭惡霸,為民除害,打死差糧官,逼迫知縣取消加收漕糧的規定,派民眾代表代替官府收集漕糧,民眾取勝。

劉德培起義軍在翟氏景山堂建立大漢政府,自稱「大漢德主」。仿照捻軍建制建立黃紅藍白黑五旗軍制,益都楊訓為軍師,翟雷為總元帥。制定綱領: 滅清平滿,重興漢室。廢除清帝年號,改用干支紀年,主張官兵剪辮以示與清廷勢不兩立。

劉德培率眾起義使清廷驚慌失措。1862年9月,山東巡撫譚延襄派青州滿營步騎4000餘包圍淄川城。劉德培率領義軍頑強作戰,鬥志旺盛,清軍屢戰屢敗。至1863年(同治二年)春,迫使清軍五易主帥。1863年4月,清廷又派僧格林沁率大軍兩萬餘前來鎮壓,在菜園村修建炮樓,連續實施炮擊,城內軍民死傷慘重。義軍糧食火藥殆盡,難以據城抗敵。1863年8月6日晚,劉德培率義軍棄城突圍,清軍緊追不捨,至淄川蓼塢大白山,被清軍圍困,寡不敵眾。劉決心不為敵生擒,揮劍斬殺妻兒,後飲劍自刎殉國(有說負傷被俘後被清軍斬殺)。

僧格林沁在淄川鎮壓劉德培農民起義軍為清立有戰功,死後,清廷慈禧太后特命在其戰鬥過的淄川建立忠親王祠以示紀念。

忠親王祠,又稱王爺廟、僧爺廟,坐北朝南,以原韓忠烈公祠及張、沈二公祠舊址建造,創建於清同治四年,原建築為三進院落和後花園。正殿3間,東西兩疣各3間,大門、二門各3間,二門外東西官廳各3間,道房2間,廚房2間。正殿供忠親王像,左右侍郎、總兵配兩廊,祀從征陣亡將官。王祠西疣,正殿兩頭各建廟1間,左祠韓忠烈公,右祠張沈二公。戰亂年代,原建築已遭損壞。

與淄川區相鄰的博山,當時的劉德培起義大漢政府已經管控,僧格林沁率兵鎮壓時也立有戰功,同時建有忠親王祠,戰亂年代損毀,現在留下的只是記載。

現存淄川的忠親王祠為前後兩進院落,建築正殿3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西配殿各2間,是北方現存少有的聖殿祠堂。1984年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單位,淄川區人民政府對忠親王祠進行了修繕,加強了管理和保護,對外開放。

僧格林沁忠親王,鎮壓劉德培農民起義軍,炮擊淄川,造成淄川古城軍民死傷慘重,對淄川人民欠下了累累血債。

自忠親王祠向東約200米處為淄川城裡大街301號,劉德培起義大漢政府舊址,1984年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忠親王祠一併成為淄川區的兩大旅遊景點。

作者: 唐福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淄川微社區 的精彩文章:

寨里鎮新春文藝匯演

TAG:淄川微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