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季羨林之子季承最後的追憶:「南饒北季」的書信神交

季羨林之子季承最後的追憶:「南饒北季」的書信神交

原標題:季羨林之子季承最後的追憶:「南饒北季」的書信神交


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6日凌晨於香港逝世,享年101歲。饒宗頤,字伯濂、固庵,號選堂,1917年8月出生於廣東潮州,1949年來到香港,是享譽世界的著名漢學家。


在學界,有「南饒北季」之稱,指的是饒宗頤和季羨林。二人私交甚好,又互相敬仰。

季羨林曾說:「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饒宗頤對季羨林的敬慕也很直接:「季先生是中國唯一的。」


2月7日,知道君專程拜訪了季羨林之子季承先生。在他家的客廳,有三面書架,其中一個書架,有一整排《饒宗頤二十世紀文集》,共20冊。書面有些泛黃了,季承告訴知道君,這是饒先生送給季先生的。


他說,兩位先生「神交」多,一南一北,互相尊敬,君子之交。季先生去香港看饒先生,饒先生來北京拜訪過季先生,兩人多年來以書信來往。


令人唏噓的是,在拜訪季承先生不久後,季承先生於2月8日凌晨兩點逝世,享年83歲。

今天,知道君與大家分享當日與季承先生的對話。願幾位先生安息。


對話季承


饒先生和父親是君子之交


知道君:饒先生去世了,季先生曾說,饒先生是他心中的大師。就您所知兩人交往多嗎?


季承:兩人神交比較多,「我知道你饒宗頤,你也知道我季羨林」。但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實際的來往比較少。但他們都互相了解,互相尊敬,是君子之交。

知道君:您書架上這排《饒宗頤二十世紀文集》是季先生留下來的?


季承:這是饒先生送給季先生的,我們特地留下來了。


知道君:據您所知,饒先生和季先生一共見過幾次面?


季承:具體見過幾次面我說不清楚,我愛人說至少見過三次。去香港的時候見過。學術上共通,見面少,但書信來往多。


知道君:學術界一直流傳著「南饒北季」的說法,季先生對這個稱呼怎麼看待?

季承:我父親對饒先生非常尊重。「南饒北季」這種說法,我父親也知道。饒先生終身致力於學問,很不簡單,我父親很佩服他。


知道君:季先生和饒先生都被稱作「國學大師」,還一起創辦了《華學》雜誌向世界推廣漢學,在你看來,兩人學術交往多嗎?


季承:他們倆的領域其實不太一樣。饒先生在國學方便比較著重,季先生主要精力在語言和歷史方面。不過,饒先生對敦煌學非常重視,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季先生也是敦煌研究的專家,是敦煌學會的名譽會長,在這方面,他倆的學術上會有一些交叉。


知道君:據我所知,兩人都喜歡荷花,饒先生還過季先生「荷花圖」。季先生在自己門前種過荷花,被稱為「季荷」,饒先生畫的荷花被人稱為「饒荷」,你覺得這是倆人精神世界的共通之處嗎?

季承:我覺得是對自然樸素狀態的熱愛。父親偶然把自己門前池塘荷花種起來了。荷花是從從湖北帶過來的,開的花朵非常多,非常濃艷,葉子也很大,顏色是深綠的。


知道君:饒先生是6號凌晨在睡夢中去世的,享年101歲,我們知道,季先生也是高壽,你覺得有什麼原因嗎?


季承:饒先生身體素質不錯,能沉下心來做學問,壽險很長,我老爸是98,差兩歲沒到一百。做學問比較平靜,壽限比較高。


我父親也是在睡夢中去世的,6點鐘醒了,起來後,說我還要睡覺,躺下後就不行了。也是清晨,人像蠟燭一樣,燃燒盡了。


附:季饒之交


1984年9月10日,時為農曆中秋,季先生誦著蘇東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句,神馳南天,為饒先生的《饒宗頤史學論著選》洋洋洒洒寫下序言,「饒先生治學方面之廣,應用材料之博,提出問題之新穎,論證方法之細緻,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給我們以啟發。我決不敢說,我的介紹全面而且準確,我只不過是盡上了我的綿薄,提出了一些看法,供讀者參考而已。 」季先生如此寫道。


1993年,兩人在泰國參加學術研究活動時,共同創辦《華學》雜誌,傳播漢學。季羨林去香港的時候還去饒先生家拜訪,「他家地下有個很大的畫室」。


2000年季羨林大壽時,饒宗頤寫信給他,稱:恨身處南裔,不能摳衣趨賀。謹電傳寸簡,聊申南山之頌。並請李均明代呈,以博千里一笑。



饒宗頤2000年寫給季羨林的信。季承 提供


2008年,來京的饒先生專程看望了住院的季羨林,自己帶來字一幅,題字「松高唯岳」;「荷花圖」一副,題「大士生兜率,空池滿百蓮」一詩。還贈給季老自己的學術集,並謙虛地說:「這些只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您有時間就翻一翻。」



2008年,饒宗頤看望季羨林。來源:北京大學校報


記者 王俊


編輯 李困困 要瘦的胖軒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知道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