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春聯 聽故事 學寫春聯的規矩
提起家喻戶曉的『春聯』,許多人會脫口而出幾幅名聯,對其形式看似很熟悉。然而對『春聯』這一古老文化的淵源和寫春聯的具體規矩就未必能說出一二了。
『春聯』是語言藝術和書法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在燦若星河的華夏古文明中獨放異彩。它和悠久的中華民族其它文化藝術一樣,有著漫長的發展過程。
文 侯驍韜
「春聯」起源於古時的「桃符」。(桃符又稱「仙木」)桃符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山海經》記,「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長著一棵大桃樹,彎曲伸展三千里,其中一枝杈伸向了位於東北方向的鬼門,眾鬼都由此枝出入。在桃樹下有兩位神將把手,一位叫神荼(音讀申書),一位叫鬱壘(音讀玉律)。一旦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用葦索困住送去喂虎,為人們鎮邪驅鬼……」於是自周代起,每逢年節,人們便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於大門或寢門兩側,左為神荼,右為鬱壘。以此鎮邪防凶、祈福納祥。「桃符」這一形式就這樣產生了。
隨著南北朝駢文的出現和唐代詩詞的興盛。「桃符」內容也發生了變革,被兩句吉祥詩句所取代。出現了我們「春聯」的形式。(但當時不叫春聯,仍稱為「桃符」)我們第一副「春聯」(指內容)為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的「題桃符」。據《宋史》記,公元964年,孟昶讓學士辛寅遜於「桃符」板上題寫吉祥詞句,學士辛寅遜題後,孟昶認為其辭不佳,便親自提筆題寫一聯。
新春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也就是說五代時期已經擁有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春聯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普及,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中所描繪的人們張貼春聯的情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戶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聯發展到明朝,可謂到了鼎盛時期。據說「春聯」一詞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創,這時開始使用紅紙寫春聯。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於金陵(今南京),為慶開國立業,被譽為「對聯天子」的朱元璋下令:「除夕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此句為清陳雲瞻《簪雲樓雜話》句)。於是,把「題桃符」的習俗變為了張貼春聯的習俗。一夜間由宮廷傳旨到了百姓各戶,而且次日(大年初一)清晨,朱元璋微服私訪,漫步各街巷,欣賞春聯,當發現城門口有一屠戶家因無錢買紙未貼春聯時,他立即命人取來紙墨,親自揮毫為屠戶題下一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斬斷是非根
此聯立意新穎,貼切萬分,令人回味不已。自此,上行下效,寫春聯蔚然成風,直至發展到如今,仍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生命力,春聯文化歷經千年經久不衰,在於它很強的藝術性和廣泛的群眾性。語言藝術與書法藝術的結合使這一藝術形式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春聯文化可謂雅俗共賞,不僅受文人墨客的青睞,也深為大眾所喜愛。
春聯具有完整的形式,它包括上聯、下聯、橫批三部副。寫春聯更要有規矩,春聯是對聯的一種節日聯。自然要先具備節慶、明志的立意和內容,春節的吉慶含義最為重要,同時,還要滿足對聯的基本原則。下面先講下春聯立意和內容要求,再講對聯上下兩句基本上要具備的特點。
春聯要具備的立意、內容要求就是:春節辭舊迎新,企盼來年幸福、快樂、吉祥、平安、健康、長壽,一切生活美好的願望。大家還要注意一點它具有民間民俗文化的特質——淳樸、喜慶。
雖然春聯內容具有樸素的民間色彩,但他仍然遵循駢文對偶句的文學要求。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特殊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
二、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尾字要用仄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三四聲),下聯末尾字要用平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一二聲)。也就是咱們通常所說的仄起平收。
三、上下聯相應位置對應相同的詞性。通常為虛詞對虛詞,實詞對實詞,具體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應形容詞,數量詞對應數量詞,副詞對應副詞等。一定注意不僅要詞性相對,還要位置相同。
四、內容必須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關聯、相接。但字詞、內容不能重複。
五、張掛春聯聯要有規矩:上下聯豎著掛,自右而左,上聯居右、下聯居左,春聯自然還要多一個橫批,也稱橫幅、橫額、橫批對,居中掛在上下聯的上面。一般上下聯掛在大門左右,橫批掛在門楣上。
六、橫批也是有要求的:它是要圍繞著上下聯文意來寫,可以說橫批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立意,用通俗的話就是春聯的主題詞。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互補、生髮文意的作用。其實,春聯的語言比詩詞更為精鍊,而橫批要求則需更高概括、提煉,還必須避免重複對聯中的用詞,橫批一般為四字,個別的也有五個字,精鍊的也有一兩個字的。
大家可以動手寫春聯了。不過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書法。大家抽空練練書法吧,不練書法恐怕也寫不成春聯,春聯這個既民俗又高雅的傳統文化還真是不簡單,大家需要補課的東西還是不少的,要想過好春節還是要多學傳統文化,吃好喝好看來是不夠的。
※空中加油,雲端中「穿針引線」
※2017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
TAG:看航空 |